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馆藏文物:古滇出土青铜器等

 馱夫 2023-09-01 发布于福建

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

4人均头戴尖顶高铜帽,身着长衣,

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
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

口微张,似乎在说教。

为取悦、祈求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和

逝去的祖先给人间带来恩赐和保护,

滇国居民常举行繁杂的祭祀仪式。

在这些仪式中,

巫师承担着沟通人与神之间信息的职能。

们一般有两种形象,

一种服饰虽与众不同,

但形象平和、稳重,

以说唱表演为其作法方式;

另一种不仅服饰奇特,

而且装神弄鬼,狂奔乱跳。

此扣饰表现的是滇国巫师起舞作法的场面,

巫师的形象和风格属于前者。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贮贝器器身作简形,中束腰,

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

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

一牛仁立于青铜鼓上,

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

当时的家畜,

庄园畜牧业比较发达。

家畜主要有牛、马、羊、猪、

狗和鸡、鸭等品种,

其中牛的数量最多。

其造型健壮威武,

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辉。



五牛铜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
西汉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贮贝器器身呈筒形,

腰微束,

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

底部有3只兽爪足。

盖上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

各种人物127个(未计残缺者)。

房屋内坐着一位主祭人。

这位主祭人的周围放置16面青铜鼓,

其左前方和右侧均为参与祭祀者,

面前摆放着祭品。

平台左右两侧为椎牛刑马、居豕宰羊等场面。

平台之后有击打青铜鼓和錞于的,

有待刑的裸体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妇女等。

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

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来约束,

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

从此贮贝器的器盖上

平台后面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

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



珠被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此为珠被的局部,

原物用数以万计的金、玉、玛瑙、绿松石、

琉璃制作成的各种管、珠、扣等饰件,

缝缀在一块白色帛布上,大致呈长方形,

宛如“珠被”,覆盖在尸体殓衾上。

这是滇文化中典型的葬具和葬俗。



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石寨山古墓群

位于昆明晋宁石寨山,

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

是滇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
1955-1996年,

先后在这里进行5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清理古墓50座;

出土文物4000余件,出土器物种类繁多,

有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海贝等。

石寨山墓坑无规则,

一般是选择山石之间的土壤掘坑,

以为墓穴。



五牛一鼓铜贮贝器

战国
云南省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江川李家山

仅80余座墓,

但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

其中青铜器近3000件,

铁器和铜铁合制器340余件,

金银器近6600件

还有大量的玛瑙、绿松石、海贝等。

尤其出土的铜鼓、贮贝器、俑、

编钟等重器种类繁多,工艺高超,精美绝伦,

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文物从农业、畜牧业、纺织业、

祭祀、葬俗、青铜铸造等不同侧面

展示了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

这一历史阶段古滇国贵族的

战争、生活、生产等活动,

展示了古滇人民的发明和创新。



虎鹿牛铜贮贝器
战国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立牛铜贮贝器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祭祀场面贮贝器

云南省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人对宗教和祭祀的重视,

在青铜器,尤其是贮贝器和扣饰的图案中

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以万物有灵的多神论为主,

崇拜太阳、祖先、各类动物等,

其信仰系统已趋规范化和制度化。

祭祀仪式也十分丰富,

有贡献牺牲祭祀、杀人祭祀、播种祭祀等,

这既是宗教行为,

也是维护王权和贵族权力体制的重要政治手段。



四舞俑铜鼓
云南省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鼓面边缘四个着盛装的

舞蹈人物面向外而立。

其中二人右手持铃,

左手持棒,皆戴高筒尖顶帽,

帽上系飘带,内着对襟短袖长衫,

外着长披风,腰束带,

前腹佩圆形扣饰,戴大耳环,

颈部戴多层项饰,

一人右手戴突沿玉镯;

另二人双手横伸做舞蹈状,

内着短袖长衫,外着长披风,

腰束带,前腹佩圆形扣饰,

戴大耳环,下系带尾兽皮,

佩短剑,

一人双手戴突沿玉镯,

另一人前臂戴钏。

四人似为供奉的巫之神。



立牛曲管铜萌芦

战国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圆形鸟喙舞蹈人纹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官渡双龙桥遗址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鎏金掳掠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鎏金掳掠铜扣饰表现的是
两个滇族武士与昆明人作战胜利后
满载而归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滇国

