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9-05 发布于天津

一、历史常识——鲁隐公小传

鲁隐公不是鲁国开国之君,也没有开疆拓土之功,他为世人所知完全得益于《左传》和《古文观止》的广泛流传,但后世人对他的了解多局限于《臧僖伯谏观鱼》这篇文章,认为他是一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实际上,我们误会他了,他是个好儿子、好兄长、好国君。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1、隐公是个好儿子

隐公是贱妾所生,地位不高。到了结婚年龄,老爹惠公给他物色了一个宋国女子,这就是仲子。谁曾想,老爹贪恋仲子的美貌,竟然中间截胡了,占为己有。

明明是给自己娶的老婆,一转眼成了自己的嫡母,这事换作谁,心里都膈应。

有人说,鲁国和宋国因此交战,这事在《左传》和《史记》都不见记载,暂不下结论。不过在惠公晚年,两国关系确实比较紧张,抡起胳膊就干架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惠公死的时候,都没能好好下葬。

隐公上台后,和宋国签订盟约,两国关系才逐渐缓和,隐公又按诸侯之礼风风光光地改葬了惠公。

老爹夺妻,心里没有怨恨,而且还能不委屈老爹,给老爹改葬(古人对葬礼是非常看重的),从这一点来看,隐公是个好儿子,惠公没白养。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2、隐公是个好兄长

仲子生下一男,即后来的鲁桓公,隐公就是桓公的哥哥。惠公死的时候,按理讲应该桓公即位,因桓公还小,于是隐公摄政,“摄”就是代理的意思。

鲁国有一个小人公子翚,挑拨隐公和桓公的关系,他向隐公提议,说他可以帮隐公杀掉桓公,条件是自己做鲁国的太宰,也就是鲁国的二把手,隐公不同意。

隐公始终牢记自己摄政的身份,计划弟弟长大后便还政于他,他不贪恋权力,只想还政于弟后就归家养老,不再过问世事,单凭这一点,隐公就比后世的某些兄长强百倍。

可惜的是,为人厚道的隐公没能善终,公子翚转脸就投向桓公,开出同样的条件,桓公应允,公子翚便杀死了隐公。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3、隐公是个好国君

隐公摄政期间,恪守本分,遵从礼制,为后世鲁国国君做出了榜样。

改葬惠公时,隐公未哭临,不因自己的摄政身份而居丧主之位,这也说明他一直把弟弟作为鲁国君位的合法继承人,说还政于弟弟并非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

自己的母亲死了,只是以普通嫔妃的礼节下葬,没有逾越礼制。嫡母仲子死了,以夫人礼节下葬。在这点上,隐公能够做到恪守礼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隐公如棠观鱼,是否违背礼制,有很多争论。

如果隐公捕鱼、观鱼的行为确实与祭祀和战争有关,那就没有违背礼制,但如果隐公捕鱼、观鱼的行为只是出于好奇,那就违背了礼制。

我倾向于后者,认为隐公此行确实有失,但人生在世,谁又能不犯一点错误呢?况且在臧僖伯死的时候,隐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没有纳谏而使“叔父有憾于寡人”,知错并勇于承认错误,隐公做到了。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二、文化常识

1、臧僖伯

臧僖伯,名彄( kōu),字子臧,僖是谥号,伯是排行。

臧僖伯是后人对他的称谓,他在世时的名字叫公子彄。

古制,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而以祖父的字为氏。

具体到臧僖伯这个称谓就是,从僖伯之孙开始以臧为氏,在僖伯之上加臧,是因为僖伯是臧氏之祖,《左传》作者追述历史时称其为臧僖伯。

这一点一定、一定要注意,《春秋》和《左传》的区别在这一点上表现非常明显。

穿越到春秋时代,如果你是臧僖伯的长辈,你就喊他“彄”或“公子彄”;如果你是他的平辈,出于尊重,你就叫他“子臧”,但无论如何你不能喊他“臧僖伯”,这是他死后,后人为叙事方便而加给他的一个称谓。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2、春秋时代的军事演习——春蒐( sōu)、夏苗、秋狝( xiǎn)、冬狩( shòu)

