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禁止出境文物(二)汉晋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与照耀同行 2023-09-04 发布于北京
1993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韦唯和刘欢演唱了主题曲《五星邀五环》

朝阳区的中学生承担了团体演出,班里的男生们合演巨型国旗,女生们为《五星邀五环》伴舞。

那个暑假在排练中度过,最深的记忆,就是团队里舞姿最美的女同桌,还有就是在排练场上不停播放的《五星邀五环》的歌词:

五星邀五环,北京连四海。

中国正开放,长城敞胸怀。

2023年的暑假,来到了距北京万里的乌鲁木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见到了又一件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汉晋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这是一件代表了中西文明悠久交流和中华文明开放内涵的重要文物。

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汉晋时期或东汉中晚期毛织袍服,1995年出土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

袍长110厘米,双袖展开长185厘米,袖口宽15厘米,下摆宽100厘米,保存基本完好,色彩鲜明,织工技艺高超,面料高端,纹饰充满西方风格,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自治区博物馆建筑看上去不高,里面却很大,光《新疆历史文物展》就有3个展厅,5号展厅是热度最高的干尸陈列馆。
这件禁止出境的罽袍在二层的3号展厅《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中展出。

重点提示,自治区博物馆参观线路有点复杂,而且指示牌只写几号厅,不写厅的内容,如果不提前搞清楚就只能乱窜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也是唯一延绵至今不曾中断的人类文明。

中华文明如此悠久,再加上近代后衰落,于是一直有看法,认为中华文明受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态影响具有封闭的特性。

现在早已推翻了这种看法,历史研究和考古都证明中华文明从来都是开放的,始终与世界融为一体。
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北方草原通道,商周时有玉石通道,汉代后开辟了丝绸之路,唐宋后又有海上通道。从西方传入的绵羊、黄牛、小麦、冶金术、马车都直接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说,中华文明因为开放和包容而具有持续几千年的活力。

新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新疆在地理上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处,中西文明交汇创造出了灿烂成果,干燥的气候又近乎完整地保留了大量古代遗迹和遗物,尤其是大量的古代纺织品。

1995年清理发掘的营盘遗址就是以显著文化多元性特征而著称。

营盘遗址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处于孔雀河北、库鲁克塔格山南,东距楼兰古城160余公里,是一处典型的绿洲聚落遗址和古代交通要地,分布有古城、佛寺、烽燧、公共墓地。

营盘被认为是史书所载的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山国,也称墨山国,是两汉魏晋时期联系罗布洼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枢纽,楼兰道与墨山国之路交汇于此。

营盘遗址于1893年由俄国人科兹洛夫发现,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都考察过。1989年、1995年、1999年新疆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干尸和大量珍贵文物,被列入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发掘的220余座墓葬中,最重要的就是95BYYM15号墓。

15号墓在1995年12月出土了一件彩绘箱式木棺,棺上蒙盖彩色狮纹毛毯。1997年开棺清理,墓主为成年男性,面罩麻质贴金面具,身着色彩鲜艳华丽服饰。

墓主尸体出现干缩,呈灰褐色,身长180厘米,棕色头发非常浓密,长发在脑后挽成单髻,推测生前地位比较特殊,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

这位15号墓主下葬的装束非常讲究,头枕鸡鸣枕,面带麻质面具,前额贴金箔片,表面涂白,用墨笔画出眉眼和胡须,仿佛正在安睡,下颌及四肢用淡黄色绢带托系缠绕。

身内着淡黄色绢袍,外着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下穿花草纹绢裤,左臂系蓝縑地刺绣护膊。

胸前及左手腕处各置一件冥衣,腰系绢质腰带,上垂挂香囊、帛鱼,足穿绢面贴金毡袜。

这位富豪随身衣物不仅品质精美,贴着闪亮的金片,而且穿戴齐备,内衣外袍一应俱全。

15号墓还出土了流行于东汉魏晋时期的云气动物纹锦,还有在东汉墓发现过的对禽对兽兽面纹绮,再结合遗址出土的其他器物,可断代上限到汉,下限到魏晋或略晚。

15号墓尸体保存并不好,胸腹部软组织腐朽,两小腿同膝关节分离,因此尸体身下的服饰被腐蚀严重。2004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对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进行修复。

