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硅料暴跌这半年    光伏链谁最赚?

 千股封牛 2023-09-01 发布于北京
2023年09月01日 16:31   来源: 第一财经


  本轮硅料价格的下跌始于2022年11月底。PVlnfoLink数据显示,多晶硅致密料均价从2022年11月23日的302元/kg跌至2023年6月28日的64元/kg,跌幅近80%。

  作为光伏电池主材,硅料价格极大影响下游定价策略及各环节盈利能力。随着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出炉,本轮硅价下跌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情况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硅价的后续走势,业界普遍预计其有望在合理低位企稳。多位分析人士称,随着原料价格下跌,光伏行业市场或进一步扩大,原料环节的超额利润将继续向下游传递。

  一、硅价暴跌,硅料企业业绩首当其冲

  硅料价格历经2020~2021近两年的疯狂上涨,于2022年11月底见顶,随后掉头下行。

  本轮硅价下跌的原因,一是产能达到投产高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预计,2023年国内硅料产能预计达240万吨,同比增长100%,其中新增产能约120万吨,同比增长134%。但从需求端来看,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为350GW,同比增幅仅30%左右。

  其次,是硅料同行之间的博弈。

  “6月份左右,国内几家硅料龙头试图采取联合或者联盟的方式来抵制硅价下跌,预期定价在150元/公斤附近。但三家联盟中两家出货比较快,有一家库存比较大,联盟很快从内部瓦解。”有光伏龙头公司华东负责人表示。

  除了协鑫科技(03800.HK)、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688303.SH)、新特能源(01799.HK)四大龙头企业,宁夏宝丰、山西润阳等新进厂家也带来了硅料的持续放量。

  某知名光伏企业销售经理表示,新厂商今年开工带着硅料产能砸盘,而且不太可能会有停产保价的动作,逻辑是能出货多少就出货多少,给投资人交代业绩优先。

  此外,石英坩埚短缺导致下游拉晶对硅料的需求下降,也是导致硅料过剩的原因之一。据中信证券,2023年石英坩埚供需缺口预计达15.48万个。

  硅料价格下跌对上半年硅料企业的业绩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2023年半年报显示,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上半年业绩出现明显下滑或增速放缓。

  其中,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0.12%、10.51%、53.53%。

  通威股份是四家企业中唯一一家实现盈利增长的。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0.68亿元,同比增长22.75%;实现归母净利润132.70亿元,同比增长8.56%。但对比公司2021、2022年193.50%、312.17%的净利润增幅,增速下降明显。

  二、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业绩影响各异

  硅料价格下跌对产业链中下游各环节的影响不尽相同。整体来看,硅片业绩同步回落或者下滑,而组件、电池片环节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上海证券此前曾表示,从硅料释放的利润分配来看,电站>组件>电池片>硅片。

  TCL中环(002129.SZ)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8.39亿元,同比增长50.05%,增速较2022年同期下滑近18个百分点。双良节能(600481.SH)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86亿元,同比增长79.53%,增速较2022年同期下滑超173个百分点。

  京运通(601908.SH)则直接出现了业绩下滑的情况,归母净利润为5551.68万元,同比减少85.70%。

  上述销售经理称,硅片相对硅料已经没有利润——182mm、210mm硅片现货均价已从2023年2月1日的4.8元/pc、6.2元/pc,降至7月26日的2.8元/pc、3.75元/pc。

  “硅片企业购买硅料的价格大多在130元/kg,市场上代工的硅料消耗量为54片/kg,按照一片代工费约1.8元计算,硅片价格低于4.2元基本上就不太赚钱了。”上述华东负责人表示。

  从供需关系来看,CPIA及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硅片产能约650GW,2023年预计将达950GW,有效产能约700GW。但2023年硅片需求约600GW,产能过剩较为明显。

  再看电池和组件环节,得益于年内光伏终端装机需求增长、厂商一体化布局,以及光伏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升级迭代,这两个环节保持了较高的业绩增速。

