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南明成功攻灭清朝,南明王朝的忠臣们会篡夺皇位吗?

 激扬文字 2023-09-04 发布于四川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过,如果南明真的北伐成功,那朱元璋子孙的皇位必然被人篡夺,其实也很好理解,不说中国历史,退居尼西亚的东罗马帝国拉斯卡利斯王朝在收复君士坦丁堡,消灭拉丁帝国的前夕也是被手下的实力派巴列奥略家族所篡夺,年仅十一岁的约翰四世被米海尔八世夺去了巴塞琉斯之位,并且残忍地刺瞎了双眼,后来一直到1305年,已经五十五岁的约翰四世才去世。

郑成功战船。

这类事情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很常见的,明昭宗永历皇帝朱由榔虽然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帝,但是他在其“统治”的十余年间所表现出来的怯懦和无能,其实也注定了其无法保住朱元璋所创下的大明江山基业。所以说即使北伐清廷真的成功,大明王朝也大概率无法将已经持续三个世纪的国祚延续下去的。那最后谁会行刘裕之事呢?李定国?郑成功?还是刘文秀?或者是这三位王爷的子嗣们?我可以给出很明确的回答:不知道。因为这毕竟是没发生过的事,所以说有很多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是没有办法去脑补出来的。

郑成功。

咱们首先说李定国,其实有关晋王殿下那点可怜的内政水平的文章咱们之前写了不少,这样的人先不说有没有篡位之心,咱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他是没有篡位的能力的,那他想不想呢?咱们可以根据他消灭大哥孙可望之后的行为来分析一下。首先,朝政大权肯定是不会还给皇帝的,这个是历史事实,君不见“宫中皆束装以待,而未得所向。是時,黔蜀在朝数十人,皆相向叹息,以為此番若圣驾移跸,必得一生路,方今蜀中全盛,勋镇如云,而巩昌王全师遵义,若幸蜀图與,万全之策也。议虽沸然,而众畏晋王,无一人敢发者”李定国在贵州战败,朝野中人准备向四川转移,但是由于李定国本人不在场,结果谁也不敢把这个意见跟皇帝说。

明朝军队。

除此之外还有《滇南纪略》中记载昭宗皇帝在李定国的控制之下“垂拱而治”实际上就是啥也管不了。但是能据此说李定国一定会篡位吗?那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实际上根据当时的一些和他时代比较近的一些记载来看,李定国这个人和很多明末的武将一样性格中带着一种憨直和朴实,或者说是比较保守,有一种忠君英雄的情节,就像李自成旧部王得仁投降清朝之后在自家的院子里换上明朝旧衣冠,看有关唐朝大将郭子仪的戏剧,于是逐渐萌生出了反正之意一样,可能他不会像大哥孙可望一样去想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明朝皇帝出警入跸图。

李定国这个人被明遗民所添加的装饰太多了,而南明朝廷自身的官方资料基本上就没有留下来的,和他关系最紧密的史料可能也只有《先王实录》中所保留下来的那两封求援信,所以这就导致要还原这位永历朝廷后期最为重要的人物的本来面貌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其最后的表现,我们或许可以给出否定答案,晋王绝对不会像秦王那样觊觎大位。至于李定国儿子李嗣兴这个人就更不清楚了,这个人后来担任了清朝宁夏总兵的职位,也没有参加三藩之乱,一直活到1693年。

清军。

再说郑成功,可以这么说,郑成功是所有拥明势力里面中篡位可能性最低的,包括他儿子郑经在内。为什么这么说呢?无论是李定国也好,孙可望也罢,昭宗皇帝这杆抗清复明的大旗就在他们的身边,而对于他们两个来说,这个大旗实际上是万万扔不得的。但郑成功就不同了,他和他儿子实际上只是“遥奉永历”名义上从属于昭宗,而整个明郑政权的基础完全就建立在郑成功对于东南沿海明军的整合之上,除了他的王号之外,其他的官制或者军队和永历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郑成功军队。

不仅如此,清廷还屡次招降郑成功以及郑经父子,清廷给郑成功开出的条件是,将漳州、泉州、潮州、兴化四府划给郑军作为“官兵安插之地”实际上就是将这四府送给了郑成功当成他的地盘,同时还册封其为“海澄公”当然这个封号在之后被清廷送给了郑成功军队的叛将黄梧。应该说,这个条件是相当优厚了,占据四府,有这四府的人力和财力所供应,这不比只占据金厦两个岛强得多吗?