以上是四季田猎的名称,这是西周的礼制,在春秋时区别还比较严格,后来就不怎么区别了。后世的史书中,最常用的是“狩”,其次是“蒐”,至于“苗”和“狝”,在打猎这个意义上,基本上不用了。

古代有组织的军事演习,是从原始的集体打猎习俗演变而来的,这种打猎兼演习的军训,每年四季都要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蒐礼”的发展,最先是指打猎,后来演变为不含打猎的纯粹的军事演习,再往后逐渐带有国民大会的性质,成为一国推行政策、加强统治和准备战争的重要手段。

晋国在“蒐礼”上常选举和任命中军帅,也就是晋国二把手,这对晋国的卿大夫更迭和政局稳定非常重要,从这点看,“蒐礼”的作用有点类似我们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除重要人事任命外,“蒐礼”上还会建置或变更军制,还会制定和颁布法律。

所以,在后世的史书中,见到“蒐”,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打猎,那样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要往国民大会的意义上稍作靠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三、高频字词

1、讲

本文中“讲”译为“演练、练习”为宜,如讲武堂。注意:古文中“讲”没有“讲话”、“说话”的意思。

2、事

春秋时代,“事”特指祭祀和军事。其他的事都够不上“事”的级别。《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3、举

“则君不举焉”的“举”意为“举动”,如行为举止。在这里翻译稍微灵活一点,译为“国君就不去管它”。古文中还有“攻下,占领”的意思,至于“推举、推荐”,“检举”,“全”等义项,现代文也还常用,不用刻意去记忆。

4、轨

“轨”本义是“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我们常说把什么什么纳入法治的轨道上来,所以它也可引申为“法度、法则”,本文即用此义,如用作动词,应译为“遵循,符合”。

5、治兵、振旅

“治兵”为“军事演习”,“振旅”为“整顿军队”。外出称“治兵”,归来称“振旅”,出城军事演习,进城整顿军队。其实,如非本文“治兵”和“振旅”并举,把“治兵”译为“整顿军队”也无不可。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6、饮至

《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凡国君出行,如朝天子、盟会、征伐等,行前应亲自祭告宗庙,返回时也应亲自祭告宗庙,祭后宴请随从人员,对有功之人,将其功劳记载在简册档案里。

7、文章

“文”本义即“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章”也可指“花纹”,“文”和“章”组合为“文章”即表示“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本文的“文章”是指车马、服饰、旌旗而言,“昭文章”是指国君、卿大夫和士的车马、服饰、旌旗各有不同的色彩和花纹,以表明等级制度。

8、俎

“俎”是容器的一种,是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也表示切肉用的砧板,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9、皂

“皂”表示“黑色”,也可表示“奴隶的一个等级”,“皂”、“舆”、“隶”都是奴隶等级,皂>舆>隶。“皂隶”是古代对贱役的称呼,也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10、略

“略”表示“巡行、巡视”,本文用此义,另外表示“掠夺、夺取”在古文中也很常见。

11、疾

古文中,“疾”表示一般的小病,“病”表示大病、重病。“疾病”表示在原先有病的基础上,病情加重。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四、读书感悟

只读一本书,甚至只读一篇文章,就对其中人物下结论,往往会失之偏颇,这是我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觉得鲁隐公是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读了《左传》,我们会发现鲁隐公其实是一个挺靠谱的国君。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助推你一把(4)——臧僖伯谏观鱼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通常来源于教科书或现代人写的历史类书籍。教科书常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现代人写的历史类书籍又往往夹带私货,不够客观。

读史书,我们往往会惊奇地发现,××竟然是这样的人,怎么和我原先想的完全不一样啊!

所以读书还是广一点好,博一点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