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届二中全会后,五大书记排名发生微妙变化,布局未来深谋远虑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9-05 发布于辽宁

七届一中全会是在1945年召开的,这次全会之后选举产生了五大书记,即毛主席、朱老总、刘少奇、周总理和任弼时。到1949年,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同样还是选举产生了五大书记。

组成人员没有变,但是排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排名第一的还是毛主席,他是全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伟大领袖,是历史形成的伟大领袖。经过解放战争的实践证明,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彻底打倒一切反动派。

毛主席的历史地位更加巩固,更加明确了。他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核心,后来就成为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这是中国之幸,人民之幸。

排名最末的还是任弼时,五大书记中,任弼时是最年轻的,也是身体最不好的,他曾经在国民党的监狱中遭受酷刑,身体受到严重摧残,长期抱病工作。

为了他的健康,中央考虑让他多休息,医生也叮嘱让他适当减少工作,可是任弼时是个工作狂,根本不听。新中国刚成立一年,他就不幸病逝了。

毛主席第一,任弼时最末,他们两位的排名没有变化。中间三位的排名则有一些细微变化。最明显的是朱老总由排名第二,降到排名第四,刘少奇由排名第三,升到了排名第二。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由排名第四升到了排名第三。也就是说,刘少奇和周总理都各自进了一步,而朱老总则退了两步。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首先来说年龄问题。朱老总出生于1886年,当时已经63岁了。他是五大书记中年龄最大的,比年龄最小的任弼时大了18岁,比周总理和刘少奇大了12岁,比毛主席还大7岁。

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年龄从来都是一个决定升迁的重要因素。年龄大,体力自然要衰落,所以要把那些年富力强的同志提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

相对而言,刘少奇和周总理就是年富力强,他们当时都是51岁,正处于黄金年龄,自然要承担更艰巨的重任,所以他们的排名都上升了。

然后是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七届二中全是在1949年3月份召开的,当时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毛主席提出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去。以前的工作重心是战争,是打败蒋介石,以后的工作重心是要搞生产建设,把我国由农业国建设成为工业国。

工作重心转移,对应的人员排名也要变化。朱老总是军队总司令,是军委副主席,是毛主席指导军事斗争的副手。战争年代,一切为了胜利,所以朱老总的排名要靠前。

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势必要大量接收城市,要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这方面,刘少奇和周总理更有经验,刘少奇被毛主席称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善于做城市工作。

而周总理在建国后长期负责全国的经济工作,在这方面能力也很强。

最后是刘少奇被逐步确定为接班人。早在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考虑到可能面临的风险,在毛主席离开延安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的职务,主持中央的工作。

从那个时候开始,刘少奇逐步成为毛主席的副手。所以到1949年他的排名跃居第二。建国后,刘少奇成为继毛主席之后的第二位国家主席。

因此说,七届二中全会五大书记排名的变化,是当时中央布局未来深谋远虑的结果,是顺应形势和局势的变化,做出的一次非常英明正确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