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55年,“酒仙”欧阳修被辽帝灌醉,契丹人到底在酒里做了什么?

 草草菇凉 2023-08-30 发布于四川

1055年,欧阳修奉仁宗之命出使辽国,遇见了自己的铁粉:辽道宗。

辽道宗要跟欧阳修打赌,说自己能喝一杯酒、背一首欧阳修的诗,欧阳修将信将疑。

没想到,酒仙欧阳修喝了仅三杯就不省人事了。

难道是辽道宗在酒了做了什么手脚吗?并不是。

说起来,这还是一段有关中国蒸馏酒起源的佳话,而关于它最早的文字记录,就在欧阳修的诗句里。

欧阳修诗句中的文化“密码”

公元1055年12月,朝廷擢翰林学士欧阳修出使辽国,此行的目的是代表仁宗皇帝,祝贺耶律弘基,也就是辽道宗登上辽国帝位。

欧阳修那时声名赫赫,深受仁宗皇帝信赖,49岁已身兼吏部郎中、谏议大夫加翰林学士数职,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可谓北宋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次奉命出使辽国,也是一次镀金,不出意外,待欧阳修归来,还会继续高升。

欧阳修首次担此外交重任,每天弦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出一点差错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次辽国之行,竟异常顺利,他一入境就受到辽道宗的超规格接待。

原来,身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大名早已远扬,诗词竟也传到辽国,连辽道宗都是他的“诗粉”。

当欧阳修到达辽国后,作为重量级粉丝的辽道宗高兴坏了,他豪气地大摆筵席,派宰相、皇叔等重臣作陪。

席间,辽道宗告诉欧阳修,说自己能随口背诵他几十首诗词,欧阳修受宠若惊,却也未敢全信。

辽道宗就以“一首欧诗一杯酒”做赌,欧阳修欣然作陪。

没想到,这位辽道宗不仅是马背上的皇帝,在诗词上也有造诣,竟真把欧阳修的诗背了起来。

欧阳修接连喝了三杯后,辽道宗突然停了,不是他忘词,而是欧阳修竟已醉得不省人事。

按理说,欧阳修自号醉翁,酒力怎会如此不济;加之有公务在身,又怎会不知轻重,喝得忘乎所以呢。

答案原来藏在筵席上的酒里。

待欧阳修醒后,他连忙前去向辽道宗赔礼。

说起来,他也是好酒之人,怎么会三杯就倒呢?

于是,欧阳修向道宗提出了心中的困惑:“此酒入口甘甜,后劲怎么会如此之大?”

辽道宗豪气一笑,说道:“欧公有所不知,这辽酒,乃取千年寒冰所制,非宋酒所能比也。”

欧阳修将信将疑,为彰显大辽国力,辽道宗便派人带他前去参观制酒作坊。

一番考察后,欧阳修果然大开眼界。

只见在冰窖之中,一口大蒸锅之上铺满了发酵的粮食,盖上木甑后,再注入冷水,接着放入冰块,导流管中酒气便喷涌而出,接着流出滚烫的酒液。

欧阳修不禁感叹,此等好酒,当代只有辽国才可生产。

因为当时制冰成本极高,而在身处东北极寒之地的辽国,却是唾手可得,才使得这天赐的寒冰变成人间的琼浆。

二来当时辽国百姓丰衣足食,粮食价格低廉,辽史曾记载“春州斗粟六钱”。也唯有吃喝不愁,人民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欧阳修功成归朝后,写了首五言长诗,名为《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

内容为此次出访的所见所闻,这首诗中“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的前半句,就是描写辽人制酒的场景。

当时欧阳修只是想借辽国百姓的富足,警示宋仁宗勤政爱民。未曾想,这句诗在现代竟成了解开中国白酒起源之谜的重要佐证。

辽代酿酒器具现身吉林大安酿酒总厂

2006 年 6 月,吉林大安酿酒总厂改造厂房,工人们在地下挖出两口大铁锅、一口大缸还有其他一些物件。他们怀疑这些锈迹斑斑的东西大有来头,便找了专家前来鉴定。

经过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冯恩学教授考察,他认为这些文物应该产自辽代时期,是用来烧制白酒的器具。

2012年,冯恩学教授将这批文物带到北京大学,在经过专业鉴定后,专家们一致认定大安酿酒厂确为辽代遗址,而这些文物很有可能是辽代制作蒸馏酒的工具。

如果属实,那就牵扯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定论:早在辽代就已有蒸馏酒(白酒)了。

