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北京的法学就业

 案律 2023-09-01 发布于河北

在高考后的节点,在年轻人失业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节点,在ChatGPT令无数普通家长对未来上大学的功利性作用有了一丝迷茫的节点,笔者接到了旧时村里友人的电话,询问小孩的高考报志愿是否选择法学。

前两周,考研辅导名师张雪峰diss新闻专业引起新闻专业的反击,张雪峰那句“一个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和流量不如我,一个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里面是不是多少有点问题?”似乎令新闻专业哑口无言。

有法律自媒体指出,张雪峰也diss过法律专业,但没有引起那么大的轩然大波。笔者不禁联想起一个问题:要是司法考试(暴露年龄了)还回到不限制法律专业的过去、要是法检在招人时只有学历要求没有专业要求,是否法学专业的就一定会做得比非法学专业的好?

借着这个问题想闲聊高考报法学的问题,主要是功利性闲聊,大白话点,主要说的是北京法学职业就业的一些观感,而闲聊的意思,借用原道树心的名言,脚踩西瓜皮,聊到哪里是哪里。

在笔者印象中,法学已经至少连续五年被报导为就业红牌专业

诚然,学了一个专业,也不一定会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大部分就业导向的普通家庭,选择专业还是一个相对慎重的事。

且,就算是工作,一个人的个性是开朗大方还是内敛安静,是人狠性艰还是谨小性和,所能驾驭的工作是不同的,就算胜任同一份工作,工作和天赋的契合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只能泛泛聊聊就业的大方向。

言归正传,法律这个行当,绝大部分人估计都是从影视剧里得到印象,西装革履、巍巍法庭,正义在年轻律师的雄辩中凸显,白发苍苍的法官一锤定音。

可惜滔滔不绝的不一定是律师,更可能是业务员,拿锤子的不一定是雷神,还可能是王大锤。

马里亚纳海沟有多深,现实和影视的距离就有多大。

话又说回来,本文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凡是家里有个高中生的父母,没有人不是早已历经这社会的沧桑,套用句网络话~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会假装外宾。

1 法检

01 法检的优点

其一,资格方面:法检也一样考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还是相对公平,无论你是北大清华,还是双非院校,只要有资格参加考试,初试都是分数说话。另外,法检男多女少,尤其是基层,男的优势明显,听说有的基层法院,复试是个男的就要。

其二,在北京这个地方,想长期生活,买房、子女上学,户口都是基础。普通的硕士需要受到落户北京的年龄限制,而公务员则只受报考公务员的年龄限制。

其三,学法律的人多少都有个法检梦,确切点主要是法官梦。梦嘛,总要有的,星爷说了,这是人和咸鱼的区别。

其四,在中国,没有在体制内干过,是不能理解这个社会运行背后的一些底层规则的。法律就是如此,作为普通人对法律的态度,和权力机构对待法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你认为是规则,实际可能是工具。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是要通过人在落实的,确切点讲,是要通过科层制的司法机关来得到实施的,这个机关的地位和机关里的人如何被管理,才是对法律的实施影响最深刻的。同时,不少书本上总结的司法规律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哪怕是最基础性的理论,比如法院的中立和不告不理、上诉不加刑,君不见,余金平案背后那种理念的余韵,才是我们理解司法机关如何立足于本国社会的门径。

说白了,要理解司法机关是政治性的业务机关的国情本质。一句话:就算你心怀追求法律正义的职业理想,所收获的绝非自以为然的理想化正义,而是司法机关给与的法律正义,司法机关能给与什么样的法律正义,影响最大的是司法机关的人员被如何要求、司法机关自身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定位、层级)。

其五,生活。在北京的法检干活,大多数人就是一份忙碌但有规律的工作,较难像地方上的公务员一样,作为体制内的体面人,因着体制内的人情往来而获得隐性的人际网络,去获取解决问题或帮助亲友解决问题的各种资源。

02 问题,现在法检年轻人入额困难

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多数法院都把5-6年作为报名入额的资格条件,也就是同为法科生,你的同学毕业后干律师独立执业了三年左右,已经开始立住了,而你刚刚获得了资格,至于资格什么时候变现,那就是体制内的玄学了。