  钧达股份(002865.SZ)、爱旭股份(60073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晶科能源(688223.SH)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100%。其中,晶科能源净利润增速超300%;隆基绿能(601012.SH)增速虽为41.63%,但其归母净利润超过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净利润的总和,且二季度净利润较一季度环比增速超52%。

  从技术升级来看,钧达股份爱旭股份明显受益于N型电池、组件放量。东吴证券测算钧达股份PERC单瓦盈利约6分、TOPCon单瓦净利约12分,N型超额盈利拉大。

  从一体化布局来看,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体化龙头,公司2022年底硅片/电池片/组件年化有效产能分别达到65GW/55GW/70GW,预计至2023年末年化有效产能将分别达到75GW/75GW/95GW。

  三、盈利能力反转:硅料硅片降、组件升

  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上半年光伏上下游盈利能力如期出现“反转”——硅料硅片环节毛利率明显下滑,“夹缝中生存”的电池组件迎来了曙光。

  Wind统计显示,SW硅料硅片板块毛利率从2022年的37.22%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32.77%,降幅为4.45个百分点,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降幅最大的环节。其中,硅料企业的毛利率下降更为明显,通威股份、大全能源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较2022年分别下降4.04、17.33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光伏电池组件板块毛利率为16.66%,较2022年的13.02%增长了3.63个百分点。

  除了硅料价格下降带来的降本,电池组件技术的升级也带来了更高的产品溢价。

  晶科能源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4.90%,较2022年大幅提升45.94%。公司董事长李仙德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毛利率上涨主要是由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N型先进产品出货占比持续提升,且N型产品较P型产品溢价坚挺。

  其他零部件环节中,光伏支架的毛利率增幅最为明显,从2022年的12.77%涨至2023年的18.30%,上升5.5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钢材价格回落且维持低位。

  此外,光伏加工设备、逆变器、金刚线等环节毛利率分别增长2.68、3.74、2.74个百分点;光伏玻璃、光伏辅材、银浆、胶膜、背板毛利率分别下滑0.83、0.14、0.55、1.86、2.63个百分点。

  四、利润重新分配趋势料持续

  当前,硅料端已出现止跌迹象。硅业分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当周N型料成交价9.0万-9.50万元/吨,平均为9.13万元/吨,均价周环比上涨2.47%。

  对于后续多晶硅价格的走势,上海有色金属网(SMM)认为,前期市场观望情绪加重,8月底开始市场成交活跃度有所增加,出现部分高价订单。受目前库存影响,硅料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整体预计有限。

  硅业分会预测,当前的硅料价格已经基本贴近生产成本,随着下游需求的拉动,库存压力减轻,预计后续价格将维持稳定或维持微涨态势。

  上述销售经理则称,从多晶硅的供需形势来看,2023年的硅料对应组件产能应该是在670-700GW区间,2024在950-1000GW,2025年在1200GW;对应的组件端终端需求2023年为580GW,2024年在740-780GW,2025年在900-930GW。“这说明硅料产能是明显过剩的,且季度和年度都是过剩的,未来硅料价格会继续走低,极有可能长期维持在80元/kg以下。”

  对于低位硅料价格对光伏产业链的影响,有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硅片的利润率30%以上,电池片在10%左右,组件除了一体化企业外,其余盈利有一定难度,如果硅料价格维持低位对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是有利的。

  隆众资讯多晶硅行业分析师方文正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预计下半年光伏产业链下游的利润相对宽松,电池片或有相对溢价,组件环节也有望收获薄利。

光伏一体化组件企业业绩飙涨 上游硅料暴利不再?

2023年09月02日 09:53   作者: 张英英 吴可仲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今年上半年,光伏上游和中下游市场行情转换的预期兑现。

  一方面,以大全能源新特能源通威股份为代表的多晶硅(又称“硅料”)头部企业遭遇业绩“滑铁卢”或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以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为代表的光伏一体化龙头业绩大增,甚至有企业飙涨超300%。这无疑直观展现了以多晶硅供需和价格为核心的光伏新一轮市场周期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自7月中下旬以来,在光伏行业技术迭代、产能过剩风险的背景下,上游多晶硅环节却价格反弹。与此同时,组件企业走出了逆势分化行情,并陷入价格战的漩涡。

