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文夫的美食家之旅

 苏迷 2023-09-03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08月23日 A08版

  □高建国

  2012年,一部反映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经央视播出后,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受这部电视作品影响,各种媒体从此开始高度关注美食内容,出版的美食书籍层出不穷。若问《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总编导陈晓卿说:“受美食家的影响。”但他又说,真正让他钦佩的美食家,如今少之又少。“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仅要见识多,味觉敏锐,有好奇心;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自梁实秋、陆文夫和汪曾祺死后,国内这种人就没有了。”可见在陈晓卿心中,陆文夫占有很大分量。

  人们称陆文夫为“美食家”,首先是因为他写了一部小说《美食家》。后来关注美食文化,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9岁的陆文夫还在念私塾。因战乱干扰,私塾停办,他只能跟着老师秦奉泰到一个穷乡僻壤,去当寄宿生。那里生活艰苦,让穷人家给他们供饭,常常把他们饿得昏昏然。陆文夫说:“人饿极了,会浑身发麻、头昏、出冷汗。”后来创作小说,常常会想起这种饥饿感。写《美食家》的时候,有一个朱自冶没饭吃的情节,他就是这种状态。朱自冶的肚子原先挺有气派,现在却瘪下去了,大脸盘也缩起来。胖子一瘦,就像个没有装满的口袋,松松拉拉全是皮。

  陆文夫对美食文化产生兴趣,是受到前辈作家周瘦鹃的启蒙和影响。20世纪60年代,苏州文联有一个文学小组,周瘦鹃和陆文夫都是成员。陆文夫说:“周先生每月要召集两次小组会议,名为学习,实际上是聚餐,到松鹤楼去吃一顿。那时没有人请客,每人出资四元,由我负责收付。周先生和程小青先生都能如数交足,只有范烟桥先生常常是忘记带钱。每次聚餐,周先生都要提前三五天亲自到松鹤楼去一次,确定日期,并指定厨师,如果某某厨师不在,宁可另选吉日。他说,不懂吃的人是'吃饭店’,懂吃的人是'吃厨师’。这是我向周先生学来的第一要领,以后被多次的实践证明,此乃至理名言。”文学小组聚餐的时候,周瘦鹃总会提醒大家,每盘菜吃一两筷就够了,后面还有新菜呢,“来饭馆吃菜不叫吃,叫尝。”陆文夫从此也就懂了:美食的品尝,重在“尝尝味道”,而不是一味地吃饱。

  由于周瘦鹃的因素,陆文夫结识不少苏州的厨师,和他们结下了友谊。1969年,陆文夫全家下放苏北射阳农村,厨师朋友也会来看望他。有一位厨师告诉他:“烹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放盐。”陆文夫后来写《美食家》,便专门设计了“最后一道汤”如何放盐的情节,成为《美食家》的经典片段。

  进入新时期,陆文夫从农村调回苏州,创作了大量小说和散文,他把对美食的兴趣又写进了作品。小说《献身》写到一个请客吃饭的场景,探讨了美食与饮酒的问题;小说《小贩世家》写了一个沿街叫卖馄饨的小贩,这是陆文夫中学时代吃馄饨留下的记忆;小说《美食家》破天荒塑造了一位美食家朱自冶的艺术形象。这些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陆文夫在文坛和烹饪界声誉日隆,还成了苏州市烹饪协会的顾问,也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起美食文化理论。他说:“当作家并不难,只需要一张纸与一支笔。当美食家可不一样了。一是要有相应的财富和机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灵敏的味觉,食而能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点烹调的原理;四是要会营造吃的环境、心情和氛围。美食和饮食是两个概念,饮食是解渴与充饥,美食是以嘴巴为主的艺术欣赏——品味。”参加烹饪协会的年会时,陆文夫经常把这些心得讲给厨师们听。

  陆文夫担任苏州烹饪协会顾问,不是虚名。苏州餐饮业有什么问题,苏帮菜怎么发展,他会帮着思考,在烹协年会上讲给大家听。他讲的道理,见解独到,能让烹饪界的朋友们思维开窍。1983年,得月楼在观前街重建,陆文夫前去祝贺的时候提了一个建议,希望他们把失传的“姑苏第一宴”复制出来,促成了这件事的成功。他还提议,烹饪协会应为老厨师们编一编菜谱,以确保苏帮菜老手艺的传承。书编好后,他还热心为其作序。1988年第5期《中国烹饪》杂志出版一个“苏州专辑”,陆文夫专门为这期刊物写了一篇《姑苏菜艺》。这篇文章从此也成为苏帮菜研究的标志性成果。1990年《苏州教学菜谱》出版,就把这篇《姑苏菜艺》编了进去;1991年《中国苏州菜》出版,陆文夫也为之作序;1992年烹饪大师吴涌根的《新潮苏式菜点三百例》出版,陆文夫在序言中称他为“江南厨王”; 1999年《苏州家常菜点》出版,陆文夫在序言中论述了“不平常的家常菜点”,为苏帮菜做了正本清源的概括。在陆文夫的鼓励和推动下,苏州出版的烹饪书籍越来越多。他自己也发表了《吃喝之外》《吃空气》《青菜与鸡》《人之于味》《永不凋零的艺术——吃》《你吃过了吗?》《不平常的家常菜》《吃喝之道》等文章,在文坛和餐饮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95年,陆文夫还开办了一家“老苏州茶酒楼”,专门经营苏州传统菜肴,店里的“清炒虾仁”被列入“江苏省著名菜肴”名录。苏州市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华永根说,老苏州茶酒楼成了苏帮菜的研发基地,它也是苏州文化的一张“好吃”的名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