明军。

结果郑成功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的呢?郑成功在给自己的父亲郑芝龙的回信中说“违侍膝下,八年于兹矣。但吾父既不以儿为子,儿亦不敢以子自居,坐是问候阔绝,即一字亦不相通;总由时势殊异,以致骨肉悬隔。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儿初识字,辄佩服春秋之义,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

郑成功舰队攻击荷兰殖民者。

“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儿初识字,辄佩服春秋之义,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自古以来大义灭亲,做儿子的不从乱命而从治命,很明显,郑成功认为郑芝龙劝他投降入京是“乱命”他坚决不从乱命“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自从您北上投降,我这个做儿子的,绝对不会听从乱命”就是直接了当的跟老爹说:我郑成功要和清朝干到底。

明太祖朱元璋。

清廷在三藩之乱后期给延平文王郑经的条件相比其父而言更为优厚,甚至允许郑经不剃发,还册封其为“八闽王”而给他父亲郑成功的爵位只是公爵《闽海纪要》记载“初,慕天颜之往东宁也,议照朝鲜例,称臣纳贡”清廷都准备让郑经“仿朝鲜例”了,结果郑经的反应依旧是“不从”。

明朝皇帝。

其实这父子俩的表现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果说这父子俩真的是只以家族利益为重的潜在篡位者,那大可直接把所有在自己控制区内的朱明宗室捆了之后交给满清发落,然后直接舒舒服服地当“海澄公”或者“八闽王”以这父子俩的实力,足以压制在福建的耿精忠和在广东的尚可喜。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所以虽然说郑经虽然在郑成功后期几乎和自己的父亲决裂,但是父子俩所追求的“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政治理想从来都不曾改变。

大明皇帝。

但话又说回来了,个人是个人,团体是团体,如果北伐真的成功,那明末的忠臣良将们必将重演东汉末三国之事,明郑作为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也必然参与中原逐鹿。成书于郑经时代记载延平武王郑成功事迹的《先王实录》已经有一些奇怪的倾向了,比如郑成功舰队到达澎湖的时候“藩惊乏粮,又恐北风无期,随于三十晚传令开驾。时风暴未息,风雨阴雾,管中军船蔡翼并陈广等跪禀:暂候风雨开驾。藩谕曰:冰坚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断岛受饿也?是晚一更后,传令开驾,风雨少间,然波浪未息,惊险殊甚。迨至三更后,则云收雨散,天气明朗,顺风驾驶”郑成功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断岛受饿也?”然后这天晚上的一更左右,风暴就停了。

大明皇帝。

当然倾向终究只是倾向而已,综合郑成功郑经两代人的表现来看,要这父子俩篡位,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清军。

最后说刘文秀,刘文秀留下的史料其实也很少,但是和李定国不同,他留下了一份重要史料“蜀王睿制天生城碑”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蜀王爷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而且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化人,他在“蜀王睿制天生城碑”的碑文之中这样写道“昭烈于汉为孝子,予于明为忠臣,祖孙异代忠孝,分任其功,其光于列谱,不更大乎?虽然武侯尽瘁,适当主少国疑,故壮犹弗竟。今我皇上,惇大英明,春秋鼎盛,风声所到,前途倒戈,方之武侯,事半功倍。诸将士奋鹰扬,务取燕云安庙貌钟崖而后己!宁拘蜀之一隅,而蜀其根本也。生聚训练,政实先之”刘文秀说“汉昭烈帝刘备之于汉高祖所创立的大汉是孝子,我刘文秀是大明朝的忠臣”表示了自己要以四川为基地,坚持抗清到底的意愿。

明朝皇室的仪仗队。

和李定国不同,刘文秀除了在光禄卿高绩和御史邬昌琦弹劾晋蜀二王事件中,用不上朝这种比较消极的方式迫使皇帝惩罚二人之外,也没有留下类似于李定国“官员悉由晋王擢用,帝惟端拱无为而已”的记录,他反倒在孙可望覆灭之前警告李定国“但我辈今日以秦王为董卓,恐董卓之后又换一个曹操”李定国“指天自誓”刘文秀这才作罢。

清军。

可以这么说,单纯以三王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他们三个人对朱明皇室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

明军士兵。

但是正如本文文首所说,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是没有办法脑补出来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北伐成功,逐鹿中原的就只有这三位吗?假设清廷真的崩溃了,吴三桂这样实力强大的前明军阀一定会反正回来,然后继续参加对于天下和皇位的争夺,鹿死谁手,未可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