  上海有色网(SMM)光伏分析师史真伟告诉记者,当前,多晶硅库存处于相对低位,但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预计9月开始到年底将再次出现降价行情,有望击穿上半年最低价。同时,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光伏一体化组件企业更具竞争力,二、三线组件企业目前正在承受亏损的压力。

  多晶硅告别暴利

  2023年上半年,多晶硅新产能加速释放,供给量大幅增加,导致销售价格快速回落。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统计,上半年,国内单晶致密料均价已从年初以来最高24.01万元/吨降至最低6.57万元/吨,迫使部分落后产能因成本压力停产检修甚至关停,部分在建产能也延期观望。

  在此形势下,上游多晶硅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甚至出现利润腰斩现象。

  大全能源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2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2.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4.26亿元,同比减少53.53%。

  大全能源方面表示,2023年1~6月,多晶硅市场供给量大幅增加,供需关系变化导致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同比下降43.44%。上半年,公司去库存策略初见成效,实现销量76833.25吨,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受价格下跌因素影响,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

  除大全能源外,新特能源协鑫科技的利润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

  财报显示,上半年,新特能源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59亿元,同比下降15.28%;协鑫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55.18亿元,同比下降20.12%。

  面对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的市场环境,新特能源方面表示,将通过持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应对不利影响。措施包括: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进一步提高多晶硅产量;降低用电成本、降低生产能耗和物耗;通过灵活采购、择机采购和套期保值等方式降低原材料(工业硅等)采购成本等。

  相比之下,通威股份业务多元,成本占优且较早实施了光伏一体化战略,上半年业绩增速虽然放缓,但未出现下滑。

  财报显示,通威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0.68亿元,同比增长22.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2.70亿元,同比增长8.56%。

  通威股份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各生产基地均满负荷运行,实现高纯晶硅销量17.77万吨,同比增长64%,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左右,目前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

  此外,通威股份加速推进光伏一体化战略布局,加快组件产能建设,公司组件年产能提升至55GW。同时,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组件销量8.96GW。

  记者注意到,尽管多晶硅价格整体在2023年进入下行通道,但是市场总处于波动变化中。自7月中下旬以来,多晶硅价格出现阶段性反弹,目前已经冲至8万/吨的水平。

  硅业分会在8月30日分析价格反弹原因时称:第一,大量P型硅料签单,推动P型硅料持续上涨。第二,近期下游拉晶企业维持满负荷生产,采购、囤货硅料意愿较为显著。加之某大厂公布硅片价格涨幅达15.36%,硅片提价将成本上涨传导到下游,并进一步支撑硅料价格上涨。第三,虽然部分企业结束了限电影响,但产能恢复还需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硅料供应,加剧了供应紧张情绪。

  史真伟向记者解释,主要原因在于组件自身扩产步伐过快,这让上游享受到了大于实际终端需求的红利,顺势价格被撑起来了。另外,头部硅片企业此前大量低价采购多晶硅,同样也助推了上游供需关系发生一些变化,造成价格上扬。

  史真伟还表示,当前,多晶硅库存处于相对低位,但随着多晶硅产能进一步释放,预计9月开始到年底将再次出现降价行情,有望击穿上半年最低价,并跌破部分厂家的成本线。

  在天合光能8月29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方面回应近期多晶硅价格反弹时也称,硅料价格由于过度下跌后有一些反弹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长期来看硅料还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组件价格战厮杀激烈

  受益于上游多晶硅价格同比整体降低,上半年处于中游的组件企业因出货量增加而业绩表现亮眼。

  记者注意到,一体化龙头企业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在上半年均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其中,隆基绿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78亿元,同比增长41.63%;晶澳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13亿元,同比增长182.85%;晶科能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43亿元,同比增长324.58%;天合光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40亿元,同比增长178.88%。

  从2023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上看,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和晶澳科技的组件出货量分别约30.8GW、27GW、26.64GW和23.95GW(含少量电池)。