不能以简单的我们熟知的昆明市这个概念

去界定滇国的范围。

因为当时的滇人和昆明人

是两个不同部落。

双方一度有战事,
从出土的文物图案上我们能发现这一点。


女铜俑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执伞青铜男俑

云南省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房屋模型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金腰带及圆形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长方形孔雀边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立牛铜伞盖

战国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骑士猎鹿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骑士铜饰



二牛交媾铜扣饰

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剽牛祭祀铜扣饰
战国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吹笙人物铜杖头
战国
云南省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立兔铜杖头

云南省官渡双龙桥遗址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蝉纹半圆銎铜斧
西汉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举手人纹铜戈
西汉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立犬铜狼牙棒
西汉
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纺织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贮贝器是用于贮藏海贝的容器,

是滇文化独有的器物,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

代表了云南地区青铜时代青铜冶铸技术和

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

此类器物集中出士于晋宁石寨山、

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

滇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中,

是显示地位、权力、财富的重器。


驯马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此器真实表现了滇人在头领监工下

有组织集体驯马的场景,

似为供奉和驾驭烈马、蛮牛的“御神”。




饰五牛铜线盒
战国
197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踞坐男俑铜勺
战国
1972年云南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猛虎袭牛铜枕
战国
197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枕整体似马鞍状,

枕身两端上翘各雕铸一立牛,

枕侧背面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

正面饰双旋纹。

李家山墓地曾出土六件形制相同的铜枕,

多放在死者头部

有的表面尚存头骨残片及耳环等,

是古滇国特有的随葬用品。



鱼杖头铜饰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剑鞘金饰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吊人铜矛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从西汉时期滇池附近的

滇人与滇西地区昆明人之间

战争频繁的史实推断,

铜矛上所吊裸体人物

当为被俘虏的昆明人。



孔雀形铜镇
战国至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蛇头镂空铜噐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此器在滇文化墓地中极为罕见,

仅见于江川李家山墓地,

其用途尚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捞器,

也有学者认为此器在大型男性墓内

置于长兵器和仪仗器中,

或是专用的仪仗器。



金腰带及圆形铜扣饰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圆形镶石猴边铜扣饰
西汉
1956年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鹰嘴形铜扣饰
东汉
2002 年云南昆明星贡小松山墓地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圆形金片饰及金泡钉
西汉
1995年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藏

神兽形金饰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帽形器
西汉
2017年云南昆明宜良青龙山墓地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这类高尖帽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18世纪的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

其发现反映了滇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关系。


铜帽如图呈现的方式戴上



执伞男铜俑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滇人喜欢把头发结在头顶形成发髻,

称为椎髻。

男子的发髻在头顶,

多椎髻、裹髺;

女子的则在后颈,多银锭髻、鞍形髻。

男女均穿宽大对襟短袖上衣,

衣服下摆到膝盖,下穿短裤或短裙,不穿鞋。

滇人喜欢佩戴饰品,

常见的有玉玦、玉镯、铜镯,

在衣物上多有玛瑙扣、玉管、金饰品、

绿松石珠串等,

表明滇人非常注重审美。



剽牛祭祀铜扣饰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二牛铜扣饰

西汉
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三兽铜盒
三鸟铜盒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有翼虎银带扣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牛头铜扣饰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
西汉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四人铜舞俑

西汉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杀人祭柱鼓贮贝器
西汉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漆木器木祖

西汉

昆明羊甫头出土



凌木罐

西汉

昆明羊甫头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官渡羊甫头墓地

是古滇青铜文化中继

晋宇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之后最重要的发现。

可以说它囊括了古滇青铜文化基地中的四个“最”:

是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滇青铜文化墓地,

共发现古滇青铜文化墓葬863座

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墓地,

埋葬自战国时期至东汉时期

是发现陶器最多的古滇青铜文化墓地,

陶器出士数量约占随葬品的三分之一

是发现漆器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

古滇青铜文化墓地,

发现有陶胎、木胎、葫芦胎漆器。

2000年官渡羊甫头墓地

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猎首纹铜剑

战国

云南李家山采集



铜房子模型扣饰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持伞女铜俑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圆形鎏金镶松石猴边铜扣饰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王铜编钟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兽形金饰片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金臂甲

