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大洋彼岸的德国和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什么能结盟

 老聂杂谈汇 2023-09-04 发布于湖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轴心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瓜分世界的野心。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日本这个被军国主义腐蚀的国家,对中国这个已经脆弱的国家发动了攻击。

19319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全球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的军队遵守了不抵抗的命令,中国的东北三省迅速被日本占领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其深刻原因是在于试探中国政府对日的态度和军事实力.

轻而易举的胜利,使整个日本已有的野心迅速膨胀,从征服整个满洲,变成了对整个中国的全面入侵。

由于,接受了中国东北整个工业体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日军的实力逐渐变强,再次证明了,当时的日本是整个亚洲明显的第一强国。

希特勒他更愿与中国结盟,可惜中国当时军阀割据、工业体系薄弱,这一现实令他断绝了这个想法。

转而将目光投向具有强大实力的日本。希特勒政府曾派出军官协助中国政府训练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并为围剿红军提供援助。其目的是巩固统治,

然而,事实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证明了国民党确实“不堪一击”,中央政府连一个“地方军阀”都难以战胜,这使得希特勒的希望破灭。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只有永恒的利益,德日军事结盟都是经过双方深思熟虑的,其有结成同盟的天然共性。

一、具有共性的野心膨胀的军国主义制度

德国和日本都是盛行军国主义的国度,这种相似性使得他们在政治上具有天然的亲近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尤其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在经历甲午中日战争,战胜当时亚洲第一强国中国后,日本对西方的学习使其深深折服于西方文化和强大的工业能力。

于是“脱亚入欧”的思想在那时形成。由于国土狭窄和资源贫瘠,日本无法满足自身的经济需求,这成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对外扩张成为了获取资源和庞大消费市场的唯一手段,而中国就是理想的对象。

日本掘起的太晚,在中国问题上,处处受西方国家的制约,日本尤其想摆脱这种局面。德国也是如此,统一的太晚,放眼整个世界已经被英法等老牌国家瓜分完毕,要想发展,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势力划分。

德日两国都是新兴的强国,其暴涨的国力并没有相应的战略发展思想的匹配。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国际社会的漠视与默许,日本就更狂了;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视若惘然,德国就更肆无忌惮,德日军国主义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两个国家也是由于共同的野心走到了一起。

二、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当时的红色苏联,是德日两国个共同的敌视对象。日俄本就是死对头,两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利在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结果俄国大败,日本几乎完全取代了俄国在东北的权益,这个仇算是结下了。

希特勒,也对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极端仇视,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在东线给德国捣乱,致使整个战争失败,使德国紧紧的被“凡尔赛合约”束缚,险些永不翻身。

德国和日本因为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德国希望与日本从东西两方共同夹击苏联,日本最初也同意了。

日本军队在日俄战争中留下的对沙俄军队的印象过于陈旧,他们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对自己的胜利过于自信。

然而,张鼓峰战役和诺门坎战役的惨败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的苏联已经今非昔比。因此,日本将目光转向了更弱小的中国,并背弃了最初与德国共同夹击苏联的约定。

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希特勒并非缺乏长远眼光,即使成功占领整个欧洲,他也明白最终将面临拥有强大工业能力的美国。他清楚日本的目标主要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而这两个地区美国都有重大利益。面对日本的入侵,美国不可能袖手旁观,日美冲突只是时间的问题。

希特勒希望在德国占领整个欧洲后,日美再爆发冲突,但日本狂热的野心超出了他的预期,竟然在1941127日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提供了参与欧洲战争的借口。

同时,他低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由于德日同盟条约,德国被迫对美宣战,这直接加速了其灭亡。

德日同盟的实际效用并不大。尤其是在双方心存疑虑、貌合神离的背景下签订的条约,更像是在欧洲和东亚分别展开的两个战场,彼此之间并无实质性的联系,最终一同走向了灭亡。

事实上,签订军事盟约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正的安全。在国际环境中,单纯的盟约并不能阻止失败的发生,只有自身的实力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