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釉里红龙纹玉壶春瓶 大凡酒量大而乐于饮酒的人士都知道“烧酒”。所谓烧酒是指用蒸馏法制成的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因为烧酒的酒精含量较高,能达到引火则燃烧的程度,喝起来劲头大,易导致身体发热,故又叫烧酒,亦叫烧刀酒、烧锅酒;根据这种酒酿造的工艺特点,酿酒业界有称之为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的;但在民间,更多的人则称之为白酒、白干、老白干等,这是因为烧酒的颜色区别于其他酒类饮料的显著特点是透明无色的。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唐代说”: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如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中所形容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等等,不一一例举。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元代说”,根据有二:一是说烧酒制作方法是元王朝扩张时,从印度或阿刺伯传入的,“烧酒原名叫‘阿刺奇’”;二是说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明确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所以可信度更高。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能证明元代即能酿制烧酒的实物证据。但是,从明代初期开始,能证明此后的川人酿制烧酒的实物证据就很多了。 清早期 绿釉酒壶 至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后期,大量实物证据表明,烧酒的酿制逐渐普及,酿制烧酒的作坊被称为“烧坊”。 从晚清至民国及其以后,城市酿酒作坊被叫做“烧坊”的现象逐步减少。由于酿酒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烧酒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小酿酒企业和私营作坊为了生存和发展,力求打造和突出自身的品牌,于是,一概使用“烧坊”品牌或商号的酿酒单位,纷纷改易为更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响亮的公司名或品牌名。例如,宣统时期,成都市区的著名酿酒作坊有“金谷园”、“八百春”;外地进入成都市区的包括“茅台酒”、 “绵竹大曲”在内的名酒达三十余种,除“内江烧酒”、“白沙烧酒”外,其他白酒类品牌没有名叫什么“烧坊”或“烧酒”的。 清 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玉壶春瓶 这或许是传统酒文化的历史魅力使然吧! |
|
来自: 老刘tdrhg > 《6、扇面/香器/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