分享

记录(117)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12)

 荣纳堂 2023-08-30 发布于天津
转自 水一月


故宫


武英殿 · 陶瓷馆


早在距今约两万年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又创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展览通选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进宫,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馆……

内容鸿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哪件都不舍弃之,所以,请慢下来,且听我慢慢道来……


瓷都奠基

元代陶瓷(公元1271~1368年)

1279年,元王朝统一中国。位于今江西省东北部的景德镇,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异军突起,既继承又创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瓷等新品种,遂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为明、清两代进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莫定了基础。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继续烧造传统陶瓷品种。

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促使陶瓷生产呈现兴盛局面。元代陶瓷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海外,亚洲、非洲沿海地区均曾出土过元代景德镇窑、龙泉窑和福建、广东窑场烧造的陶瓷器。

善于创新的元代景德镇窑瓷器

1278年,即元王朝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元代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专门负责烧造宫廷官府用瓷的机构“浮梁磁局”,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镇集中,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而将高岭土加入瓷胎,则使景德镇的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改为资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成为景德镇资业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元代景德镇客成功烧造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瓷等新品种,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促使全国陶瓷生产中心逐渐向景德镇转移。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造型浑厚、装饰洒脱,其美学风格既受到国内民众喜爱,又颇得异域人士青睐,产品行销海内外。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1271-1368年)

高27.5cm 口径20.4cm 足径19cm

罐直口,短直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浅圈足。内、外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底无釉,露白色胎体。通体青花装饰,自上而下共分4层纹饰,纹饰之间以双弦线相隔。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部绘主体纹饰缠枝牡丹纹,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胎体厚重,形体较大。

此种罐是元代青花瓷的代表器形。

 釉里红地留白刻划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元(1271-1368年)

  高28.6cm 口径7.8cm 足径9.8cm 

瓶撇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白。瓶内口部以釉里红涂饰。外壁上腹部刻划缠枝莲纹,纹饰外的隙地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装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元代的釉里红和青花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所知纪年最早的釉里红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镇元代后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发掘出土的釉里红堆塑四灵盖罐和釉里红青白釉堆塑楼阁式谷仓。

釉里红转把高足杯

元(1271-1368年)

高10cm 口径7.7cm 足径3.8cm

杯撇口,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白,足内无釉。杯外壁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高足可以自由转动,但不会脱开。

此杯所饰釉里红斑块发色鲜艳,似红宝石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高足更增添其玩赏性。1980年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高足亦可转动。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釉里红地留白刻划兔纹玉壶春瓶

  元(1271-1368年)

 高20.5cm 口径6.3cm 足径6.8cm 

瓶撇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胎质洁白。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和腹径最大处各刻划4道弦纹。上腹部刻划一只野免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此种形式的瓶俗称“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的常见器形,其品种除釉里红和釉里红留白装饰者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由于釉里红瓷器烧成难度大,致使传世品和出土物中均很少见,愈显其珍贵。这件玉壶春瓶刻花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白然,釉里红发色浓艳,堪称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


釉里红地留白刻划云龙纹四系扁壶

 元(1271-1368年)

 高34cm 口径8.5cm 底横29cm 底纵8.2cm 

壶圆唇,直口,短直颈,丰肩,浅圈足。肩两侧对称各置两个半环形系,胎质洁白。内、外施釉,釉色青白,外底无釉。腹两面均以釉里红地留白刻划花装饰。上饰云肩纹,云肩内饰折枝花纹;下饰云龙纹,伴一火珠。此扁壶制作和装饰工艺略显粗率,明显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期的风格。

青白釉菱花形开光素胎镂空莲荷纹银锭枕

  元(1271-1368年)

  高13cm 长33.7cm 宽13cm 

枕呈银锭形,两端高,中间低,截面为正方形。灰白胎,施青白釉,两端无釉,各开一个通气孔。靠近枕两头的四面均饰有花边,其中两个相对的面之中心饰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素胎镂空莲荷纹。工艺精湛,构思巧妙。