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王玉衣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鎏金骑士贮贝器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三支俑铜灯 

西汉

个旧市黑蚂井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该器高42厘米,

出士于个旧市黑蚂井,

状为一裸体男俑跪坐,双手平伸,

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

该俑灯分四部分范铸后再拼合而成,

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

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

在范铸的基础上 

男俑的眉毛、短鬓须,

还用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

脐部也有线刻的斜带交叉为饰。

男俑表情恭蓮严肃,大眼阔鼻,

神态古拙,饶有'胡风〞,

头部缠绕一圈丝带,

在额前结成竖立。

俑灯虽是汉式题材,

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

是汉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得较好的产物。



孔雀盖提梁壶

战国

昭通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棺

战国


祥云县大波那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五牛盖铜筩
战国
呈贡天子庙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在滇池东岸的呈贡县境内,

有一个名为天子庙的小地点,

它北距昆明市15公里,

南离呈贡县3公里,西至滇池2公里。 

1975年至1992年,

云南省、昆明市考古工作者先后4次发掘清理了

滇文化竖穴士坑墓85座,

出土各类随葬品近千件,

其中,41号墓规模最大,

出土器物最多,并有人殉现象。

如果说石寨山王族墓地的发现

建立了滇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向,

那么,天子庙作为石寨山文化早期

对构筑滇文化的年代序列,

揭示滇文化的性质、起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竞渡纹贮贝器

战国
呈贡天子庙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漆木器木祖

西汉

昆明羊甫头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漆木器木祖

复制品



五牛盖贮贝器

战国
呈贡天子庙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执伞铜男俑
西汉
俑高56.2厘米 

伞盖直径35.3厘米 

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俑为男身,

俑曲双膝路坐于足部,

双臂前曲,双手作握物状,

上下相叠于前胸。

面部五官清晰,头顶束螺酱,

身着左衽半袖短衣,腰束宽带,

腿外侧配短剑,

后腰部向上凸起成锣锅状。

跪俑发丝、衣纹清晰流畅。

跪俑所执伞盖为圆形拱项,

盖沿垂挂30余枚钟状铜铃。

伞盖以长圆柱铜管为伞柄,

伞柄可插于跪俑握拳中。


双钺形铜戈

战国
呈贡天子庙出土

昆明市博物馆藏

巫师纹铜鼎

战国
呈贡天子庙

昆明市博物馆藏

天子庙41号墓出土

兼具中原文化风格的巫师纹铜鼎、

造型十分奇特的双钺形铜戈,

使得天子庙类型在某些文化因素的表现形式上

与石寨山文化路显不同,独具特色。

其墓主生前应在滇国贵族阶层中

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统率权,并以他为首,

在滇池东岸北部建立了早期的滇国部落。

这里农业比较发达,生产工具已经专门化,

出现了初步的社会分工,

有冶铸、制陶、纺织、髹漆等工艺。


三骑士铜鼓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三骑士铜鼓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三骑士铜鼓立牛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踠坐俑杖头铜饰
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立牛铜贮贝器
云南江川李家山57号墓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铜牛头
西汉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梯形铜锄

西汉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骑士狩猎纹铜饰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玛瑙扣
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蛇纹铜叉
西汉

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铜编钟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铜编钟一组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干栏式房屋模型铜扣

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长方形蛇边铜饰

西汉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镶嵌绿松石铜钏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立牛铜枕
西汉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玉溪市博物馆藏



立牛铜枕

西汉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玉溪市博物馆藏


立牛铜壶

西汉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玉溪市博物馆藏


立牛铜枕

上海博物馆藏


铜女俑

上海博物馆藏




八牛贮贝器

上海博物馆藏




关于这个展,先说一下背景资料吧。2012年10月,国务院启动了第一次对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认定和登记的工程,俗称“国宝大调查”。广东的普查工作自2013年至2016年历时四年,全省4000多名普查工作者,摸查了403家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收藏情况,记录了82万余件/套文物(藏品)信息。举办这个展览就是为了展示丰硕的普查成果。广东不是文物大省,比不上中原地区,我觉得最拿得出手的考古项目也就是南越文王墓以及南海I号了。