  记者对比2022年的数据发现,上半年,四家组件企业的出货量排名并未发生变化,但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形势下,四家企业的出货量差距似乎正在拉开,也让2023年全年的出货量排名充满悬念。

  记者注意到,此前,光伏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尽管有一定差异,但该机构也认为,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均处于第一梯队,并持续凭借体量、成本、海外渠道等优势压制第二梯队的组件企业。

  实际上,相比稳居第一梯队的四家企业,第二梯队的组件企业竞争十分激烈。

  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上述排名信息,阿特斯、正泰新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一道新能、First Solar位居第二梯队,之后为锦州阳光、尚德、韩华Q Cells、东磁、英利等。

  其中,通威股份和一道新能的组件业务表现凶猛。自2022年8月通威股份发力组件,搅动着全球光伏组件市场的排名出现较大变动。通威股份不仅很快跻身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十,还逐渐靠近前五的位置。而一道新能作为后起之秀频频中标央企国企集采项目,甚至从第一梯队虎口夺食,也进入了全球光伏组件前十。InfoLink Consulting认为,今年下半年组件产能仍在增长,在过剩产能之下,第二梯队竞争将更加激烈。

  组件环节的价格战厮杀便是表现之一。

  史真伟此前发文指出,自7月开始,组件企业内部竞争便呈现加剧态势,7月多家二三线企业主动下调价格以谋求更多市场订单,7月底8月初,头部企业开始下场竞争,某头部企业率先将价格打至1.2元/瓦之下,引发市场关注。

  记者还注意到,临近8月,即使上游环节出现价格反弹行情,组件价格则走势分化,价格继续保持低位。

  InfoLink Consulting在8月24日发布的价格数据显示,光伏组件平均价格僵持在每瓦1.21元~1.25元之间水平。其中观察集中式项目价格平均约在每瓦1.23元~1.25元,低点部分已有低于每瓦1.2元的交付。

  “在激烈的价格战角逐中,组件企业都在承受成本压力,二、三线企业的报价已经出现倒挂,面临亏损。相对而言,一体化组件企业则更具成本优势。”史真伟向记者表示。

光伏上游厂商以量补价成效待考 下半年产能释放开启淘汰赛

2023年09月07日 02:31   来源: 证券时报

  透过半年报,光伏行业一些新的变化得以显现。

  上半年,多家光伏公司计提了数额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最明显的影响。为应对产品价格下行,上游厂商采用以量补价的主要策略,但仍普遍出现利润下滑。下游方面,电池厂商纷纷逆袭,实现了近年来最好的毛利率水平

  业内普遍预计,到今年底,大量新增产能将形成并于明年涌入市场,市场淘汰赛将启幕。随着厂商间的竞争加剧,更多新进入者以及跨界转型厂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迎来真正考验。

  以量补价成效待考

  上半年,光伏上游价格大幅走低,单晶致密料均价从2023年1月初的17.62万元/吨(含税)下跌至2023年6月底的6.57万元/吨(含税),跌幅为62.71%。在这一背景下,4家上市的一线硅料厂中,只有1家实现净利润增长。

  具体来看,新特能源上半年实现营收175.87亿元,同比增长19.51%,净利润47.59亿元,同比下降15.28%。公司多晶硅板块在销量增加约80%的情况下收入达到126.18亿元,同比增长21.79%,该板块实现毛利67亿元,同比下降2.01%。

  协鑫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209.46亿元,同比增长41.8%,归母净利润55.18亿元,同比下降20.12%。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量约为11.1万吨,同比增长177.1%,多晶硅出货10.1万吨,同比增加150.9%。报告期内,协鑫科技多晶硅平均对外不含税售价约为12.41万元/吨,公司坦言,多晶硅毛利受行情波动等因素受到较大影响。

  大全能源上半年实现营收93.25亿元,净利润44.2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93%和53.53%。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量为7.92万吨,销量7.6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66%和0.59%。单位销售价格(不含税)由去年上半年的21.3万元/吨降至12.05万元/吨,降幅43.44%。

