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8-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失聪、生活悲惨但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著名肖像画中那狂野的卷发和锐利的目光,

构成了人们对贝多芬的初印象。

钢琴家布赫宾得不这么想,

他要改变人们对于贝多芬的印象。

图片

2023年5月11日,布赫宾德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独奏音乐会 摄/刘方

#

60次贝多芬奏鸣曲之旅

#

图片

贝多芬的全套钢琴奏鸣曲,布赫宾德至今为止已现场演奏了60余次。有能力与魄力现场演奏这套曲目的钢琴家已是少数,如此高的演出频率,布赫宾德是第一人。

2012年,布赫宾德第一次将这套曲目带到了中国,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八天七场演出中,演绎了全部贝多芬奏鸣曲。有趣的是,这一系列音乐会并没在正式的音乐厅上演,而是在三里屯的橙色大厅,通过户外大屏幕向整个三里屯商区直播。

五年后的2017年,布赫宾德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再次上演了这一系列的贝多芬马拉松。今年,他则来到了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

32首奏鸣曲要用多少场音乐会演完?“七”这个数字经过了布赫宾德的多次探索。至于每一场的曲目排布,也有他的设计——并非逻辑的结果,更多来源于个人感受。“所有东西都要井井有条,这好像是一种今天的潮流。但是把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奏鸣曲打乱顺序来演奏非常重要,如果按贝多芬前三首奏鸣曲的编号来演奏,是很没意思的。”布赫宾德说。

图片

说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部分人总会想到最出名的那几首——“月光”“田园”“暴风雨”“热情”或者“悲怆”但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去聆听贝多芬略微冷门的奏鸣曲,感受贝多芬一生的情感变化,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贝多芬。32首奏鸣曲合集的演出,远不仅是钢琴家的炫技或是卖票的噱头,其重要意义更在于让观众有机会聆听到那些不出名的作品。

在布赫宾德的音乐会安排中,每天的曲目都有大众与小众的搭配。听众若是为了感受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曲而来,也不得不顺便听上几首不为人知的作品。布赫宾德对于钢琴学习也抱有同样的态度——从那些不知名的奏鸣曲开始,这样,其他作品也就不在话下了。

“许多人很少甚至是第一次听那些冷门的奏鸣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伴随了他的一生,每一首奏鸣曲中,你可以体会到他是愤恨还是坠入了爱河——他经常坠入爱河。布赫宾德说。

倘若不能聆听布赫宾德的现场演奏,也可以试着从他录制的唱片中寻觅大师的风采。2021年底,DG唱片公司在布赫宾德75岁生日前夕推出了一张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完整录音专辑,这是布赫宾德第三次发布贝多芬全集,内容来源于他2014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

布赫宾德第一次发布贝多芬的全套钢琴奏鸣曲唱片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年后,有个叫约阿希姆·凯泽的音乐评论家,他和我关系非常好,我们经常有一些深入的交谈。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鲁迪,你要再录制一次这32首奏鸣曲。’我不想再录了。他说应该再录一遍,因为现在的我更加自由了。”布赫宾德说。

图片

“还是年轻学生的时候,人们的视野往往是很狭窄的,做事也缺乏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抛弃了这些缺点。”布赫宾德从来不回听自己的演奏——“因为第二天演奏,我总是会弹出不一样的东西。”有一段时间他喜欢画画,可是想要做到尽善尽美与练习时间有限、总是画得不够好的矛盾,让他最终放弃。他把画画和音乐作对比:“一幅画作画出来就永远是一样的,但音乐会一直随着时间变化。”

布赫宾德的每一场音乐会,都是让他发现新东西的机会,有时,甚至让他为自己感到惊叹。无论是在各种采访中,还是在他的自传中,布赫宾德一直重复着他的观点:“你可能会因为吃得太多而吃腻某种食物,但在演奏钢琴曲杰作时,你永远不会有因为过度而厌倦的感觉,即使你已经演奏了数百遍。”

#

收藏家与研究者

#

在钢琴家的世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旧约全书》,贝多芬的这32首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全书》。这一比喻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演奏中的地位。

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贝多芬全部创作生涯,创作年份从1795到1822,作品编号从Op.2到Op.111。“无论是在一周内完成还是在一个月内完成,都是一个挑战。”布赫宾德如此评价全套钢琴奏鸣曲音乐会。

跨度如此之大、地位如此之高的音乐,要在一周之内呈现出来,对于贝多芬的了解必不可少。

图片

布赫宾德对于贝多芬的精湛诠释,就来源于他对于原始乐谱的狂热以及对贝多芬人生的探索。布赫宾德收藏了39种不同版本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对于贝多芬相关的轶事也如数家珍。与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贝多芬在自己作品中除了会记下速度标记,还会写下有关情感表达的描述。同时,他又希望演奏者有自己的解读。

失聪、生活悲惨但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著名肖像画中那狂野的卷发和锐利的目光,构成了人们对贝多芬的初印象。布赫宾德不这么想,他要改变人们对于贝多芬的印象。

对于那些著名的人物,大部分人对他们有着刻板印象,莫扎特是友善的那个,贝多芬是暴虐的那个——这种刻板印象是非常愚蠢的。布赫宾德说。

“历史上最戏剧性的歌剧不是贝多芬写的,而是莫扎特写的——《唐璜》。贝多芬终其一生寻找的、渴望的都是爱和温暖的心。如果你去读贝多芬的情书,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对所爱之人的那种情感,我想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写出他这样深厚的情感,他的情书无与伦比。”与贝多芬的情书可以相提并论的,是贝多芬的遗嘱。1802年,年仅32岁的贝多芬在德国海利根施塔特写下了一封遗书,留给他的两位兄弟卡尔和约翰·贝多芬。布赫宾德觉得,在演奏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之前,要先去读关于他的书。但要了解贝多芬,最重要的,是读一读这份贝多芬为自己写下的遗嘱。

“我生就一个热情活泼的性格,我也爱社交娱乐,但我必须很早就离群索居,过着孤独的生活。对这一切,有时我也曾想起而抗争,可耳已残废的悲惨现实却死死地拦住了我的路!”在他的遗书中,贝多芬无比坦诚地倾吐了自己的内心。

在布赫宾德的官网上,仅仅只是一年内达成的成就,就占据了满满一整屏。他与音乐的故事追溯到最初,也还要从贝多芬说起。

图片

童年时的布赫宾德住在维也纳一间小小的公寓中。家庭成员不多,也没有人从事音乐行业。不知道为什么,屋子里却有一架钢琴,上面放着一架收音机,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贝多芬像。他很喜欢听收音机里的钢琴曲,听着收音机,总想要在钢琴上自己演奏出来。他练琴时,贝多芬仿佛在注视着他。

二战结束之后,布赫宾德的姨父在报纸上看见了一则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招生广告。那时布赫宾德五岁,还不会读谱,只能用耳朵听。他通过了考试,进入了维也纳音乐学院,成为学校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在他的入学证件上,妈妈帮他签下了名字。

在半个多世纪以后,墙上注视着他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贝多芬的32首钢琴曲一直陪伴着我,就像我的妻子一样。”布赫宾德说。

2014年,布赫宾德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凝聚着他多年来以演绎者、收藏家与研究者的视角,对贝多芬生活与创作轨迹的梳理、对于贝多芬的理解与体悟。为贝多芬做传记,还要冠以“我的”这一称号,除了布赫宾德这样的贝多芬诠释专家,难有第二个人。

图片

文:阳洋

图片提供:布赫宾德

编辑:褚慧超

美编:张琳琳

排版:阳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