如今生活方式的改变令今人很少使用陶瓷枕,中国古人却视其为清凉去热、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枕的造型非常丰富,诸如叶形、虎形、狮形、腰圆形、银锭形、如意头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变化迭出。为避免烧窑时枕内密闭空气热涨爆裂,枕两侧或后里面、底部均开有出气孔。在装烧过程中,胎土等杂质有时会不慎入内,烧结后无法取出,所以许多瓷枕摇动时会发出声响。总体而言,元代青白瓷质量不及宋代青白瓷,此枕虽制作精细,但胎体趋于厚重,胎釉中杂质略多。

卵白釉模印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太禧”铭盘

元(1271-1368年)

3.3cm 口径17.8cm 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较薄,胎质洁白坚致。内、外施卵白釉,足底和圈足内无釉。盘内模印纹饰。内底为双角五爪云龙纹,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并在花纹空白处对称分布“太”“禧”二字。外壁锥拱18个变形莲瓣纹。“太禧”是掌管皇家祭祀的太禧院或称太禧宗禋院的简称。太禧院设置于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次年更名为太禧宗禋院到至元六年(1340年)裁撤。因此“太禧”铭盘的烧造也必在这13年期间。瓷器上的八吉祥纹是元代受藏传佛教影响而新出现的纹饰,但此盘内壁的八吉祥组合与后世常见的轮、螺、伞、盖花、罐、鱼、肠不同,即有火珠而无罐,看来在“太禧”铭盘烧造之时,八吉祥组合尚未定型。

 卵白釉模印云龙纹盘 

  元(1271-1368年)

  高4.1cm 口径15.9cm 足径5.3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胎质洁白。内、外施卵白釉,足底和圈足内无釉。内壁和内底均模印纹饰。内壁模印云龙纹,两条龙纹凸起,首尾相逐;内底模印缠枝花纹。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白瓷新品种,其特点是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似鸭蛋壳色泽,故名“卵白釉瓷”由于卵白釉瓷器上常见模印的“枢府”字,故又常被称作“枢府釉瓷”。卵白釉瓷器多以印花装饰,此工艺是对宋代青白瓷印花装饰工艺的继承,在元代较流行,一直制作到明代早期。


卵白釉模印缠枝莲纹“枢府”铭盘

 元(1271-1368年)

 高5.3cm 口径19.5cm 足径6.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胎质洁白。内、外施卵白釉,足底和圈足内无釉。内底模印缠枝莲纹,上结4朵莲花;内壁模印缠枝花纹,花纹空白处对称模印“枢”“府”二字。

卵白釉是元代中后期风靡天下的景德镇瓷器新品种。它属于石灰碱釉,釉中含钙量低,钾、钠成分增多,在烧成至高温熔融状态下时黏度较大,烧成后釉质乳浊失透,呈色白而微青,有如鹅卵,故名“卵白釉”。又因卵白釉瓷器上常见有模印的“枢”“府”二字,故又被称作“枢府釉瓷”。卵白釉瓷中的一部分是浮梁磁局的贡品,它们或被用作皇家祭器,或充宫廷日用,或被用于赏赐臣僚,而内壁印有“枢”“府”铭文者则为官府定制。枢府系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带“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多为小件杯、盘、碗、高足杯、折腰碗等,器内多以印花装饰,缠枝莲、缠枝菊是最常见的纹饰。

宫廷、官府用瓷对民间影响很大,摹仿“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在民间大量烧造,常见器形也是折腰盘、碗和高足杯等,它们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还大量行销海外。这些器物有的做工比较粗糙,素面无纹,也有制作精美者,除无“枢府”铭文外,器形和质地与官府用瓷都很接近。据元代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记载,它们是浮梁磁局的匠户在应役之暇,用贡余的“御土”所烧造。


二元配方


系指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将瓷石和高岭土两种矿物按适当比例配合而成的制胎原料。瓷石和高岭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制瓷原料,二者在瓷胎中的作用亦各不相同。优质瓷石本身即含有构成瓷胎的各种化学成分,故可被单独用于制作瓷胎,而高岭土则必须与瓷石配合使用方能用来制作瓷胎。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元代以前景德镇瓷器采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从元代开始,因浅层瓷石和优质瓷石匮乏,采用深层瓷石或劣质瓷石单独制胎,易造成瓷器烧成后产生严重变形,于是出现了在瓷石中加入适量高岭土的所谓“二元配方”。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由于高岭土中氧化铝 (A12O3)的含量约为35%,将其引入瓷胎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使制品的烧成温度范围拓宽,变形减少,成品率得以提高,并能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件器物。

