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爨宝子碑临创

 光华0131 2023-08-31 发布于四川

图片

简    介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全碑共400字。除题名末行最下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均基本上完整清晰可见。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

 发现过程

      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季的某一天,在云南曲靖县城南七十里以外的一个叫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的村庄,有个农夫在耕地时无意间挖出了一块石碑,碑石虽有文字,但由于村汉不识字句,也就不把它当回事,只觉得石板规整平滑,是做豆腐底模的好石材,随后喊来了帮手,一起将石碑拉回家里,做起豆腐生意来了。就这样,一直到了咸丰二年(1852),曲靖知府邓尔恒(禁烟名臣邓廷桢之子)在家中用餐时,发现豆腐上居然有字迹,且字迹古朴雄俊,然而字形的结体却前所未见,既有险峻恣肆之势,又有天真奇巧之态。随叫来厨子询问,并与厨子一同来到了卖豆腐的作坊查看。这一看不得了,原来作为挤豆腐浆用的案板竟然是一块巨大的石碑,是一块距今一千几百年前的晋朝石碑。邓知府大喜过望,即出足了银两将之转运回曲靖,置于城中武侯祠,随后即拓出碑文并作了考踞,且跋文于碑石之上。自此,《爨宝子碑》遂盛行于后世书坛。该碑现在存于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

 艺术特点

   《爨宝子碑》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爨宝子碑》为“小爨”。《爨宝子碑》书体在隶楷之间,笔势雄强茂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之“端朴若古佛之容”,“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楷隶极则”;杨守敬则誉其“绝用隶法,极其变化,虽亦兼折刀之笔,而温醇尔雅,绝无寒气之态”,“上溯篆分之源,下开随唐之经”。

      原碑保存极好,碑面整洁如新,笔法精深,刀法精湛。最有特点的是点、横、竖等主笔划,于起收处,驻留外翻,锐角方棱,极有特色。通篇釆用双刀刻法,上深下浅,起收、提按、转折,自然清晰。字形貌似内收,但通过刀法外挑,丝毫未显拘泥,拙反生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摹要点

      用笔:它的用笔主要以中锋为主,特别是长横画和竖画,它的点则以侧锋用笔。总体上以中锋为主,中侧锋并用,生动活泼,竣利方劲。《爨宝子碑》大部分波画、挑画的收笔与汉隶没什么区别,但是起笔用的是楷法,该逆入为切入,变蚕头形成斜方形。这样波画便形成了该碑最具特色的点画。它的横,中间平,两头翘。俨如一叶小舟,非常喜庆、开心。它的点,均为三角形,但是形态、大小、方向、取势多有不同。此碑的横、竖点都为方笔,撇、捺、钩多取圆势,楷隶相参,点画丰富变化,方圆互用,厚重之中增加了一些灵动之姿。

      结构:总体而言,该碑尚具隶书的特征,横平竖直,以保持重心的平衡。撇、捺、长横、戈钩相左右两边伸展,以求横张之势,但是不如汉隶规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碑不少字打破了雁不双飞得基本规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有双飞,甚至三飞、四飞。


本人小楷临摹作品

图片

图片


创作感悟 

     楷书创作规律,颇似学书过程,先求其同,而后求其异。“同”是共性,是功力;“异”是个性,是才情。求同难,难在坚持重复,深入挖掘。聪明人做“笨事”,大事可成。求异难,难在各美其美,不同而和。聪明人做“巧事”,一事无成。(李啸语)

      《爨宝子碑》创作上有各种取法,比较适合写大字,用笔可参以《张迁碑》笔意,取其雄强朴茂而不失灵动之意,行笔可中侧并用,中锋为主,稍取侧势,侧锋角度不同产生意趣。小行楷等也有取法,取其天真烂漫与随意,用笔基本以中锋为主,速度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速度慢的会拙一点,速度快的自然性情流露多一些。

本人小楷创作作品

图片

图片

欢迎师友们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