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为血脉,百骸贯通。 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胞络与心,在寸之应。 唯胆与肝,左关所认。 膀胱及肾,左尺为定。 胸中及肺,右寸昭彰。 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 女子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属肾,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必死不救。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 三部各三,合而为名。 每候五十,方合于经。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 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涩而短。 肝在左关,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 右关属脾,脉象和缓。 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若夫时令,亦有平脉。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缓不忒。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 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和平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迟数即明,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 人喜努优,思悲恐惊。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 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 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极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更有革脉,芤弦合看。 沉脉法地,如石投水。 沉极为伏,推筋着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 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为为弱,柔小如绵。 细直而软,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缓脉和匀,春柳相似。 迟细为涩,往来极滞。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亦来缓,止数不乖。 数脉属阳,一息六至。 往来流利,滑脉可识。 有力为紧,切绳相似。 数时一止,其名为促。 数时豆粒,动脉无忒。 别有三脉,短长与弦。 不及本位,短脉可原。 过于本位,长脉绵绵。 长而端直,状类弓弦。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 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 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 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亏,沉细虚湿, 沉弦饮痛,沉滑食滞, 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迟脉主腑,阴冷相干, 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 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滑司痰饮,右关主食, 尺为蓄血,寸必吐逆。 涩脉少血,亦主寒湿, 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弦脉主饮,木侮脾经; 阳弦头痛,阴弦腹疼。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痞塞; 洪为阴伤,紧主寒痛。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 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 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妇子漏血。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 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 伤寒霍乱,跌打闷绝, 疮疽痛甚,女胎三月。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病必危殆; 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 汗出脉躁,死证可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