然后说一下这个展的情况。本次展览以近百幅图表、330件文物,分普查历程、普查成果、文物欣赏三个部分,回放四年间广东省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情况。展出的展品来自全省21个地市和1个直辖县区,共70多家单位,部分文物在当地可能都未必能看到。由于时间仓促,这次观展只是匆匆走过,拍照随意,记录简单,实属遗憾。

这次展览是针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情况,再延伸说一下文物普查工作。建国以来,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全国普查已开展三次,第一次1956年开始,约持续了两年多,第二次1981年至1989年,第三次2007年至2011年。2023年8月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2023年将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陆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重点对已登记、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登记、认定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遥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历尽艰辛对中国古建进行勘测、记录,可谓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先辈,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妇好墓是河南安阳殷墟目前所确认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这次展览是纪念妇好墓考古挖掘40周年的特展,也是粤博当年的大展。展览先是在首都博物馆,然后去了山东博物馆,最后到了粤博。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各类文物1928件,其中玉器755件、青铜器468件,玉器不仅在数量上为迄今发现的商代墓葬随葬玉器之首,而且规格极高,代表了商代晚期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准。多年以来,妇好墓里的大部分玉器都未对外展出过。

据馆方信息,这次共展出716件(组)妇好墓出土玉器,是粤博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的玉器专题展,也是迄今为止妇好墓玉器最全面的一次展示,展品数量也大大超过在北京与山东两地的展览。的确,出土755件玉器,来了716件(组),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妇好墓的玉器都来参展了,真的非常难得。另据收藏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表示,这次展览结束后,不会再在国内全面展出妇好墓玉器了!这是第一次全面展示同时也是最后一次。不过,世事无绝对,说不定在将来某个特别的年份,又会有大展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种规模的妇好墓玉器展是不会有的了,且看且珍惜啊!

(本篇共有图片99张,敬请慢慢欣赏)


契丹世代聚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西辽河上游地带,属于东胡后裔,唐朝末年开始在北方草原崛起。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于北方草原逐步统一契丹各部,916年按照中原制度登基称帝建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这支强大的草原民族建立的大辽王朝,融合了众多民族于一国,拥有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曾雄踞中国北方两百余年,与五代十国及宋朝长期对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次展品来自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7家文博机构,共12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6件/套,一级文物76件/套,是辽代精品文物首次在广东的集中亮相,也是粤博历史上临时展览中展出一级文物最多的大展之一。

2019年夏天在内蒙古博物院没时间仔细看的遗憾,这次总算有了一点弥补。

(注:所有图片均为手机拍摄)

▲ 辽代  木偶人像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 辽代  金面具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鎏金银面具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

▲ 辽代  花瓣形金盏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定窑摩竭形提梁注壶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彩绘贴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 辽代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铜镜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公主高翅鎏金银冠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迦陵频伽形金耳饰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 辽代  牡丹纹鎏金银饰牌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凤形鎏金银钗  赤峰市博物馆藏

▲ 辽代  八曲联弧形金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錾花金针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鎏金錾花银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唐代  摩竭纹金花银盘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摩竭纹金花银碗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公主金花银枕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驸马云凤纹鎏金錾花银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双鱼纹金花银盖碗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双雁折枝金花渣斗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鎏金錾花孝子图银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银鎏金盖罐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鎏金高士图银杯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阿拉伯文錾花铜盆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青铜净瓶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 辽代  莲花形手执银香炉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鎏金铜狮子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庑殿式铜佛龛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 辽代  双凤戏珠纹鎏金捍腰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八角菱花形铜镜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博物馆藏

▲ 辽代  驸马琥珀璎珞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玛瑙水晶璎珞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龙纹握手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工具形玉组佩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动物形玉佩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鱼形玉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玉臂鞲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胡人乐舞纹玉带饰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

▲ 辽代  彩绘银障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镶玉银鞓蹀躨带、鞧带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金銙银鞓蹀躨带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骨鸣镝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带鞘玉柄银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西京仁和坊李让”款八方澄泥砚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 辽代  银质文房用具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

▲ 辽代  龙饰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扇形漆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贴银花鸟纹漆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香囊首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香囊首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玻璃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乳钉纹玻璃盘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带把玻璃杯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人面纹玻璃扁壶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堆花玻璃执壶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酱釉提梁式鸡冠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黑釉鸡冠壶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白釉单孔鸡冠壶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绿釉长颈盖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盘口穿带白瓷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官”字款镶金釦花口白瓷盘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三彩摩竭壶  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藏

▲ 辽代  八角形三彩砚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三彩印花牡丹纹盘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毡帐形陶骨灰罐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 辽代  龟趺石墓志  内蒙古博物院藏

▲ 辽代  龙纹瓦当  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藏

▲ 辽代  绿釉琉璃筒瓦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博物馆藏.

