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传》解读——隐公五年

 西一里2l6sluho 2022-10-25 发布于上海

臧僖伯谏隐公观鱼 曲沃伯争大宗伐翼

郑公子设伏崭露头角 宋卫人不幸惨遭报复

隐公五年

【经】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传】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经中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去棠这个地方去看钓鱼,传中说被臧僖伯数落了一顿。矢在这里相当于施,设置,陈设之意。就是说在棠地隐公设置了钓鱼设备,让人准备好,自己要去观看他们钓鱼。我们先说一下古代的所谓“大事”,是指祭祀和战争,古代这两件事是最大的事,祀和戎。

那么臧僖伯说的意思是凡是所做之事不符合习演祀和戎的,凡是所选用的器物不符合为祀戎之事做好准备的,那么做为一国之君是不推行的,也就是要拒绝接纳,要弃之不用的。这是他的基本论点。然后他分析说,作为君主要把百姓规范在一定的正确的制度和等级之下,就一定要演习大事来来端正法度,要想端正法度就得给各种事物分出层次等级来,这就叫做轨和物。不按制度来,不分等级那就是败坏政事。一但乱政之事频频发生,那么制度等级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家也就败亡了。

按着他举例说明,春夏秋冬四季打猎都有规矩,都是在不破坏农时时进行,也就是在农闲之时举行。而打猎也是相当于军事演习,是符合大事的原则,更是有度的。每三年要进行大阅兵,进入国都整顿军队,这都是制度。演习归来,要告祭宗庙,宴饮臣下,犒劳从者,计算各种猎获的飞禽走兽,这也是规矩。那么在分配猎物上就行有一定的等级,就得把各种猎物分类定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分配给不同等级的人,或按军功,或按身份。这就是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通过这个来明确制度,讲习威仪。使制度深入人心,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因为鸟兽的肉不能摆在宗庙的祭器里,而皮革、齿牙、骨角、毛羽这些东西也不能用在兵器上,所以国君也不去射它,这是古代的严格制度决定的。臧僖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做为国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可谓苦口婆心,同时鞭辟入理。他接着说,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和一般器物的材料,那都是底下官吏和有关具体部门的事,不是您所应涉及的。

这一通道理把隐公说的哑口无言,道理他也懂,但就是想散散心吧,于是说我这次去是想去视察一下边境。臧僖伯明知他说谎,也无计可施,于是隐公观鱼之事才算成行。臧僖伯知道隐公已烦他,于是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没有跟着去。弄得隐公如遇大赦一般。

传中记载“公矢鱼于棠”暗含隐公不符合规矩,而且点出远离国都,作为国君,这是不对的。

【经】夏四月,葬卫桓公。

【传】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隐公五年四月,经中只说了一件事,安葬了卫桓公。而传中则叙述了晋国和郑国的一些事。

先说卫桓公,是因为卫国发生卫州吁的内乱,在四年春时杀了桓公,内乱不息,故放了一年多。按规制诸侯五月而葬,这大大地延迟了。

晋国内部也是纷乱不止,曲沃庄伯带领郑国和邢国的军队攻打自己的首都翼,天王派尹氏和武氏帮助翼,但被曲沃打败,翼侯跑到了随国。而曲沃也公开与天王决裂,反判周王室。到秋天的时候,天王又命虢公讨伐曲沃同时又在夺回了翼并在翼立了哀侯。哀侯是鄂侯之子,鄂侯跑到了随国,还活着,就又立了哀侯,所以天王这次的援助行动目的也是不纯的。关于曲沃和翼之间的争斗历来已久,后文会有所介绍,这里大家先知道晋国一直有大宗小宗之争这个事就行了。曲沃是小宗,而翼是大宗。后文再详细说明。

郑国在五年四月也没消停,攻打了卫国的郊区,报东门之役的仇。去年在卫州吁的鼓动下,宋陈蔡卫四国伐郑,围其东门,史称东门之役。卫州吁被老石碏在大义灭亲的行动中除掉,卫国不稳,所以今年郑国趁机来报此仇。

