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圣陶的语文课:种下学语文的种子

 陶鹿在读书 2023-09-02 发布于上海

语文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从孔子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到陶行知的“培养生活力之创造”,从法国卢梭的《爱弥儿》到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

叶圣陶老先生“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语文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从1912年就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翻开《叶圣陶的语文课》,才能理解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学习的底层逻辑,叶老从识字查字典到词句组织,从阅读写作到文艺作品赏析,他的教育思路都是从养成阅读习惯训练写作技巧,培植欣赏能力入手。对于学语文的学生和语文教师来说,这本书都是授之以渔的具体贯彻。虽经半个世纪的考验,仍历久弥新。

在书中的序言中,叶老格外重视预习或者说是学习准备的重要性:

留心听大家的话。

留心查字典。

留心查辞典。

留心看参考书。

这些现在看起来比较容易,但在现在这个要求效率的时代,很多家长越俎代庖替孩子完成预习任务,或者学生在查阅字典的时候,只关注字音并没有关注字形或者是相应的字的用法例句等等,这样的学习其实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老先生对于阅读是十分看重的,这里的阅读并不是快速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知道故事的简略梗概就可以,而是要认真去揣摩多读几遍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书中列举了如何阅读鲁迅的《孔乙己》。这部作品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所以可以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要用小伙计的视角来说孔乙己的故事?

如果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就可以知道其中的个中缘由。小伙计负责站在炉边温酒日常单调无聊,所以只有在孔乙己到店的时候才可以笑几声这样的经历,才让他一直难以忘怀,所以通过回忆孔乙己的笑,以及别人的笑贯穿整部作品。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去了解笑的含义于孔乙己的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内核所在。

对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讲述到了教材的重要性。课本里所收选的都是一些单篇精品,并不是说学生只阅读这些就够了,但是呢?这些文章都是可以用来做精读的材料,培养能力的根基。因此,课本上的一篇散文一篇文言文一首古诗词,学生应该做好预习的工作,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一句“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老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去查一查晋朝的年号,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大致了解晋朝的政治状况如何?也就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初步了解为什么是东晋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写出了心目中向往自由的桃花源。

阅读需要有准备功夫,同样写作也要有事先的工作。写作之前,在生活中要养成紧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此外,叶圣陶先生也重点强调要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一方面是约定俗成,另外一方面也就是我们说的说人话,不违背语言的规律。

而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很多人认为文章的开头很难,但是如苏东坡所言胸有成竹,其实写作文再下笔之前,整篇文章就已经是在头脑中已经勾勒完毕,矛盾写都市文学,先介绍上海,朱自清写《背影》开头直接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样的冒头法和破题法可以尝试,但最重要的就是事先统筹全局。在如何写作,这部分叶圣陶先生会把鲁迅先生的《作文秘诀》拿来解读,两位大师双加成,其中的秘诀但凡学到一二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难了。

纵观全文不难发现,叶圣陶先生对于学语文想要告诉大家的,还是首先要养成一个精密的习惯,所以在写字、查字典、阅读、语文写作文、文学赏析方面,先生都事无巨细讲述每一个学习的细节。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进一步的去阅读和欣赏文学之美,这也是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广大师生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很多学生和家长老师为了分数,常常越俎代庖替学生解决了预习的步骤,从而让学语文变成一件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喜欢的事情。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发现真正的语文之美,这本书是叶圣陶老先生教大家开启语文学习的钥匙,更是种下语文课堂的一粒种子,也许当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位老人,他会颔首微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