另一个问题,法检本质还是机关单位,选择法检,不是单纯的工作职业选择,选择体制工作,本质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环境会点滴改造在其中工作的人。

再一个问题,收入。在北京这种房价高昂的地方,以25岁毕业进入法院为例,时间拉长到十年,可能刚刚入额,按照当前潜规则,入额之后估计不是想走就能走,无论如何都要服务个一段时间,届时人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吃力的时候,此时收入就容易成为硬性问题。

生活的底色绝非理想主义或价值观的,而是柴米油盐,是房子,是小孩的教育,是老人的健康。

最后,体制生活带来的隔绝于市场的一面:失去对市场的感知能力(价格定位、路径定位等)、失去对自己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评估。

在技能方面,你只要是在体制外工作,市场好坏影响的是工作的环境、盈利的情况,但不会丢掉业务的技能。

而在法检里面,你以为过了司法考试就是来干法律业务的,其实不是,你进入单位后就是一块砖,你可能进入后勤帮院里管了五年的食堂、物业,也可能干了五年的党务宣传,还可能干了五年的纪检查考勤查上班有没穿制服查开庭有没戴徽,还有可能是干了五年的群众工作,每天陪着长期信访的当事人聊天疏解……,哪怕是你在业务庭室,你也可能干了五年的内勤,每年面对的都是庭内各种琐碎的行政事务或党务。一句话,你只是机关这架繁复的机器中随时可拆卸插入的标准螺丝,你的主要技能可能是适用体制中的工作流程,成为一个标准件,随时可被拆卸插入不同的部门。

2 律师

01 工作选择而已

律师不用多说,就是个工作选择,不是生活方式问题。干到最后都是要营销获客,不管你是金碧辉煌的公司制红圈合伙人,还是低调奢华的合伙制合伙人。

干律师终归要自己拿下案源,才是个完整的律师,工薪律师和法务没什么区别。既然都是案源的事,在车管所对面的小律所,一年接一堆道交案件,跟在一个公司制的所,朝九晚五一天干十二小时非诉,本质有什么区别?

北京的律师市场卷学历已经卷了二十年,按照学历优势,简单说说:

1.如果是北清人,或中政法、外经贸之类名校,那可以试试去红圈所之类的头部大所,做那些非诉或有名头的重大诉讼。毕业生起薪都不错。

在这些头部所,作过大业务,见大的法律世面,但是工作强度也不用说。

在这些头部大所,一般内训机制完善,也只有一定规模的所才能形成知识性的经验积累和培训制度。

问题是干律师谁也不可能一直给人打工到底,如何跻身为能抓住大业务的一员,是门玄学,万一不能成功,就会面临其他选择问题。

2.其他的绝大多数干律师的,都是一起走人间烟火,当两年学徒练习业务学会谈案子,买房离婚析产,劳争道交借贷,慢慢拉住点公司业务投标搞搞批量案件,替房地产公司应诉、替银行要贷款,找市场定位贴标签、做某一领域法律业务找合适的律所形成服务的组合拳……。总之,在市场里沉浮,赚大钱的毕竟是少数。

02 这条路,前两年比较难些

有个网络段子很写实:律所主任想请一个司机,开价五千一个月,应聘者寥寥。主任于是换了个招聘广告,聘请实习律师,月工资三千,要求有驾照,简历雪花般飞来。

混普通所的多从某个提成律师或合伙人律师的助理开始,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江湖水深人情路窄,实习律师不堪低价使唤和指导律师决裂的事也不新鲜。

律师行业可说的太多,生存之道是大学问,但说多了跟就业就离题了,强调一句~干了律师在哪都是乙方,西装革履的都是服务行业,你看看满大街中介小哥,别的服务行业该有的遭遇,律师行当也不会少,非要说有个选择权,那就是这案子我不干了,我们是没有所谓的出租车站原则的~。

3 一点比较与展望

先说律师。干律师不怕晚,怕的是没有积累。如果在市场里打拼,利用30-45岁这黄金15年稳住立住,相信不会太差。如果在体制内,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认识,那更是成功律师的资源。

律所的话,面太广。以笔者认识的人为例,有在一直红圈大所努力混到合伙人的,有混几年头部所后凭着出色的业绩跳槽到行业头部企业从法务风控的总监级开始向上爬的,有在头部所或二线大所间跳来跳去始终混迹于较低段位的合伙人的,有加盟精品所成为创始合伙人的。