▲ 辽代  石卧狮镇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凤纹彩绘石桌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辽代  彩绘汉白玉释迦佛涅槃像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历朝历代的陶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社会舆服制度、军事制度、生活方式、中西方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展览共展出陕西省出土的陶俑等文物120件/套,展品以唐俑为主,有女性俑、男性俑、胡人俑、动物俑、天王神煞和模型明器等。有十几件文物曾在粤博的《梦回大唐——盛唐艺术和生活展》中出现过,例如螺钿铜镜、组玉佩、三彩骑马俑、奏乐俑等。

展厅不大,展柜与展柜距离较近,玻璃反光严重,展品与展品挨得也近,介绍文物的信息背板做得也较低,所以要拍出背景纯净、视角较好的照片的确比较难,更何况是用手机拍照。

(注:所有图片均为手机拍摄)

▲ 唐 十二时辰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西汉 陶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战国 陶男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西晋 陶男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十六国 陶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 武士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 持箕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陶风帽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元 陶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贴金彩绘镇墓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贴金彩绘武士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天王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天王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龙首人身镇墓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龙首人身镇墓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总章二年(669年) 镇墓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胡人骑驼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彩绘胡人牵驼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九年(721年) 三彩胡人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 三彩黑人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胡人风帽骑马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胡人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唐  胡人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男装侍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侍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总章二年(669年) 骑马击建鼓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总章二年(669年) 幞头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总章二年(669年) 笼冠俑、风帽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胡人牵马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 三彩风帽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抬轿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侍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侍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九年(721年) 三彩侍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侍女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侏儒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彩绘低头陶鞍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彩绘嘶鸣陶鞍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彩绘行走陶鞍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三彩猪、三彩羊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九年(721年) 三彩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开元九年(721年) 三彩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罗汉俑残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唐 陶范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唐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分设于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东西两侧,依其方位而称。前者经营国内贸易,后者紧邻西去丝绸之路的出口——长安城西开远门,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是隋唐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李白《少年行》里“武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金市”就是指这个当时最负盛名的国际化贸易中心——西市。同时,这也是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西市。

大唐西市博物馆由民营资本建立,2017年进入国家一级馆行列,是非国有博物馆里的首家一级馆。这个展览共有来自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以及唐代西市遗址出土的文物89组/125件,从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体现展览主题。展品不多,稀疏地在展厅陈列着,展厅和展柜都透出浓浓的古早气息,这是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启用前,在旧馆的最后一个临展。

▲ [唐] 彩绘高髻女立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彩绘戴笠帽骑马女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粉彩侍女陶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绿釉持物男立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铜鎏金梳背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骨梳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琉璃手镯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莲花纹方镜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鎏金人物纹方形银碗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浮雕瑞兽纹银钵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点黑瓷钵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三彩七星盏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三彩陶扁壶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三彩三足陶罐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白瓷粉盒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三彩粉盒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左)[唐] 三彩陶杯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右)[唐] 绿釉单耳壶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茶叶末釉执壶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褐釉带盖罐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白瓷执壶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褐釉四系瓷罐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双耳灰陶罐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带字砖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手印砖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天宝”纪年条砖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青石莲花座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鎏金银饰片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褐釉胡人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三彩男骑马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三彩陶马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忍冬纹白石莲花座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三彩陶埙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黄釉舞伎陶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石狮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三彩胡旋舞凤首壶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石狮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白石力士像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彩绘胡人牵狗骑马陶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 [唐] 箕形灰陶砚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白石动物席镇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灰陶羊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褐釉瓷猴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白瓷子母猴  西市遗址出土