卫国向燕国借兵,带领燕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国三军统帅祭足、原繁、泄驾摆开阵势与卫燕军队对峙。同时派郑庄公的两个公子曼伯(郑忽)与子元(郑突)率领制地之人悄悄地抄了燕人的后路。而燕人只害怕郑国的正规部队,并没有对后方的制地之军作防备。在六月,郑国的两个公子率领制人打败了燕国军队。郑国取得了胜利。传中借君子之口说批评卫燕:一不防备,二不警戒,那还带什么兵,打什么仗?叫“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啊。

【经】秋,卫师入郕。

【传】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卫国一来自己乱事不断,二来又有郑国趁机报复,此时小国家也来刷存在感,趁火打劫一把,侵卫不成,结果偷机不成反蚀一把米。

【经】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邾人、郑人伐宋。螟。

【传】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九月份,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从隐公五年,鲁国开始六羽乐舞,一是郑国和邾国讨伐宋国。

关于乐舞,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公羊传认为鲁国是僭越行为,而左传认为是降了等级。前者认为过去乐舞天子用八佾,公用六佾,诸侯用四佾,大夫用二佾,佾即行列,八佾即八行八列,即六十四人,依此类推。所以鲁国用六佾是僭越行为。而左传不这么认为,左传认为鲁国过去是用万舞的,也就是八佾。而万舞是天王用的乐舞,但鲁国特殊,因周公摄政,可能后世天王为表彰周公的贡献是经过特许的。所以鲁国过去一直用的是万舞。而万舞又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执籥和翟,也叫籥舞和羽舞;武舞执干与戚,故也叫干舞。

因隐公也是摄政,他又是替桓公祭其母,在乐舞上犯了踌躇,所以去问众仲。众仲说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为什么有舞呢,舞是用来调节八音和传播八风的。八音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音,八风是指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 南方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方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既是调八音行八风,那当然应是天子之事,所以隐公开始献六羽,用六佾。

至于考仲子之宫,就是祭祀仲子的庙的落成。将万焉,就是准备用万舞的意思。

第二件事,就是宋国侵占了邾国的土地,邾国打不过宋国,掉头向郑国说,你想打宋国不,他们曾经四国联合讨伐过你,你能咽下这口气?你要想打的话,我们可以做你的向导。郑国也正有此意,于是带领王室的军队与邾国合兵一处,讨伐宋国,攻入了宋国外城,也算报了去年东门之役的仇恨。四国联盟中宋和卫已遭到了郑国的报复。

有意思的是去年卫州吁请宋攻郑,今年就有邾人请郑攻宋,都是不惜损害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因果报应也是毫厘不爽。

宋国人被打急了,跑到鲁国去求救。鲁隐公已听说郑国已经攻入了宋国的外城,也准备出兵。问使者郑国军队到了什么地方了,使者怕鲁国不出兵,隐瞒实情说还没有到国都。隐公十分生气,就停止了出兵相救。对使者说,天王曾命令过我们要一起忧虑宋国的危难,现在询问战况,却说军队还没有到国都,这是明显不信任我们,我们也不敢再打听真实的情况了。

实际上隐公本也不想出兵,前边郑国请出兵,不允,公子豫自己带军队去了,后宋又请出兵,不允,公子恽又私自带军队去了。这一次将救,却又不救,明显是给自己找托辞。社稷有难,我当出兵,社稷无难,我出什么兵?也是一只千年狐狸。

【经】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郑,围长葛。

【传】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隐公五年冬,两件事,一是臧僖伯公子彄去世,一件是宋国人又反回来讨伐郑国,包围了长葛。第一件事隐公还是挺悲痛,说叔父对我不满意,我不能忘了啊,这是指谏观鱼自己没有听之事,知道是为自己好,但自己没听。所以在安葬一事上加了一级。第二件事没什么,就是你打完我,我就得打回去,要不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宋人又讨伐郑国,围了长葛。

弹词 清平乐 臧僖伯 成宙评

掏心进谏,不懂察人脸。坟冢栖鸦堂前燕,懂甚旧规新典。

常道看破为高,不该腹内煎熬。过得眼前琐事,哪知后世惊涛。

弹词 清平乐 郑公子 成宙评

生来能战,两粒豹熊胆。老子英豪儿好汉,一生大事谁管。

战场兄仁弟亲,双双立万扬名。临阵胆肝相照。大位以死相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