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中国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研究范式的思考

 高行之 2023-09-01 发布于山东
         龙心理
  真正的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服务引领者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09原创文章

============================

8月30日晚龙心理(中国心理学)论坛第23场,讨论主题是:中国心理学的底层逻辑。我发现本场论坛与以往相比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1. 参加的人数比以往的论坛都要多;

2. 现场发言的嘉宾并不算多,主要是比较系统提出自己观点意见的不多,在聊天区零星表达自己想法的有好几位;

3. 针对现场发言中主要观点提出反驳和补充意见的也不多;

4. 以往那种偏离主题、自说一套的发言没有出现;

5. 大部分人都好象陷入思考之中......(这一点是从次日微信群里一些反馈发言情况所得出的推断)

此情此景中,短暂静与默,我仿佛听到真理来到了门前的脚步声......

  8月31日凌晨,百度网宣布“文心一言”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百度表示还将开放一批经过全新重构的AI原生应用,让用户充分体验生成式AI的理解、生成、逻辑、记忆四大核心能力。

  对于这个消息,经济金融圈立即跟进有一些研究和评论,或许是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对ChatGPT的热炒,我看到市场上对百度这一举措的反应并不算积极。我特别关注了一下:心理学界有没有对此作出反应和评价?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似乎是心理学界觉得这件事情跟自己完全没关系,去年11月美国的ChatGPT也好,现在百度的“文心一言”也好,只不过是人工智能的新产品而已,与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真的没有关系吗?在了解西方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尤其在接触到龙心理之前,我也不会去想这件事跟人类心理、跟心理学研究有什么关系。然而凑巧的是,这几天参与了中国心理学论坛的主题讨论:关于中国心理学的定位、底层逻辑的思考,我忽然就觉得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新形态与我们当下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反思和探索,二者之间或许有着某种潜在的、深远的、具有启示意义的联系。

结合中国心理学论坛近期讨论的情况,受此启发,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思考:

(一)今天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和实践应用,这其实是证明了西方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光辉成就,同时也代表了西方科学心理学发展的顶峰。(注:为了叙述方便,姑且沿用Psychology的“西方心理学”名称)

随便翻开一本《西方心理学史》,我们都能了解到以下观点:西方心理学哲学思想的源头是古希腊时期关于灵魂问题的哲学思考,在文艺复兴之后方才突破了神学的束缚,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心理学思想流派。然而,真正催生出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学术基础却在于西方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包括生理学和物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这些自然学科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的不断突破。1879年,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以上就是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过程,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西方心理学主流学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一是科学心理学使得心理学摆脱神学或哲学之附庸地位的同时,也逐渐弱化了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基础(这种变化实际是在冯特之后);二是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全面接纳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不断的“拿来主义”发展丰富其研究框架,扩大其研究领地,然后形成了一套对标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学术标准。

  虽然Psychology一词的本意主要是指“灵魂”方面,然而在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却逐渐被淡忘了,那些看得见够得上的“脑”“神经”和“行为”等等逐渐走出来,成为了主角。这种主动与自然科学进行融合发展的心理学,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搭乘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列车,在今天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甚至让人们开始担忧起来,会不会有一天会被自己创造出来的AI所取代。不管这样的一天能不能到来,我却觉得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颠峰时刻已经来到眼前了!

(二)自然科学为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学科基础;对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标准是西方科学心理学最主要的底层逻辑。

研究范式通过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学科范式。学科范式是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研究范式就是学科范式中的方法部分。(注:引自“百度百科”)

所谓范式,是从事某一种科学活动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的研究“模型”。它包括成员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等,是科学家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也是科学家共同体的集团心理结构。(注:引自高校心理学教材《西方心理学史》,汪建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范式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一个理论思想。但“范式”其实并不是一个具有严格规定性的学术概念,在库恩看来,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如果能够作为公认的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并且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研究者暗暗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那么这些东西就形成了该领域的一个新的“范式”。而它之所以能够起到这种“范式”作用,是基于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些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第二,这些研究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库恩认为,取得一个范式,取得一个范式所容许的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通过以上内容,我认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新学科建立过程,也必须是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得以建立的过程,又或者说以范式的确立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同时,一个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变,也通常是伴随该领域的一场革命而实现的。

直到此时,我才理解了“龙心理研究”公众号上4月4日发的那篇《一场心理学的革命悄然来临,有多少人将会被淘汰?你准备好吗?》。

今天的西方科学心理学虽然笼统地被看作是一个学科体系,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学科体系其实是有点松散的,并没有一套公认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它的各个理论流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矛盾。对照前面对“范式”概念的阐述,我们会发现西方科学心理学(各个流派)在范式层面所具有的共同点主要是在于它们都共同采用的一套研究方法和标准,而不是它们所建立起来的一些基础理论、价值观什么的。

冯特之后,尽管西方心理学在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方面五花八门,但是却能够统一于这种公认的对标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标准之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科学心理学才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用实验进行验证,就是整个西方科学心理学最根本的底层逻辑?

