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渡渡】浅谈诗歌中的“二元思维”

 语文渡渡李亚平 2023-08-31 发布于山东

谈谈诗歌中的“二元思维”

(李亚平)

文学写作离不开二元思维:即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是外部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物体等。
主观世界是人头脑和内心里的观点、情感等。
 
诗歌也不例外。
诗歌总是在对客观外界的描绘中悄悄融入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等主观心理活动。
 


现以七上四首古诗为例。
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篁”“深林”“明月”皆是客观事物;“独”“弹琴”“长啸”“人不知”都属于人的主观选择和心理活动。
诗人在表达隐居的恬淡自由,“”是自我觉知,“弹琴”“长啸”是自我言行,“人不知”则是诗人内心所思,诗人为人不知而感觉一身轻盈,无拘无束,在这种状态下,他极为赏爱身边的“幽篁”“深林”“明月”,如果说“幽篁”“深林”为他提供了清幽自在的现实空间环境,“明月”则照亮了他的心灵空间。外界的清幽为内心的淡泊提供了很好的掩护。隐居的生活让诗人摒除尘世烦扰,内心明亮,洁净,安宁,舒适,“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里,客观世界成全了主观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协调统一,心灵在外物中获得了妥帖的安放。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玉笛”“春风”“洛城”“折柳”曲,皆客观事物,营造出温柔美好诗意动人的意境,这样的意境触动了诗人的柔肠,使其陡起故园之情。这里主观被客观所影响,客观改变了主观的状态,主观状态的改变又反过来衬托出客观环境的美好动人牵动柔肠。


 
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描写暮春时节草木勃发,花事正盛,这是客观现象,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露出内心的活动:青春易逝,再平凡卑微的生命也都努力活出自己的美好姿态,以不负有限的春光。这不能不让作者想起自己:怎样才能一展才华,不辜负美好的光阴呢?
 


这里作者把主观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对客观外物的描绘上,以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不甘年华空逝,誓要有所作为的内心抱负。
 
这里,客观外界成了主观内心活动的载体,仿佛蒙了面纱的美女,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象。
 


因此,客观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在此三首诗中分别呈现为:
融为一体型,被动影响型和作为载体型。
 
亲爱的朋友,人类的心灵永远在客观外界与主观世界中徜徉徘徊。如果你喜欢写诗,可以尝试运用“二元思维”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