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亮典”典藏好书评介 | 松荫轩珍藏印谱陆续出版

 星河岁月 2023-09-01 发布于江苏
“松荫轩”是香港著名印谱收藏家林章松先生的斋号,林先生积三十年之功,广收古今印谱,至今不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林先生商议,由该社推出“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2023年3月,首种图书——《唐醉石印谱汇编》(一函二册)与读者见面,该书收录著名篆刻家唐醉石印谱如《唐醉石印存》《醉石山农印稿》等所收近四百方印蜕。
唐醉石(1886—1969),原名源邺,有号醉龙、醉农、非园,别署醉石小农,人称“唐醉石”。唐醉石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擅汉隶,精金石书画。主要著作有《治印浅说》《醉石山人印谱》等。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印铸局技正科长、所长、故宫博物院顾问、南京政府印铸局技师、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西泠印社创社社员,东湖印社创社社长。
林章松先生依据多年收藏主编的《唐醉石印谱汇编》,相信对金石学界一定大有裨益。



图片



 | 黄 鑫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印谱是汇辑多种印章而成的谱册,又称“印存”“印举”“印集”“印式”“印稿”等。官修印谱多为政府选派官员编制,以古玺印为主;私修印谱则多为收藏家或篆刻家编制,既有玺印,也有名家篆刻精品。在传统四部分类中,辑录玺印、官印而成的印谱,被归入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辑录流派篆刻作品而成的印谱,则被归入子部艺术类篆刻之属,二者有着明显的分野,反映了印谱和印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玺印谱还是流派印谱,均因保留了数量众多的历代印章的基本面貌,使很多散失无存或丧失原貌的印章得以留存,传递着篆刻艺术史、文字学史及制度史、文化史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信息,对鉴赏、临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艺术史家、文字学家及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广泛重视。

图片

印谱起源于宋代,随着金石学风尚的兴起而出现。目前已知最早的印谱,是北宋杨克一编制的《集古印格》一卷(又称《图书谱》),系辑录古玺印而成,惜已亡佚。此后有宋徽宗主持编纂的《宣和印谱》四卷,是官修印谱之祖,辑官私印近千方,同样也不存于世。存世最早的印谱,见于南宋王俅的《啸堂集古录》,收录三十七方古玺印,虽非单行印谱,但已可见印谱之雏形,与其他金石器物一样,系摹刻拓印而成。在这一时期的《博古图》《集古录》一类的金石古器图录中,均有古印的身影,经勾摹、雕版、拓印而成。此后,印谱逐渐从金石古器图谱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集古印谱,陆续出现了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颜叔夏《古印谱》、姜夔《集古印谱》等,可惜这些印谱多已亡佚。宋人辑录、摹刻古印而成印谱,开启了古印学的范式和先河,对后世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承续这一风向,出现了吾衍《古印式》、陆友仁《集古印谱》、柯九思《集古印谱》、吴敷《吴孟思印谱》、杨遵《杨氏集古印谱》等重要印谱。