  由于业务结构单一,大全能源受价格冲击最大且销量没有明显增长,是上半年最为“受伤”的头部硅料企业;相比之下,新特能源协鑫科技均实现了部分以量补价。

  通威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小幅增长,但由于公司横跨多个产业链环节,情况有些特殊。从公司对多晶硅板块的描述来看,各生产基地均满负荷运行,高纯晶硅销量17.77万吨,同比增长64%,结合行业价格降幅,其多晶硅业务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

  据半年报数据,通威股份旗下主营多晶硅业务的永祥股份合并口径实现净利润164.24亿元。2022年半年报,永祥股份同口径的净利润为138.34亿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多晶硅价格去年11月就开始下降,今年1月止跌回弹,龙头大厂年初的硅料库存在一季度消化,长单交易恢复,各大厂新产能放量,价格也都高于20万元/吨。虽然二季度价格下跌,但也只是到了6月才急跌至10万元/吨以下。在吕锦标看来,上半年硅料交易加权均价在16万~18万元/吨之间,利润率仍然可观,而几家大厂两年来都实现了产能翻番,上半年的利润总额仍然很高。

  上半年硅料均价仍较高,进入三季度以来,虽然硅料价格连续多周上涨,但均价已经降至8万元/吨上下,硅料厂商三季度甚至下半年利润是否会进一步受到冲击?以量补价的策略还能否奏效?

  对此,吕锦标认为,三季度以来,由于硅料新投产增量不多,而终端市场增长超预期,下游排产逐月上调,硅料、硅片价格超跌后反弹,预计年底新产能集中释放后硅料价格可能回落。他判断,虽然下半年利润大幅下滑,但龙头硅厂开工正常,能够保持30%以上毛利。

  关于接下来的市场预期,大全能源谈到,6月下半月,多晶硅价格探底激发了下游客户的购买力度,至7月中旬,市场价格回升约15%~20%。随着行业向N型技术过渡,N型多晶硅的销售溢价扩大,需求量亦显著上升,预计这一趋势亦将为公司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

  产能淘汰赛启幕

  在对行业形势分析时,已经有一线厂商判断行业将进入淘汰赛阶段。在这背后,也与行业持续扩张的产能有关,近期,多家大厂重申了产能规划。其中,晶科能源进一步上调2023年底产能目标,预计届时形成85GW硅片、90GW电池和110GW组件,其中N型产能预计占比75%,2023年底海外一体化产能12GW。

  天合光能预计2023年底公司硅片产能达到50GW;电池产能达到75GW,其中N型电池产能达到40GW;组件产能达到95GW

      晶澳科技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达95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90%,目前公司宁晋基地7GW电池已经满产,9月或10月份陆续有近40GW的N型电池投产,到年底还会有10GW投产。

  阿特斯预计,到2023年末,公司拉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20.4GW、21GW、50GW和50GW;同时,预计到2024年末,公司上述环节产能将分别达到50.4GW、60GW、70GW和80GW。

  另一个更惊人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头部企业开始抛出N型产能扩产计划以来,资本市场关于N型的扩产信息也在持续更新,从头部企业到二三线企业再到跨界企业,短短一年半时间里,N型TOPCon落地、建设、规划中的产能已经超过1500GW。

  一位头部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家对于产能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有所担忧,“多个环节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投资,最初是硅料,现在电池投资也非常火热,此外还有硅片,预计整个行业到2024年、2025年的累计产能将超过1000GW以上。”

  针对全行业加码TOPCon产能是否会带来过剩风险,钧达股份给出了不一样的判断,公司称,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政策收紧,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产能扩张支持力度下降。下一步TOPCon产能扩张将受到较大影响,可能不会出现过剩,有利于公司现有N型产能的盈利。

  上述企业人士则从技术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产能扩张的实际影响,他认为,表面上虽然都是TOPCon技术,但技术之间还存在差异。“在大的技术迭代中,还有很多小的技术需要积累和研究,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细节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在明年成为显著的力量。”