专家先用微型手提式吸尘器除尘,局部污迹用纯三氯乙烯干洗,再根据对服饰组织结构与纹样的分析,选用组织、纹理结构类似的真丝面料作为背衬材料,用缝线针法对服饰进行了修复。

经过修复,现在这件罽袍内部填充人形填充物后公开展出,不仅重现了完整如新的服饰,也再现了那位来自遥远西方的年轻富豪。

与著名的楼兰美女相应,他被称为营盘美男子。

15号墓出土后,身着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轰动,不仅因为保存基本完好、鲜艳如新,还在于上面的纹饰充满了浓郁的西方风格。

不是西域风格,是真正的西方风格,来自地中海的希腊风啊。

罽就是毛织物,原料主要是羊毛和羊绒,是当时的高端面料,有可能来源于新疆以外的中亚或西亚。

罽织品最早流行于中原之外,随着丝绸之路交往,中国境内在汉代后比较多见,营盘墓地就出土了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鹰蛇飞人纹罽、立鸟纹罽等毛织品。

但对襟的款式为交领右衽,前襟微微左掩,下摆两侧开叉至胯,具有西域服饰文化特征,体现了服饰文化上的交融。

罽袍用红地对人兽树纹罽作袍面,淡黄色绢作里衬。

左下襟接缝一块狭长三角形“卷藤花树”纹罽,两袖下半截接缝彩条纹罽。

罽料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形成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

最大的价值就是罽面上布局对称规整的纹饰。

每一区由上下6组两两相对的人物、动物组成,以果实累累的石榴树为轴,每两组人物间隔一组对牛或对羊,整体画面栩栩如生。

各组人物均手持兵器,形成不同的对练姿态。

由上至下,第一组为人物,两两侧身相对,身体后仰,一手持圆盾作遮挡状,一手持长矛刺杀

第二组为人物,两两正面相对,身体前倾,一手空掌前伸,一手持长矛于头侧向下扎刺。

图案中的人物形象一致,均为男性,裸体,卷发,高鼻,大眼,人体的结构比例有意作了夸张,特别是隆起的肌肉,以此表现形体的健壮有力。

第三组是对牛,两两相背而立,牛背上饰有象征鞍鞯的麦穗状纹样。
牛的后蹄着地作跳跃状,前蹄腾空,头抬起向后观望,双角向上弯曲呈半环状,尾巴上翘,造型生动活泼。

第四组为人物,侧身相对,身体略后仰,肩头上搭有帛巾从身后垂落于身体一侧,一手持盾牌举至脑后,一手平举短剑作躲让进攻状。

第五组为人物,侧身相对,身体后倾,披风在颈部系结,一端飘至身侧,盖于披风内的上臂略抬起,手向下自然弯曲,一手持矛上举向下作扎刺状。

第六组为对羊,姿态同对牛,羊角向后。

仔细看,羊身上通体饰有表示卷曲羊毛的花纹,精细至极了。

这些人物图案都应该是古希腊或罗马的武士形象,看起来身体健壮,似乎在进行操练。
有观点认为,罽袍上的裸体人物是爱神丘比特的形象,即希腊爱神厄洛斯。

罽袍图案中还可清晰看到石榴树枝条和石榴。

石榴生长于波斯,后传入西域,汉代以后才引种于中原各地,因此这件罽袍也融入了波斯风格。

虽然15号墓主的罽袍上充满了爱神的浪漫,但他的木棺却具有中原特色,他穿的绢裤面料也应来自中原,身上的刺绣护膊和冥衣更是汉家风格。

他应该身处1800年前大开放、大交流的时代,沿着丝绸之路带来了希腊和波斯风情,在营盘绿洲又接受了西域和中原文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从来都是开放包容和努力交流先进文化,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也是最兴盛的。
1800年过去了,30年过去了,开放的中国和我们仍然年轻:

告诉蓝天告诉大地,

我们奔跑向未来。

告诉世界告诉岁月,

我们冲刺向未来。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