而所认识的普通所的律师,倒是多数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仅有少数混不下去改行做生意、改行做小公司法务。

总体而言,体现中国特色,一开始就在好的律所混,学历一般不会差,后面选择的机会也多些。选择权,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能力体现。

而法检,忘了在哪看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深得笔者认可的话,大意是,审判台干业务的人由于要下最后的决断,需要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法律的、社会的、法院能力的、个人信访甚至人身压力、案件现实处断的(典型如都不愿意养孩子判不离婚),因而思维的全面性更强,因此法院转到学校从事法学研究的更多,而检察院干业务的思维方式跟律师接近,因而转型下海干律师的更多。

也曾和法院朋友探讨法院业务庭年轻人和律所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异同,主要有二,一是学习的主动性。法律行当是个干到老学到老的行当,年年立法年年新,一个条文的背后,有立法历史、立法目的、体系地位等,还有相关类案的梳理、法理的认识,这些都需要阅读和思考才能获得。前两年民法典刚刚通过时,笔者朋友圈中,律师、法务们一片火热学习局面,虽说不乏宣传成分,但也确实是工作需要,干律师,说的话没有法律或法理加持,等于闲聊。而体制内年轻人的朋友圈,除了有任务需要那些宣发,绝少有法理学习方面的,一方面是体制内年轻人发这些可能会招来别人“就你小子能”的白眼,更主要的是,在法检工作的年轻人,并不需要保持时刻学习的紧迫感,因为无需通过锤炼专业换取工作机会、工作回报。

二是工作的规划性问题。这本质是个进取心问题,公务员的特点是下限高、上限低,俗称一眼看到老的生活,你在什么样的单位,退休时能到什么级别,从进去时就能知道。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中,论资排辈是各种职级、福利的主要依据,一切按部就班,急也急不来,折腾也折腾不来,至于原因,就不多说了。年轻人或许会苦闷于工作的千遍一律(主要是男的),但是普遍生活得没有规划自觉,也确实罕有规划的必要。

总体来讲,这行当里,女的适合去法检机关多些,男的在哪都受欢迎。

4 写在最后

法律这个行当,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当然,底线是得过了司法考试(现在叫法考)。考试这种东西,永远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当然,其实也并没有多难。以笔者在这行近二十年的经历,考个司法考试应该是这行最容易的事了。

现在年轻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笔者不是专家,也就闲聊个人散想。

以前和原道树心聊信息差时,原道树心提到一些问题,我总结为~信息获取有横向的广博圈层差,也有纵向的深度信息差。个人经历差,其实就是纵向信息,有深思,但限于目力所及,胜在切片纹理清晰。

本文闲扯的对象是北京的就业,至于将来准备要回归到家乡三、四线城市,想从事律师行业,怕还是要细致思量,都不说市场、不说执业环境,就说专业能力方面,鸡同鸭讲是常态,一线、强二线好歹已经经历了大批量的科班生成为法检办案主力,地方上的新陈代谢和习惯性传承,根本没有怎么遭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带来的人员代际间知识体系更替。话说回来,那些地方,本来就是以转移支付和围绕着转移支付的人群的消费为主,也谈不上什么市场经济。

最后,高考报什么的考量,依据是经验,普通人家求的是一份有发展的就业。

但,人生有什么是确定的呢?

我相信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大人物呼风唤雨,手握历史的选择权又受到历史意志的约束,小人物如同风中尘埃,时代的一粒灰就是小人物头上的一座山,哪怕社会以善意帮助你,山依然是山,改变的不是趋势,只是趋势下的一点互助微温。

即便是法检工作的稳定,那也是过去四十年的经验,焉知再过二十年依然如此?

这个社会是个超大的复杂结购,社会里面的因果律极其复杂,人能掌控、能用智慧窥见到的范围是非常有先的,高考报名可能是人一生碰上的第一个关键的节点,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就行,无需过度苛求结果。归根到底,一个人的选择与努力,在时代的浪潮里面,对结果产生所占原因力细微,日子如何、幸福与否,往往个人的因素是较少的。

所以也无需过分纠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