  基于这种认知,该人士也提出,明年开始将有大量新增产能进入市场,优势N型产能替代P型的步伐会加快,但明年能有多大规模的优势N型产能释放是需要关注的核心。

  吕锦标向记者分析,今年的硅料厂开足生产也就150万~160万吨产量,满足超过600GW光伏需求。而硅片、电池、组件端的产能都在800~1000GW不等。站在三季度的视角看行业下游,硅片超跌后价格反弹,但硅料也反弹,高效电池缺货,组件招标价格一路超跌,跌破1.2元/W关口。他预计,三季度一体化企业都利润微薄,四季度组件交易价格触底回弹,分布式市场出货占比高的企业、境外销售结合项目开发能力强的企业有望保持一定利润。

  在机构调研中,阿特斯也谈到了利润变化的情况,公司称,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每个季度组件单瓦净利都是上升的,如果剔除减值影响,公司二季度组件单瓦净利也不错,但到了今年三季度组件单瓦净利将面临一些挑战,不过第三季度公司的出货量也会提升。

  当然,产能过剩与否也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上半年过后,多家厂商都上调了今明两年的市场预期。晶科能源预计,2023全球组件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GW,2024年有望达到600~650GW。天合光能预计,2023年全球组件需求能达到475GW左右,2024年有望在此基础上再实现20%以上的增长。

  新势力厂商迎挑战

  “潮水过后才能发现谁在裸泳。”过去两年,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产品供不应求掩盖了很多问题,但当价格进入下行周期,这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新玩家以及跨界选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硅片环节是重灾区

  以京运通为例,公司已达产硅片产能规模超20GW,还规划了乐山22GW新增产能。公司上半年营收51.37亿元,小幅增长,但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3.88亿元降至5552万元;反观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了3.03亿元的盈利,可见二季度亏损规模不小。公司称,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受硅片业务波动影响,未能实现净利润同比提升。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弘元绿能身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1.7亿元,净利润10.1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7.38%和35.45%。对比来看,弘元绿能二季度营收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但净利润相比一季度的6.77亿元下降了近五成。

  此外,双良节能二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下降76.82%,硅片龙头TCL中环二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虽然实现了小幅增长,但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下降28.41%。隆基绿能由于缺少业务板块拆分后的数据,其硅片业务表现暂时还无法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势力厂商,弘元绿能双良节能跨界光伏制造都是从硅片业务切入,但在这之后,两家公司都逐步构建起了全产业链布局。近期,弘元绿能首片TOPCon电池、组件相继下线,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也宣布投产,全产业链布局逐渐成型。

  跨界转型厂商的进展也值得关注,近期,不少企业的业务转型出现转折。去年11月,乾景园林宣布拟向国晟能源定增1.93亿股跨界光伏异质结赛道,这也使公司股价节节升高,然而,今年7月底,乾景园林突然宣布终止定增计划,其跨界动作也平添变数。

  今年7月,乐通股份刚刚宣布跨界光伏,并计划投建4.8GW异质结电池和4.8GW异质结组件项目。然而,1个月后,公司又宣布将大幅减少对异质结电池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关投资也不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谈及当下行业产能扩张的节奏,一家头部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同企业要有错位竞争的关系,每家企业有差异化优势,尤其新进入的企业,如果完全复制一线企业的路线很难成功,要找到自己差异化的价值点。

  该人士分析,现在很多跨界做光伏的企业看似有产能投入,马上也能产出,但是有很多技术的门类需要积累和挑战,对跨界进入光伏的企业来讲挑战比较大,“面对高强度技术和市场竞争,他们需要更多的积累”。

  不过,跨界转型者也表现得信心满满,华民股份近期连续与华晟新能源、一道新能等企业签订了硅片销售大单,市场有惊奇也有质疑。但公司表示,目前产业出现的各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主要是硅料、P型电池组件的过剩,是落后产能的结构性过剩。作为新进入者,公司全产线装备配置先进,在硅片产品升级换代方面具备更有利的兼容性和后发优势。

  当前,行业资源越来越向一线头部企业集中的阶段,后段厂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就分析说,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第二梯队组件厂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随着下半年TOPCon电池产量释放加速,年末电池环节将出现更激烈竞争。众多厂家相争布局之际,新进入者需留意自身定位,通过差异化布局在同质化产品中立足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