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非功过大运河│1100

 青禾田讲古 2023-09-04 发布于加拿大

恢宏华丽的洛阳城及宫城、西苑,都让杨广颇为满意,主要负责人,将作大匠宇文恺也因此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洛阳的繁荣,人口的激增,使得洛阳城内粮食供应紧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606年冬,隋炀帝在巩县东南设立洛口仓,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开凿三千个粮窖,每个窖可储藏粮食八千石。随后,又在洛阳城北设立稍小一点规模的回洛仓,仓城周围十里,开凿了三百个粮窖。
京师附近储存大量粮食,确是应有之意,但仓城的建设及大量粮食的运输,同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隋炀帝开动的大工程并不止营造洛阳一项。
迁都洛阳之前,为了加强洛阳一带的防御,隋炀帝就征发数十万民夫,挖掘壕沟,清理水道,从龙门开始,向东到长平、汲郡、临清关,然后,越过黄河,到浚仪、襄城,最后到达上洛,用以布置关防。

在营造洛阳城的同时,隋炀帝又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姓,前后多达一百多万人,以古代鸿沟为基础,开凿通济渠。通济渠从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又从板渚引黄河水通过荥泽进入汴水,再从大梁以东引汴水流入泗水,最后汇入淮河。
虽然开凿通济渠时,充分利用了古代旧有水道和自然河流,但因为要通行船体巨大、吃水颇深的龙舟,因而,全部河道都必须开凿的很深,工程量自然惊人。但是,为了不耽误出巡,隋炀帝对施工进度又催的很急,负责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前程,也就拼命役使百姓劳作。从605年三月动工,到这年八月,仅仅五个月的时间,这条长度超过千里的通济渠,就全线贯通,堪称奇迹。
当然,奇迹是属于皇帝的,功绩是属于负责设计指挥的官员的,代价却是需要由参与开凿的百姓来付出。为了完成这一奇迹,服役的一百多万百姓,死去十之四五,用来装运尸体的车辆,东到成皋,北至河阳,连绵不绝。
修好后的通济渠,宽四十步(约60米),渠两旁修筑有御道,御道旁栽种柳树。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巡幸江都,因而考虑的非常周到,在通济渠水道旁修建有四十余所离宫,供自己小憩。所谓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宫殿,供皇帝出巡时居住,或者定期短时间小住,如避暑、避寒等。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最终目的地并不仅仅是联通到淮河水系,而是要直通长江,因而,在开凿洛阳到淮河水道的同时,隋炀帝又命人征发淮南百姓十余万,疏通邗(hán)沟水道(又称山阳渎),引淮河水从山阳到杨子进入长江。
而且,通济渠及山阳渎的开通,也只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计划中的一部分。608年春,有了新的巡幸目标的隋炀帝,又下诏征发黄河以北各郡县百姓一百多万人,在黄河以北开凿永济渠。永济渠以沁水为起点,引沁水向南到黄河,最后向北直达涿郡。
永济渠全长达两千里左右,虽然绝大部分地域也是利用旧有水道,但和通济渠一样,为了通行龙舟,很多地方更需要加宽,加深,因而,工程量同样浩大。在同样累死无数服役百姓的前提下,永济渠也在一年内竣工。
因为隋炀帝多年毫无限制的役使百姓,到开凿永济渠时,河北各郡县男丁已经远远不足以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工程,于是,隋炀帝开创性的开始征发女子服役。
610年冬,隋炀帝再次征发百姓,开凿从京口到余杭的江南河。江南河全长八百多里,宽十余丈,同样的深度可以通行龙舟。
至此,这条连在一起,总长度超过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联通中国东西南北各大水系的大运河,终于全线贯通。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方便自己巡幸各地。古代陆路通行能力差,即使最豪华的辇车,长时间乘坐也不舒服。水路就不一样了,乘坐在巨大的龙舟上,不管是舒适度,还是速度,都要远胜于乘车。
不过,大运河的开通,客观上还是起到了交通大动脉的作用,“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不管是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民间交流上,大运河的开通,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物资运输的困难程度,加强了各地的交流,促进了沿河城市的发展。而且,虽然罪在当代,但确实功在千秋,之后的唐宋,甚至直到千年后的清朝,还在承受大运河的遗惠余泽。
当然,开凿大运河的代价也是惨重到不能承受,不计其数的物力不算,仅仅是数以百万计被役使开凿沟渠的百姓活活累死,百万计家庭的家破人亡,就是史上少有的残酷暴政。惨重的代价,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最直接的隐患。
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诗作《汴河怀古》中写的那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是啊,如果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国为民的话,那么,他的功绩确实几乎可以和圣贤大禹相媲美。可惜,隋炀帝为的,恰恰就是水殿龙舟事,恰恰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然,工期不是催促的那么急的话,至少不会累死那么多百姓了。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