(三)构建中国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底层逻辑与研究范式问题

8月23日第22场论坛已经比较清晰的阐述了我们要构建的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的定位。从总体上来看,这将是与西方科学心理学从理论框架到实践内容都存在很大不同的一个新的学科。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构建中国心理学其实就是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既然是一场学术研究的革命,就必然也涉及到研究范式的革命和底层逻辑的重构!

从前面两场讨论来看,我们现在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 是否承认构建中国心理学是一场心理领域的革命?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又或者是不愿或不敢去面对这个问题?

2. 不管是讨论中国心理学的定位还是底层逻辑,我们实际上已经无法回避研究范式的问题了!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心理学要在一种什么样的范式下建立起自己独立统一的学科体系?

看一看前面引述范式概念的内容,我们至少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基础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这些内容也是涉及到中国心理学的底层逻辑的根本问题。

  (四)关于心理现象与心理本质之关系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心理现象与心理本质的关系是一个理论问题(研究对象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涉及研究对象,而且也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范式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我们说西方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其实在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前提假设:通过研究心理现象就一定能够发现心理的本质。

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毫无疑问这正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例。西方心理学遵从的也同样是这样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然而,这个观点是真理吗?可以无差别的适用于对人心之本质的理解与人心活动规律的探寻吗?

当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我们其实已经认识到:所谓透过现象可以发现本质的假设,它只是一个过去经验的归纳总结,只是一个成为一种范式而假设而已!换言之,这个假设既无法用理论思考的方式得到答案,也无法用完美无缺的实验(实践)方式来给出证明!

第二,通过心理现象(行为)来探寻心理本质这种方法,这其实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格物致知”吗?如果“格物”就能够“致知”,又或者说“格物”是致知的最好方法,那么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又怎么说呢?

第三,心理现象代表了什么?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来看的话,我认为心理现象其实就是人心所产生的种种“相”。如果我们通过研究这种种“相”就能够认识人心之本质的话,那么佛为何要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四,如果我们承认中国心理学的最底层逻辑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共同的那个根本——“道”,当然这个道就包括“人道”和人心之本质。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学习去认识“道”呢?

这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也有提示,比如《道德经》里面说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个为“道”的方法,与大数据统计、大样本调查等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好象有点南辕北辙的样子呢?

第五,关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界也已经对他们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做出了反省和批判,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方面,我们通过进一步了解西方心理学史以及一些研究动向,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我想表达的是:尽管目前的文化心理学无论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研究范式方面仍不成熟,甚至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文化中心主义倾向的问题,比如在文化与心理之关系方面未能给予深层把握和理论建构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化心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启了对主流科学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序幕,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正是指向了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固定请收藏:202268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9月6日主题:
中国心理学的底层逻辑
您认为中国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什么?
理由什么?
自由发言

有意专题分享者请与组委会联系
欢迎投稿“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
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申请加入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群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就代表中国、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心理学,或者“中国人的心理学”;龙心理的实践运用,叫作“中国式督导”;将来构建起来的新兴学科,拟用名为“中庸学”。

龙心理,是以《心理督导师》为起点,诗、书、礼乐、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出土的古籍文献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打破诸子百家门派偏见,以马一浮、钱穆、徐中舒、梁漱溟、庞朴、张耀翔、杨国枢、胡佩诚、李其维、丁再献、杨中芳、曹峰等数十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名家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构建新兴学科为标准,以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媒介构建起来的,与西方心理学理论完全不同,自成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

龙心理分为中庸理论、龙心理、新时代修身、中国式督导四大模块,由九个基本理论(子理论)组成,这九个子理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完美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并同时指出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了西方心理学没有统一的心理学理论的尴尬境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遵循“修身自助——齐家——立业”的成长路径,是一门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基础课程是人生必修课,中高级课程是心理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通向心理服务顶峰必备的认识论和方法。

龙心理专门传授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实操技能与理论,招生对象为: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的人,问题孩子家长,有自我成长需要的人,以及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健康管理师、教师等心理或心理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人员等。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人生日常必备六艺:听、说、想、做、感、省。

2、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3、和谐家庭日常生活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4、助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执业能力;

5、督导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胜任力(中级及以上)。

    龙心理充分发挥了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优势,用西方人不可想像的思路和方法,用简单易学便于运用的形式和比较少的内容,集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成功学、教育学、身心医学、健康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艺术、宗教、道德等于一体,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教育、成功学教育等预防性教育于一学,融中国式督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矫正性服务于一科,遵循“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强调自我素养的提升,在助人方法上,提倡“以授人以渔为主,授人以鱼为辅”,代表了未来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出中国最强声音的主阵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