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午科场案:清代第一大案

 白驹说 2023-09-04 发布于浙江

△清代考生进入科举考场

01

清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十六日,顺天府贡院。

一大早,各色人等陆陆续续汇聚于贡院门口,今天是乡试放榜的日子。此等大事不光牵动着应试士子的心弦,也引来了无数围观的吃瓜群众。

“放榜啦,放榜啦!快进去!”

人群开始躁动起来,随着贡院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众人哗一下子便涌进院内。

此时,贡院内一堵高墙之上,榜单已赫然在列。士子们纷纷挤到榜前,怀着期待而又不安的心情,开始四下搜寻自己的名字。

“哈哈,我中啦,我中啦,亚元!我是亚元(乡试第二名,仅次于解元)!”

紧张的人群中爆发出第一个声音。只见一个三十来岁的清瘦书生正拍打着同伴的肩膀,畅快无比地大笑着。在众人羡慕的注视下,书生迈着轻盈的脚步,迫不及待地向院外跑去。

所有人开始加快扫视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欢呼声和笑声,也能听到无数不甘的叹息声甚至抽泣声。此刻,喜悦和失望的情绪夹杂在人群之中,却似截然不同的两种交响乐被硬是揉捏在了一起,人生的大喜大悲莫过于此。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声突兀的京剧唱腔在人群中响起,众人纷纷侧目,有人立马认出唱戏的是旗人平龄。此人素来不学无术,是个戏剧发烧友,甚至时常亲自登台唱戏,颇受同窗鄙夷。

此时,有士子轻蔑地调侃道:“平龄高中解元否?”其他人闻言也纷纷发出讥笑声。平龄笑而不答,只是朝榜单努了努嘴。众人不解其意,忽然,有人指着榜单惊呼:“平龄是乡试第七名!”

△清代科举放榜

02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落榜士子们愤愤不平情绪的不断发酵,“优伶亦得中高魁矣”的流言开始在京师疯传,闹得沸沸扬扬。

御史孟传金也接到知情人举报,遂在十月初七以“乡试或存在考官舞弊情况,中式举人平龄朱卷墨卷不符,请复查”为由上疏咸丰帝。至此,轰动晚清的“戊午科场案”东窗事发。

什么是朱卷和墨卷?明清两朝,士子乡试答题分为墨卷和朱卷,墨卷是指士子在考场自己手书的试卷,而朱卷则是为防范舞弊,有书手按士子墨卷誊抄的试卷。这正是本案的关键线索。

当咸丰看完这份奏折时,心情是极为复杂的。这一年,内有太平天国风起云涌,就在上月,江北大营再被攻破;外有列强逼迫,英法联军已抵近京畿腹地。在内外交困之际,咸丰帝更担忧因此案而令天下读书人心寒,于是他命载垣、端华、全庆以及陈孚恩四位重臣彻查此案。

随后专案组调查发现,平龄的朱卷与墨卷确实不一致,墨卷中的七个错别字被有意改动。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专案组开始对本次乡试所有试卷进行核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居然查出了五十份有问题的试卷。更夸张的是,其中一份试卷错别字多达三百字,该考生竟然得中!

咸丰皇帝怒不可遏,当即将包括本次乡试的主考官柏葰在内的相关负责人革职待查。柏葰可不仅仅是乡试主考官那么简单,此时他官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当朝一品大员,更是咸丰极为器重的大臣。

朝廷内外都清楚,这场咸丰八年的“高考”已掀起轩然大波。

△顺天乡试主考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

03

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十三日,西苑勤政殿。

待咸丰听完载垣、端华的详细汇报后,内心是颇为矛盾的,旋即陷入沉思之中。

经审讯彻查,顺天府乡试大规模舞弊证据确凿。更令他意外的是主考官柏葰徇私舞弊一事也被坐实。一来,作为主考官,柏葰对五十份问题试卷本就负有失察之责。最要命的是柏葰私下接受同考官浦安的托请,又听信家仆靳祥说情,故意掉包了士子罗鸿绎的试卷,使罗鸿绎得以高中。最后,专案组奏请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判处柏葰斩立决。

咸丰有意保住柏葰这个心腹大臣,他扫视了一眼殿内臣子,询问道:“柏葰有无屈抑?”

然而,殿内拱手而立的诸王大臣竟没有一人为柏葰申辩。

咸丰在惊叹柏葰人缘如此糟糕之余,还是决定亲自拉他一把。于是他开始感叹柏葰“早正揆席,勤慎无咎”,以此暗示朝臣看在柏葰勤勉办差的份上,合议从宽发落。

皇帝话音未落,肃顺、载垣、端华等人便不约而同地望向对方。一轮眼神交流后,肃顺出列正色道:“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随后载垣、端华诸大臣先后附议。

肃顺与柏葰素有嫌隙,咸丰是有所耳闻的,但此刻铁证如山,咸丰也一时再难找出护犊子的理由。最终,在宠臣性命和江山永固之间,咸丰帝选择挥泪斩马谡。遂颁布上谕:“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柏葰著照王大臣所拟,即行处斩。”

戊午科场案牵连各级官吏、士子达八十余人,其中斩首五人、流放三人、革职七人,其余人员降级、罚俸、革去功名不等。

关于处斩柏葰还有一个小插曲。

清代有不成文的旧例,但凡一品官员被判斩首的,往往会在行刑之日得到皇帝赦免,改判流放之刑,这是清廷对一品大员的特殊照顾。因此,柏葰在押赴菜市口前就已叮嘱家人准备好了行李。

结果,他还是小看了皇帝乱世用重典的决心,在绝望中,等来的只是监斩官载垣扔下的斩首令牌。柏葰也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因科场舞弊案被斩首的一品大员。

04

在柏葰人头落地的两年后,咸丰帝被英法联军赶出紫禁城,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同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成功铲除肃顺、载垣、端华等顾命八大臣。

经过一轮政治洗牌,御史任兆坚等开始借政治风向帮柏葰等涉案官员洗白。恰好,慈禧也想利用戊午科场案彻底清洗敌对势力。瞌睡送来了枕头,于是慈禧令礼部和刑部复查此案。

但无论如何审查,柏葰“听受嘱托”的舞弊罪行是铁板钉钉的。重审人员最后还是挑出了载垣等专案组成员的毛病,认为本案“核其情节,尚不至此”,判定载垣等人对柏葰量刑过重。

最终,作为补偿,清廷加恩于柏葰之子钟廉,赐他四品卿衔,给予六部郎中遇缺即选的待遇。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科举,天下之公;大臣,庶僚之表。科举而私,何事为公?大臣而私,何人为公?”可见,中国历朝历代但凡是有点理智的君主对开科取士都是极为重视的,将其视为国本,绝不允许贪腐舞弊事件发生。

戊午科场案后,清中期以来逐渐败坏的科场风气也得到肃清,此后三十余年基本没有发生过科举舞弊案件,乱世用重典的策略起到了显著效果。换个角度,咸丰帝以此收拢天下读书人之心,说他为清王朝成功续命几十年也不为过。

这两天恰逢高考季。2023年,全国高考参加人数已超过1291万人,竞争之惨烈远超古代科举考试。而高考对于贫寒学子来说,更是他们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唯一机会。

十几年废寝忘食、奋笔疾书,只为等待这一次最公平的对决。全社会都有责任守护这片净土,因为,这是我们民族崛起的希望。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