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考|海量知识多又杂?记忆其实有方法

 牛人的尾巴 2023-09-0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记忆理论(theory of memory),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人类记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encoding)贮存(storage)提取(retrieval)的过程。

简述原理:感觉的输入,形成感觉记忆,通过过滤器(注意)之后,形成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通过大量的复述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由短时记忆的复述构成,短时记忆既有感觉记忆的输入,也有长时记忆的提取。

图片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按储存的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图片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 sensory memory)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

短时记忆( short-term memory)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发生遗忘

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组块现象在各种学习材料中大量存在着。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谚语、词组,英语中的短语、习惯用语,人的名字、职务,甚至数学公式也存在着组块。

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的复述或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

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形象编码两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

加工水平编码类型
浅度加工结构编码:强调刺激的物理结构
中度加工语音编码:强调词语听上去的感觉
深度加工语义编码:强调文字输入的含义

图片

看看这个学习金字塔,当你仅仅是读和听的时候,你的记忆编码只停留在了语音编码上,属于中度加工

而当你使用示范或者讨论的时候,记忆编码变成了语义加工,这个时候加工的深度又提高了。

图片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用实验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试其实是对你记忆的测试。

常见的论述题和填空题,其实是对记忆的回忆测试,你需要准确回忆才能答上来。

而选择题和判断题这是对“再现记忆”的测试,你只要知道,通过线索(题目)能认出来就能答上。

记忆是有规律的。时间律、数量律、联系律、转化律、干扰律、强化律~

那么如何运用这些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的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1)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
(2)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
(3)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以及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常见的组织加工方式是类别群集,即把一系列项目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视觉联想法、学习策略法。

图片

学习是讲方法讲策略的。所谓策略,实际上是相对效果和效率而言的。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可能达到目的,但效果不好,效率也不会高。

比如,记忆一列英语单词表,如果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最终也会记住。

但是,保持时间不会长,记得也不是很牢固;如果采用分散复习尝试背诵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一下子会有很大的提高。

图片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如果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进行充分巩固,并随后进行充分复习,是会很快被遗忘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对学习效果的保持。

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记忆的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方法来防止遗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图片

罗列几个常见的方法如下:

  1. 心象化。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心象。例如,读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头脑中会浮现出哈姆雷特的心象;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头脑中会出现林黛玉、贾宝玉的心象。

    美国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把要记的材料同视觉心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视觉心象越清晰,记忆效果越好。

    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等,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

    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高山上云雾缭绕,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正在冒着紫色的云汽,远处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水花四溅,那白练样的水花犹如天上的银河飞落下来。

    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自然就会相当深刻地记住这首诗。

2.意义编码。记忆还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也称意义记忆)之分。

心理学研究认为,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对学生而言,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理解记忆应该在记忆活动中占优势。

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以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从而有助于提高长时记忆。

如,要记住149162536496481这一行数字,如果看不出这些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难以记住;

如果看出了这些数字之间的意义结构:1,4,9,16,25,36,49,64,81,即“从1到9的整数的平方”,那就容易记了。

3.过度学习。是指达到能够完全背诵材料后仍继续学习。心理学家苛鲁格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证明了过度学习对材料保持的作用,认为过度学习对保持特别是对材料长久保持更为有利。

150%的学习程度是最佳的学习程度,即:记忆一个材料,假定记10遍恰好刚刚背那么,如果再多记5遍,记忆效果则最佳。

学习的程度不同对保持进程也有影响。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得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比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能继续学下去更容易遗忘。

一般来说,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能长久记住;有意义的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材料,保持得更好些。

4.及时复习。斯皮泽(Spitzer)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用一段文章作为记忆材料,A组被试学习后不久就进行一次复习,B组被试则不进行复习,结果发现A组在一天后和一周后的保持成绩均高于B组。

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后的前几天遗忘发生很快,而以后则逐渐变慢。因此,合理的复习方法是在学习后当天最好复习一次以后复习间隔逐渐变大

刚开始记忆时,可以用较长的时间,两次记忆之间间隔短一些。经过几次记忆之后,每次记忆所用时间可以短些,时间间隔可以长些

这样就可以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使保持效果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切不可等到几乎全部忘记后再重新学习。

5.自我参与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感兴趣并自觉自愿地学习,记忆效率就高;不愿学或不感兴趣,记忆效率就低。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在高中语文课上做过一个兴趣与智能的对比研究:他将学生分为智能组和兴趣组,智能组的学生平均智商为120,但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智商为107,但喜欢阅读和写作。

一个学期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同题测验,结果兴趣组总成绩高于智能组。因为,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每人阅读了20.7本书,写了148篇文章;而智能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只阅读了5.5本书,写了32篇文章。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布鲁纳谈及学习动机与情感的关系,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