图片

明清时期,随着出版业的发达和文人篆刻艺术的盛行,印谱得到蓬勃发展。明中期以前,印谱的编制仍以摹刻拓印古印为主。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内府编制的《宝玺印式》,载历代大小玉印一百九十一枚;宣德三年(1428)吕震奉敕编制《历代玺印谱》,收秦至宋玺印五十方,是官修印谱的代表作。私修印谱也大量涌现,如陶宗仪《古人印式》、郑晔《汉印式》、唐之淳《手摩杨氏集古印谱》、沈津《欣赏编·印章图谱》、郎瑛《古图书》等,均为摹刻古印而成。明中期以后,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印谱的编制有了全新的变化,出现了原印钤盖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隆庆六年(1572),顾从德《集古印谱》的刊印面世,即为新式印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顾氏辑得一千八百余方秦汉印章,以原印钤拓的形式,印行二十部。因原印钤盖能直观再现印章原始面貌,甫一印出,即引起轰动。此套印谱在编辑体例、用材、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的印谱刊印提供了新的范本,印谱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原印钤盖印谱蔚然成风,为晚明印谱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清代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一个高潮,在印材、技法、创作思想、艺术理论等诸多方面逐渐丰富和完善,这一时期印人辈出、流派多变,印谱的刊行也得到了井喷式发展。康熙年间吴观钧《稽古斋印谱》所收古印二千七百余钮,为当时玺印鉴藏之首。乾隆年间汪启淑拥有极为精湛的刻印技法,拓印数量宏富,编辑出版《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退斋印类》等二十余部,刊印范围、编辑形式、收录数量等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咸丰年间山东人陈介祺好金石收藏,其编辑刊行的《十钟山房印举》,在印学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清末至民国期间,随着照相技术发展,石印、珂罗版等技术引入,印谱有了照相影印的新形式,由此印谱出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随着近代学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印学与小学、地理、官氏等学术领域的关联,使印谱的编制出版呈现赏鉴与研究并重的局面。这一时期,《西泠六家印存》《尊古斋印存》《丁丑劫余印存》等大量编辑体例成熟、收录作品精湛的印谱文献相继问世。
图片
据统计,存世印谱总量六千余种,散藏于海内外公私机构。公藏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机构收藏最夥;私藏多有宗家,而香港林章松先生可谓翘楚。林章松,字秉承,别署松荫轩主,拜篆刻家曾荣光先生为师,专习书法和篆刻,由此进入篆刻创作和印谱收藏之门。在印谱收藏上尤为勤勉,数十年间广为搜求,收藏总量达三千余种,渐成海内大宗。不仅规模、种类蔚为壮观,其品级之珍善,也著称宇内。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曾写下《方寸之间天地宽——记印谱收藏家林章松先生》:“林先生能集印谱收藏之大成,一是独到的眼光,二是对印谱的执念,三是雄厚的财力做支撑,当然也少不了平日里的节衣缩食、宽打窄用。然而追根究底,成就林先生今日收藏印谱之规模的,是他兀兀穷年、矻矻终日的勤谨和笃学。也许,从商人的角度看,他是在经商之暇收集印谱,但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他的重心却在于研究印谱,从商倒成了他搜集印谱的途径,而非目的。”林章松先生以整理、修复、研究印谱为乐,对传世印谱的刊布、流传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立下化私为公的宏愿,希望将珍藏的印谱以各种形式公之于世,供读者赏鉴、研究,从而促进古代篆刻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沈津先生曾这样评价:“林先生对印谱的感情不是据为己有,而是将其编目、著录、整理、归纳,最后为人所用。满室的印谱,经过林先生的精心编排为人瞩目和珍视,也是人与物的缘分。印谱或许可以随时光常存,而人则世世代代,来来去去,于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过手时珍重恭敬,解读一方石印上深浅纹路里蕴藏的故事,继而将这对象一脉相承,便是林先生的简单愿景了。”

图片

我社有幸蒙先生青眼,不仅参与部分印谱底本扫描工作,而且得到无偿授权,出版其珍藏的印谱和研究著作。松荫轩所藏品类繁多、卷帙浩瀚,难以一次推出,经与林先生商议,我社先期推出《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丛刊》分“集古玺印谱”“摹古印谱”“集名家篆刻”及“自镌印谱”几大类别,并以稿本、原钤本、孤本、善本、石印本等为整理对象。先期推出名家及其流派篆刻作品,以珍稀稿本印谱及其他重要印谱文献为底本,印人小传和提要附前,具体围绕谱名、册数、刊年、所涉藏者或编者、撰序者及印人作扼要介绍,再对印谱外观及内容如开本、板框、收印数量、边款收录等做详细记录,务求完备。正文部分每部印谱均以原大高清呈现,特聘请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相关专家为每方印蜕及边款作释文解读,并由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格教授最终审定。为方便读者查阅使用,文前附有各方印章释文索引,依据笔画顺序排列。值得一提的是,我社得到林先生的信赖和支持,即将出版《松荫轩藏印谱书目提要》,该书对松荫轩藏近一千五百种传世印谱做详细著录和深入辨析,汇集了林章松先生多年印谱整理心血,并全面反映了松荫轩收藏印谱品种。
近年来,传统金石学有复兴之势,印谱的研究与出版亦渐趋热门。印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离不开对古今印谱的汇编、影印、研究等工作。《丛刊》的出版,以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为基础,以期建构一部全面、系统的印谱研究文献,能对广大印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有所裨益。图片





编辑 | 李普曼
设计  
图片  
审核 | 王雪霞 张维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