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晚年贝多芬对话,钢琴家张昊辰有哪些收获?

 职场办公高手 2023-06-05 发布于安徽

今年年初完成了高强度的国际演出后,张昊辰将重心转移到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中国巡演。深思熟虑后,他决定透过贝多芬的四部钢琴奏鸣曲——第24号、第29号、第30号、第32号,打开与晚年贝多芬的对话之门。

钢琴独奏音乐会巡演将于7月1日启航,分三个阶段进行,横跨国内19座城市,演出足迹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部的新老剧院。

这是张昊辰的首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巡演,也是他时隔13年后,首次将钢琴独奏音乐会巡演聚焦于单一作曲家的作品。

张昊辰在巡演发布会上

 57年的人生之旅中,贝多芬写过32首钢琴奏鸣曲,它们完成于1795年-1822年,跨度长达27年。

第24号、第29号和第30号、第32号,诞生于贝多芬的人生中后期阶段,将在音乐会上分据上下半场。

第29号体积最为庞大,第32号则是他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二者通常不会出现在同一场音乐会,张昊辰却打破了常规,“虽然都是晚期作品,虽然他都听不见了,但在我看来代表不一样的心境,不会产生音乐叙事上的冲突。”

写出第29号的前一年,贝多芬没写任何作品,对他这样刻苦的作曲家来说不太合常理。那一年,很多家庭琐事困扰着他,与此同时,他几乎已经把古典风格写到极限,感受到江郎才尽的危机。沉寂一年后,第29号横空出世,他在和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终于知道怎么作曲了。”

有人觉得,第29号有濒临死亡之感,也有人弹得非常沉重,但在张昊辰看来,却是一种新生,“那是照进他生命的最后一道光芒,最后的春天,音乐叙事上充满了对新生的渴望。”

与此对应,“第32号是一种释怀,他好像没什么东西要写了,事实也如此,他再也没写过奏鸣曲,在此收尾了。”

“每一首都有很大差异,每一首都有各自的小宇宙。”如果用性别来比喻,张昊辰形容,第29号、第32号偏男性化,第24号、第30号更女性化,后两者更加暧昧,尤其是第30号,是幻想的、自由化的,“这样的搭配能够构成层次上的不同。”

张昊辰在巡演发布会上

这场音乐会之所以聚焦贝多芬作品,和张昊辰去年出版了首部音乐随笔集《演奏之外》有关。贝多芬在很多章节不断出现,是很多作曲家的“镜子”,在写作过程中,张昊辰离贝多芬更近了,获得了观察他的新维度、新激情。

“早期的他能听见,中期的他或多或少能听见,但晚期的他是完全听不见的,是通过一个沉默的媒介来表达。”张昊辰说,大多数作曲家也是优秀的钢琴家,有了创作想法后可以马上在钢琴上试验,用听觉去核对、去更正,而晚期的贝多芬在作曲时,音乐没有经过耳朵的核实,完全依赖于想象。

“所以,我们是在与他脑海中的符号、他的意图对话。”有时候他也好奇,如果贝多芬听得见,是否会对作品做出改动?“但正因为这些声音未经听觉核实,只是基于意图和意志,因此有一种特殊的真实。”

也有人认为,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偏浪漫,张昊辰并不认同,认为当时的他完全是背对浪漫而站的,同时跃出古典极限之外,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可能正因为听不见,他才敢这么写。”

在他看来,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有一种勇气,这种勇气来源于他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泛意上的隔绝社会,而是与声音隔绝。

过去的音乐会,张昊辰喜欢将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拿来对话,风格差得越远越好,这一次却十分专一,“晚期的贝多芬有太过独立的风格,我不太忍心去打扰他的自成一派。”

33岁的张昊辰没有一定要在某个年龄去完成某些任务的规划,“不同年龄段去弹这些曲子,会有不同的感觉。就像有人说的,作曲家一定会变老,但音乐永远年轻。你可能演奏的是几百年前的作品,但在响起的那一刻,它是属于当下的,是年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