青白釉塑贴螭龙纹倒流壶

 元(1271-1368年)

 高11.2cm 足径6cm 

壶呈瓜棱球形,腹部以等距凹粗线分作6瓣,其上塑贴一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饼形实足,平底,底中心开有一注酒的圆孔。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润纯净。倒流壶是一种酒壶,利用连通器原理,从底孔注酒后,将壶放正可从壶流往外倒酒,酒却不会从底孔流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文人士大大热衷饮酒聚会。此壶设计巧妙,造型新颖别致,为饮酒增添了闲情雅致。

青花“满池娇”图菱花口折沿盘

 元(1271-1368年)

 高7.3cm 口径46.4cm 足径29.8cm 

16瓣菱花形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胎质洁白。内、外施釉,釉色青白。圈足内素胎无釉。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莲池鸳鸯(文献称之为“满池娇”)图;内壁绘缠枝莲纹,上结6朵莲花;折沿绘菱形锦纹;外壁亦绘缠枝莲纹,与内壁纹饰相呼应。

此盘形体硕大,纹饰构图严谨,画工精湛,各层纹饰以青花双弦线相隔,虽装饰繁密,但主次分明。青花色泽浓艳丽,所用青料当为从伊朗进口。


青花地留白飞凤麒麟穿莲花图菱花口折沿盘

 元(1271-1368年)

 高7.9cm 口径46.4cm 足径29.8cm 

盘15瓣菱花形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胎质洁白。内、外施釉,釉色青白。圈足内素胎无釉。内、外青花装饰。内底饰青花地留白飞凤麒麟穿莲花纹,外围卷草纹;内壁饰青花网格地留白缠枝牡丹纹,上结6朵牡丹花;折沿绘青花卷草纹;外壁绘青花缠枝莲纹,上结6朵莲花。

元代青花瓷器有两种装饰形式,一种是以白地衬托蓝色花纹,另一种是青花(蓝)地衬托白色花纹。此件大盘为集两种装饰形式于一体的代表作。

 青花折枝花纹三足鼎式炉 

  元(1271-1368年)

 高11cm 口径10.1cm 足径7.7cm 

炉仿青铜鼎造型。圆唇,直口,深腹,圜底,底下承以3只柱状足。口沿上对称置半环形绦耳,口沿下和腹中部各饰一道凸弦纹。内、外施釉,釉色青白,足底无釉。炉外壁青花装饰,以腹中间的凸弦纹为界,炫纹以上绘青花菱形锦纹,以下绘青花折枝花纹。青花发色浓艳。


青花太玄纹筒式炉

 元(1271-1368年)

 高9.5cm 口径15.3cm 足径12.5cm 

炉呈圆筒形。方唇,直口,腹微斜收,平底。口径略大于底径。胎细白。外壁施釉,炉内仅口部施釉,釉色青白。口沿满涂青花料。外近口沿处与近底处各绘两道青花弦线,炉腹绘青花太玄纹,近足处绘青花仰莲瓣纹。纹饰有洇散现象,并泛有“铁锈斑”所绘仰莲瓣纹瓣尖较尖、瓣头弧折、莲瓣互不相连,明显具有元代“八大码”的时代特色。

青花凤穿莲花纹执壶

 元(1271-1368年)

 高23.5cm 口径4.7cm 足径7.3cm 

壶直口,粗颈,垂腹,外撇圈足。腹部一侧置长弯流,另一侧颈、腹之间置曲柄,柄上端置一小系。执壶平顶盖,盖顶置圆珠钮。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菊瓣纹。壶身两面均绘凤穿莲花纹,杂以竹、石纹。流上绘火云纹,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圈足内施白釉。执壶造型规整,青花发色浓艳。元代龙泉窑也曾烧造与此执壶造型和大小基本一样的青釉执壶。

青花云龙纹梅瓶

 元(1271-1368年)