中国烧酒(即白酒)的起源在学术界的争论早已有之,有说汉朝的,有说唐朝的,甚至有人说是元代从阿拉伯传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提到:“关于白酒(蒸馏酒)的起源,是中国食品科学史上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冯恩学教授的发现,让白酒的起源时间比之前记载的提前了 200 多年,所以报告一经发出,就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不久,吉林省酿酒协会、黑龙江省酒业协会和中国酒业协会等派出白酒专家,联合辽史研究专家一起组成了专家组,针对这批出土文物进行了专题研讨。

其中文物的修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普通人眼里的废铁,在这些专家眼里,却是解开白酒起源之谜的密码。

接下来,负责人张玉春老师耗费了三个多月,精修细补,终于重现了文物的原貌。

与此同时,辽史研究专家提出,千年前北宋欧阳修出使辽国后,记录所见所闻的诗词,也是条极为重要的文献证据。

专家针对欧阳修诗中所述的“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再结合修复的辽代酿酒用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据吉林省文史馆馆长张福有考证,所谓“斫冰”,是指用斧头、锯子等工具将冰砸碎后,在烧酒时用来辅助降温。赤,或是指烧酒时,灶中的柴火是红色的。

专家们经过多番讨论,最终根据恢复后的酿酒文物,猜测制酒的工艺大概是:先用固体发酵,再用锅甑式蒸馏,最后加冰制冷,如此确实能蒸馏出高度烧酒。

但考古一行,向来讲究真凭实据,若拿不出确凿成果,仅凭推论可做不得数。

于是关于蒸馏酒是否起源于辽代,还是迟迟未能定论。

“中国白酒”诞生于辽代

之后,这批珍贵的辽代酿酒文物,一直存放在大安酒厂厂长孔令海个人的“白酒文化博物馆”中。

孔令海是个有心人,经过研究,他根据这些酿酒文物复原了一套辽代制酒工艺的设备。

他计划用这套古法设备来酿酒,通过实验来验证张福有对“斫冰烧酒”推论的真实性。

2014年4月14日,辽代古法制酒的模拟实验在大安酒厂院子里进行,孔令海邀请张福有和另外几位专家学者到场见证。

工人先将冷水注入烧酒蒸馏的大锅里,五分钟后,导流管开始冒出热气,接着就有酒液流出。可没过一会,大锅里的冷水很快变得滚烫,导流管的酒液逐渐变细直至断流。

工人们连忙将大锅的热水一边往外舀出,一边添入凉水,可导流管还是只冒气,不出酒。

情急之下,孔令海看到院子的角落里还有大块未融化的冰块,马上喊人砸碎后投入锅里。不一会,锅内水温迅速下降,导流管再度流出酒液,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

这次实验共用了高粱50斤,黄米发酵的酒醅200斤,最终出酒18斤,酒液经测量为45度。孔令海和张福有喜笑颜开,共同庆祝实验顺利完成。

张福有喜不自胜,亲自尝了一碗“辽酒”,竟醉了整整一下午。

2014年7月,在中国酒业协会举行的辽代白酒蒸馏工艺复原专家鉴定会上,白酒专家高月明、协会理事长王延才等专家,一致认可了孔令海复制的辽代制酒工艺实验。

他们称,这次实验几乎完整再现了辽代时期生产蒸馏烧酒的全过程,因此得出结论:吉林大安酒厂是当年辽国烧酒厂遗址,中国蒸馏酒(白酒)诞生时间定于辽代,是经得起检验的。

2020年,吉林省文旅厅将“千年烧酒遗址”和“斫冰烧酒”列入了吉林西部环线旅游景区,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传承了下来。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公开表示,在古法“斫冰烧酒”的复原及传承上,孔令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斫冰烧酒,穿越千年

从2015年起,每年的立春,孔令海都会以古法酿造“斫冰烧酒”。友人曾问起缘故,孔令海说:“立春二月,万物复苏,阳气充足,此时酿酒质量更为上乘。”

这几年,他的酒厂设施更加完善,“斫冰烧酒”这项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酿酒技艺也更加醇熟。

孔令海自信地说道:“相信“斫冰烧酒”会重现北方酿酒的佳话,给人们留下美好记忆!”

当被问到何时能上市时,孔令海表示因为要保证酒的品质,所以至少要窖存十年后才会正式推入市场。

第一批“斫冰烧酒”已于2014年入窖,相信不久后,这千年前让欧阳修沉醉不已的“辽酒”就能让好酒之人大饱口福。

从辽代起,东北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每年四季都会变换行宫,之后便会举行盛会,称之为“四时捺钵”。据记载,每次举办“春捺钵”时都需要“斫冰烧酒”“钩鱼设宴”。

这些习俗,是十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斫冰烧酒”的重现也将完整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