▲ [唐] 三彩抱狗女坐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这是粤博筹备了两年的展览。瓷画是指画在瓷器上的画,绘画是指画在纸或绢上的画。个人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理论、技法还是造诣等方面几乎已经到顶了。粤博馆藏明清瓷器和绘画颇丰,将两者放在一起展出也算有新意,这次的110件展品已经不止是百里挑一了。展览以图像为切入,通过山水、人物和花鸟三种题材对比瓷画和绘画内容,寻找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 [清 康熙] 五彩开光山水人物花鸟纹棒槌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咸丰] 粉彩八仙贺寿纹方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五彩长眉罗汉纹碟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渡海罗汉卷 叶绿 纸本墨笔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康熙] 青花钟馗捉鬼纹象腿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钟馗引福图轴 居廉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钟进士像轴 袁尚统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康熙] 仿成化款五彩麻姑献寿纹大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康熙] 五彩登台拜将纹棒槌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_[清] 郊猎图 张穆 纸本墨笔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万历] 青花人物纹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老子骑牛图 任颐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雍正] 粉彩山水人物纹笔筒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雍正] 墨彩人物纹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崇祯] 青花仕女婴戏纹象腿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乾隆款粉彩仕女纹八角印盒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粉彩仕女婴戏纹通花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五彩百子人物纹罐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十八学士图轴 苏六朋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陶婴故事图轴 伍学藻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仕女图轴 顾洛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仕女图轴 顾见龙 绢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晚清民国] 柳燕人物图轴 崔岐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乾隆款釉里红山水纹方胜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青花山水纹瓷屏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雍正] 墨彩山水人物纹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山水图 文嘉 纸本墨笔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青花山水纹双耳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山水轴 王馥 绢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道光] 康熙款青花釉里红山水纹扁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山水轴 谢丹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水竹居图轴 奚冈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雍正] 青花山水纹天球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山水册 董邦达 纸本墨笔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广彩山水纹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青花山水人物纹长形枕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青花釉里红山水纹双象耳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五彩纹笔筒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纹双耳高身花盆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罐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冬青釉开光花鸟纹盘口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乾隆] 青花竹石纹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竹鸡图轴 陈元章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花鸟册 李坚 绢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花卉草虫册 居廉 绢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光绪款粉彩荷花鸳鸯纹罐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百蝶图卷 金可大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光绪] 乾隆款粉彩九桃纹大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云鹤寿桃图轴 管念慈 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收录于合集 #观展记乐

 54

上一篇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下一篇南粤藏珍——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明代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崛起、思想自由奔放,曾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广东历经唐宋时期海洋贸易的发展与教育开化,到了明代,文教水平已呈赶超中原之势。大儒陈白沙、湛若水,政治家霍韬、经济学家丘濬、史地学家屈大均等等都是明代广东文人中的佼佼者。陈白沙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明代心学的奠基者,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他一生醉心于古琴,与他的弟子们收集散落民间的琴谱,辑成《古冈遗谱》,被称为“岭南琴宗”。展览中展出了白沙先生用特制的茅龙笔所写的《种萆麻诗草书卷》以及他收藏和使用过的“寒涛”古琴,非常值得一看。通过展出的古籍、书画、文玩、香具、花器、茶具等文物,可以简单领略明代广东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这个展的展期较长,期间两次更新展品,后来又成为流动博物馆的项目,以图片的方式在省内多个城市巡展。

▲ [明] 祝允明 简亭记楷书册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屈大均 陈恭尹 梁佩兰 书画合集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杨昌文 兰竹图卷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陈献章 种萆麻诗草书卷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张瑞图 西园雅集册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霍韬 东林饯别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沈完 兰亭修禊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梁元柱 森琅公少年自画像  顺德博物馆藏

▲ [明] 白玉透雕莲花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 (左)[明] 德化窑爵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右)[明] 玛瑙雕桃形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琵琶记抄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德化窑达摩执鞋像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甪端熏炉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磁州窑白釉黑花纹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可松款”石湾窑天蓝釉小口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刻本 《岭南丛述》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白玉花卉杯托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哥窑绿釉渣斗  广东省博物馆藏

▲ (上)[明] “天蠁”古琴  广州博物馆藏  

(下)[明] 青花携琴访友纹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青白玉荷叶洗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 黄景星撰《悟雪山房琴谱》 清光绪刻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明] “寒涛”古琴  广州博物馆藏

▲ 清刻本《粤东明儒言行录》  广东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