 高41.6cm 口径6cm 足径14cm 

瓶小口出沿,梯形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敛,近底处外撇,浅圈足。内、外施釉,外底素胎有釉斑。外壁被青花双弦线分为3个装饰区域,辅以卷草纹边饰。肩部均匀分布4个如意头形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腹部绘云龙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仰莲瓣之间均绘俯莲瓣头。

青花鱼戏莲荷图罐

 元(1271-1368年)

 高29.8cm 口径21cm 足径19.7cm 

罐圆唇,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白。外底无釉,但有不规则釉斑。外壁青花装饰。颈部绘海水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部绘鱼戏荷莲纹图,近足处绘仰莲瓣纹。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或卷草纹相隔。

鱼纹是历代陶瓷上常见的纹饰,元代青花瓷器上的鱼纹不论多寡,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画工精细,具有强烈的写实感。此罐绘鲭、鲤、鳜、鲢4条鱼戏于莲荷水草间,给人以意趣盎然之美感。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元(1271-1368年)

 高28cm 口径22.3cm 底径18cm 

罐圆唇,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浅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白。外底不施釉。通体青花装饰,自上而下以双弦线纹分隔成5个装饰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

青花釉里红镂雕怪石花卉图盖罐

 元(1271-1368年)

 高41cm 口径15.5cm 足径18.5cm 

 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内、外施釉,釉色青中泛白,外底无釉。罐附伞形盖,盖顶置蹲狮钮。通体青花加釉里红装饰。肩部绘青花俯云肩纹,云肩内绘青花水波托白莲纹,云肩之间以折枝牡丹纹相隔。腹部4面饰双勾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朵,以青花绘枝叶,纹饰有浮雕效果。4个开光之间的上部均绘青花折枝莲纹与肩部的云肩纹相对应。近底绘卷草纹和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盖立边绘青花回纹。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分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发色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非常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两者珠联璧合地饰于一件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釉下彩瓷器,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此罐系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元代窖藏出士11件瓷器中的一件。这种罐当时出土两件,另一件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蓝釉描金朵云折枝花纹匜

 元(1271-1368年)

 高4.5cm 口径17cm 底径8.5cm 

 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 

匜圆形,敞口,弧腹,平底,口一侧置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胎体洁白坚致。内、外施钴蓝釉,釉厚润而不均匀。口沿和外底无釉。匜内底绘金彩折枝莲纹,内壁绘5朵金彩祥云。此匜造型模仿元代青铜匜,形体秀美,蓝釉深沉厚润,闪烁宝石蓝般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此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同时出士的还有蓝釉描金杯和盘。此匜上的描金纹饰基本无损,光艳如新,实属罕见。

青花海水龙纹八方梅瓶

 元(1271-1368年)

 高46.1cm 口径6.2cm 足径13.4cm 

 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 

梅瓶通体呈八方形。小口平出沿,梯形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浅圈足。内、外施釉,釉色白中泛青。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带状菱形锦纹,下接4个均匀分布的如意头形俯云肩纹,与近足处的4个如意头形仰云肩纹相呼应。肩部的4个云肩内相间绘麒麟穿莲花纹和凤穿莲花纹,近足处的4个云肩内均绘牡丹纹。腹部绘海水龙纹,波涛汹涌的海水衬托4条姿态各异、腾空而起的白龙。龙双角,细颈,长身,双目圆睁,张口露舌,舞动四肢,龙爪张开,两膊生焰,异常凶猛。龙身暗刻鳞片。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绘画笔触细腻,青花凝聚不舒、色调深沉,给人以古朴生动之美感。此梅瓶1964年出士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元代窖藏。当时共出土11件元代瓷器,其中有一对同样的青花八方梅瓶,但瓶盖只出土一件,配在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那件八方梅瓶上。盖亦呈八方形,盖内有柱状插榫,盖顶置圆珠钮,盖外壁绘8个莲瓣纹。


蓝釉描金朵云折枝花纹匜

 元(1271-1368年)

 高1.1cm 口径16cm 底径14cm 

盘折沿,浅腹,平底。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内底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这种元代蓝釉白龙纹盘属于酒盏托盘,与之配套的还应有一件酒杯,惜已遗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