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老K:知青岁月

 新用户89134deQ 2023-08-31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的人生驿站,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温馨家园。期待您的光临!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文集推荐

施静云散文集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知青岁月

文/老k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我在农村三年插队时的岁月。曾经,我置身于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每天劳作于田间地头,过着朴素的生活。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和回忆。
1977年4月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高中毕业后,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感召下,与我的同学来到霍县辛置公社辛置大队(现改为霍州市辛置镇辛置村)插队,投身于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浪潮之中。
当时由于家住在辛置车站家属院,离生产队只有两公里的路程,所以队里没有安排知青的住所,平时住在家里,上工时与农民一道去地里干活。我们来辛置大队插队的有六名同学,三人分配到一队,两人分配到二队,一人分配到四队。当时生产队的领导有:生产队长、生产副队长、妇女队长、生产委员、会计等,每个队的建制还是很全。
我们插队第一年的口粮是国家供应,不用为吃粮而犯愁。但到了第二年开始就和农民一样了,在村里挣工分,我们男同志的工分都是九分。
在农村插队三年,我们和农民一样,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去田间劳作。由于当时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队长在干活时还是很照顾我们,一旦大队或生产队有公派任务都会派我们知青去,所以在农村三年农活干了没多少。
在农村,掏茅粪应该是比较轻松的活,而且也自由。队长总是安排我和另外一个知青去掏茅粪,每天拉回三桶茅粪每人记九分。那时的粪车是生产队自制的,平板车上放着一个大油桶,在桶上方切个四方口,固定在平板车上。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去拉。平时挑着粪桶推着粪车只能在自己生产队的农民院内挑运粪便,遇到粪便少时,偶尔我们也会去别的单位的公厕去掏。这种粪车掏满载重约有200公斤,笨重异常,难以驾驭,行走于坑坑洼洼的山路时,车身弹跳,粪汁四溅,臭气熏天,路人掩着鼻子也会骂上我们几句。如果一天掏不上茅粪,我俩就在生产队的马圈、猪圈清理粪土,粪土还田,改良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78年冬天,大队为了推进农田基本建设,抽调出一部分年轻力壮的和知青,组成了一支“农田基本建设骨干队伍”,修筑梯田,改造坡耕地,改良土壤,营造农田防护林,兴修农田水利等,全靠着锄头挖、扁担挑的原始劳作方式,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我们团结奋斗,一干就是一个冬季,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9年的夏天,为防止雨水多时发大水而把农作物淹没,大队又把我们知青抽出来去河边垒河坝。我们年轻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搬运石头,石材的来源只能是在河水里去找,为就地取材,大家只能穿个裤衩下到河水里去摸石头,摸到石块后,有的抱着,有的背着,有的用头顶着运送到河坝上。整整一个夏天,经过我们的辛勤努力,一条条河坝雄伟壮观,展现在河道两岸。此坝的建起,也见证了我们知青为农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76年粉碎了“四人帮”后,77年大队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有独唱,小合唱,舞蹈,三句半等等。为宣传党中央英明决策,我也参加了宣传队。经过一个月的排练,我们深入辛置公社下属的20个大队去演出,每次演出都会受到大家的好评。演员们的表演真是让人惊叹,不仅宣传了党的政策,而且还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每位表演者的技艺和深厚的内涵让农民都为之动容,每一个节目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让农民在欣赏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农村的活真的又苦又累,收秋农忙的时候,我们都会参与。收玉米时,我们要从山上一担一担的把玉米挑到山下。记得有一次收秋的时候,自己从山上往下挑到半山坡时,两眼发黑,两腿发软,步伐显得缓慢无力,身体摇摇欲坠,上气不接下气,当时真的想把玉米倒在山下去。正在我灰心丧气时,正好有位老大爷也挑着满满两䒰玉米走到我面前说:“是不是挑不动了?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看着满满两䒰的玉米,想着来之不易的粮食, 我又挑起玉米,跟随在老大爷身后,一步一步的走到山下,那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因为我知道那年我还不到十六周岁,已经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和挑战。
1979年 12 月9日,我从辛置公社应征入伍。今年已离开辛置大队整整四十四年了。下乡的三年虽然短暂,但我依稀记得当我穿上军装,恋恋不舍地离开辛置大队时泪流满面的瞬间。回忆起那段知青岁月,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感动。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却是我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那里,我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同时也感受到了团结和友爱的力量。这些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这段艰苦又难忘的青春刻在脑海里,我至今难忘。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康平生,昵称;老K,临汾市尧都区人,1961年出生,公务员退休。喜欢看书,写作,骑行。

责任编辑:李宁平

终审编辑:施静云

排版编辑:明   子



您看此文用时

  · 





读往编来

 1、乡土文学社章程

 2、乡土文学期刊征稿

 3、乡土文学招聘编辑

 4、会员文友出书方略

 5、乡土诗人擂台赛

 6、全国小小说大赛

滚动下方品味精彩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副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编辑部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丁   村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期刊编辑部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
排版工作室组长 朱吉述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朱吉述  潘政祥  袁晓燕 
             第一流   姜盛武  林晚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