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重用桂枝

 中医闫大夫 2023-09-01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106)

《伤寒论》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合成,医太阳病误治引起的蓄水证,因感觉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故名水逆;《金匮要略》尚疗吐涎沫而头眩,谓之积水。大都认为以猪苓、泽泻、茯苓为君,白术次之,桂枝属点缀品。实际桂枝催动气化,上升津液,下利水道,能力很强,并非滥竽充数。老朽将它改作煎剂,同样生效。桂枝降冲,解除“水入则吐”,乃一味多疗之药。不掌握这些方面,等于走马观花,开方不悉机理
1953年在德州遇一患者,主要表现五大症状:一是口中欲饮,二是喝水即吐,三是胸腹胀满,四是尿少,五是走路眩晕。当时就授予本汤,以桂枝、茯苓领先,计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20克、茯苓30克,每日一帖,分三次饮下,连服七天,小便大增,病消而愈。为治眩晕,大量运用茯苓,乃家传经验。实践告诉,五苓散临床,还可给于肠炎、肾炎、肝硬化腹水诸证。
小郎中按:五苓散的经典方证原文是: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胃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者,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临床中抓住口渴,小便不利,饮水易吐,脐下悸动,舌淡苔白或白滑的主症即可使用五苓散
从仲景的经典方证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苓散按照脏腑辨证来看,他的病位在脾肾,其主要病机是脾肾阳气丧失气化功能,水液代谢紊乱。因此五苓散体现的治法是温阳化气,利水除湿。通过这样的认识就能很好的理解方中桂枝的应用。文中张老也强调了桂枝在方中起到催动气化,上升津液,下利水道作用。山东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也认为五苓散是三焦气化失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形成的蓄水证,而方中催动气化功能的药物是桂枝,因此五苓散的点睛之笔就是桂枝,不可或缺,缺了桂枝就不能称为五苓散,也起不到温阳化气利水的作用。

文中医案张老已经明确了五大症状,都符合五苓散的方证要点,因此选择五苓散而治愈。张老提到方中大量运用茯苓治疗眩晕属于家传经验。小郎中认为茯苓治疗眩晕,其根本病机是痰饮内犯上攻之证。也有医家提到大量生白术(30克及以上)也可治疗眩晕,其根本病机也是痰饮内犯上攻之证,苓桂术甘汤就是一个典型的配伍组合。我们看待医家经验用药,不可盲目照搬,还要深究一下其背后的根本病机,这样才能更精准地使用该药物,也防止中医陷入对病用药的误区。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