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法 | 追求缓慢而持久的任务型多巴胺

 阿媚活力补充站 2023-09-05 发布于北京

文章内容是我看小红书博主@鲁阳bb 分享的一条视频,做的笔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视频,视频更加详细,非常通俗易懂,比市面上很多说执行力的书都接地气。)

讲述针对如何正确使用多巴胺,从而提高专注力和执行力

笔记整理

症状

*多巴胺不仅和快乐有关,也和注意力、执行力相关。

*释放了高多巴胺——很愿意去做这件事,高执行力/高专注/高快乐

*释放了低多巴胺——低执行力(拖延)/低专注(容易分心)/低快乐(痛苦)

*低多巴胺可以后天形成。

*你什么都不愿意去干,只能在床上刷手机。→因为身边的所有事情都让你释放了低多巴胺,你不想做任何一件事情,所以只能躺着刷手机。这时候是「严重低多巴胺」情况

多巴胺运行模式

*身体会自然产生多巴胺,但产生多巴胺是不会让你感受到快乐的。真正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是「释放」多巴胺

*释放多巴胺的2种形式:

享乐型(短暂+猛烈)

例:进食,看电影,刷手机,性,各类违禁品。

任务型(缓慢+持久)

例:洗个碗,扫个地,做ppt,写文章。

“低多巴胺”的6个原因

为什么你会进入到一个「低多巴胺」状态?6个原因

1.任务前过度释放

*某段时间内,释放的多巴胺的量是有限的,即“快乐是有限的”。

*如果某段时间内大量地释放了多巴胺,这时候剩下的多巴胺就很少。在这种多巴胺不够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拖延,而且做任务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

*我:例如所谓的“假期综合征”,在放假、出去玩后,感觉重拾工作比较困难。

*所以,注意不要过度地享乐,例如长时间、停不下来地刷手机,例如一部接一部地看电视剧。这样都会导致你的多巴胺枯竭。

*改善思路:

①如果知道今天要做大project,开始前就不要猛刷手机

②如果今天要出去玩,就在前一天的晚上/早起时,安排一下你当天要做的事情。例如白天出去玩,晚上做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做一下明天的计划,如看一小时课程视频,最后把状态往回拉一下

 2.对任务的预期过低

*你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决定这件事情所释放的多巴胺。在任务开始前,我们的大脑会对任务进行预估,预测一下我做这件事情时,我是释放低多巴胺or高多巴胺?如果我对任务的预测是低多巴胺,那么我就很难开始做这个任务,即使开始了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身体里的多巴胺很多,但就释放不出来。

*过往痛苦经验(上一次做的时候不认真、很痛苦)→(大脑预测出)低预期→限制多巴胺释放

*改善思路:

①【专注每次】

  • 开始做这件事情了,你就认真做。如果不认真,下一次做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让你更痛苦。

  • 这是解决“过往痛苦经验”的最根本方法

②【放下预期】

  • “任务很难”的这种感觉,是大脑给你的,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感觉是一种错觉。并不能代表你这次做这个任务真的很痛苦,因为上一次是上一次,这一次是这一次。

  • 要理智告诉自己,这种感觉并不能影响你这一次真正的体验。

  • 我的补充思考:尽量抛开自己对这个任务的喜好、感觉、评判、意义,只管做,某种程度上说把自己当做“工具人”。

③【改变态度】

  • 大脑可以影响你的判断,反过来,你也可以积极地影响你的大脑。给自己洗脑!

  • 例如在任务之前告诉自己,“天啊这可能是世界上最xxx”(最好看的一本书),“我这辈子以来最xxx”(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

 3.习惯用娱乐辅助任务

*不要在做任务的过程当中,用其他方式来辅助你释放多巴胺。

*常见辅助方式:

①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

②一边喝咖啡,一边工作

③一边吃东西,一边工作

一边吃饭,一边看剧/刷手机

(我的补充:⑤一边刷小红书、小红书后台、抖音、公众号后台、知乎后台,一边工作

*这些辅助方式,确实会让你快速地去释放多巴胺,做任务时无拖延,注意力也很集中。但是,你的大脑会认为,这些多巴胺的释放,是由于这些辅助东西带来的,即是任务本身对你来说更痛苦的。

*这会导致:

①这个任务本身产生的多巴胺,就会减少。从而陷入了“过往痛苦经验”的恶性循环

②对辅助方式的依赖增强。如果下次缺少了辅助方式,你可能完全没有办法开始做这个任务。

③辅助方式可能在开始两三次时有用,但之后大脑就会适应这种模式,释放的多巴胺就会减少。

*我的思考:这一次的“帮助”,是透支了任务的下次多巴胺。当你下一次开始时,任务就会更艰难。

 4.任务前高多巴胺娱乐

*在任务前,进行了一些高多巴胺的释放,也会让你进入到一个低多巴胺时期。

*原理:多巴胺,不仅来源于自身的高低,还来自于一种比较、一种差值

*如果你在做一个任务之前不断地刷手机,然后暂停马上去进行任务,就会觉得这个任务更难、更痛苦。这就是来源于比较。

*例如:每天都要吃这个饭,如果某一天特别特别饿的时候吃,就会觉得饭更好吃。其实释放的多巴胺是一样的,但就是因为饿的时候多巴胺特别低,相较之下,给你的感觉就会特别强烈。

*我的思考:怪不得饿的时候反而无行动力,就是因为这时处于低多巴胺!所以要定点准备饭,不管吃不吃。真正饿的时候,是无行动力的!

*改善思路:

做任务之前,尽量避开高多巴胺释放的事情。

 5.过分关注结果

*不要过度在意你的结果。

*无论是奖励(金钱、物质、名誉),还是惩罚,或是幻想结果的美好,都会让你立刻释放高多巴胺,然后做的时候不拖延、很专注。但是,大脑会认为,这个高多巴胺是由于这个结果本身所产生的,而不是由于“任务本身”。

*这会导致:任务本身所释放的多巴胺,就会越来越少,从而陷入了“过往痛苦经验”的恶性循环。

**我的补充:想起了那个故事,小孩喜欢唱歌,在老人的家附近唱歌。老人觉得吵闹,想了个办法,给钱,说是感谢小孩的歌声。金额的数额慢慢变少,最后老人说自己没钱给。一见到没钱,小孩就不来了。小孩唱歌的动力,从本身的爱好,被老人慢慢转移到老人给的钱。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可以决定ta对这个东西的喜好程度的,可以从很喜欢变成不喜欢。一旦改变行为模式,又有可能从不喜欢到很喜欢。

*不是说不要有奖励或享乐,而是,不要把“任务”和“结果”强绑定在一起。例如健身完喝一杯奶茶,不要变成一种习惯,今天喝不喝这杯奶茶和健身没关系,可以抛硬币,这时候就是“随机模式”,而不是“固定模式”

 6.熬夜/病痛

*熬夜,或者是病痛,都会让你处于一个低多巴胺时期。

*熬夜的时候,是一种对多巴胺的透支(因为这是正常应该要休息,但大脑强打起精神,身体只好配合,提前释放多巴胺)。熬夜之后,身体便处于一种低多巴胺状态,这时候行动力极低,甚至吃饭都有可能不感兴趣。

过程中释放多巴胺

*真正正确的多巴胺模式:在任务的过程中,去释放你的多巴胺

*好处:更容易成功;激励你进步;让你感受到更持久的快乐。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当中,除了睡觉以外,80%~90%的时间,你都在“做任务”。所以你如果能在任务中释放多巴胺的话,你人生中80%~90%的时间都会感受到快乐。

*我的理解:不带感情色彩,不带评判思考,专心在任务本身,一点一点推进,从而收获任务本身自己的多巴胺。“活在当下”。

*一个简单的方法:

Step①:从现在开始,去做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Step②:在做之前,【放下你的偏见】(如你觉得这件事很无意义、很痛苦)。

Step③:试图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专注感受】多巴胺的释放

  • 这个过程,就是你尝试感受到快乐的过程。

  • 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做的事情,每做一件小事,都是在锻炼我们的大脑神经,尝试通过任务去释放多巴胺。

  • 为什么从小事开始?因为小事比较容易完成,很快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你的大脑适应这种模式。小事举例:倒垃圾、洗澡、刷牙、洗碗。

我的思考

总结一下

1.比起“短暂+猛烈”的享乐型多巴胺,我更想追求“缓慢+持久”的任务型多巴胺,毕竟人生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处理任务上

2.真正正确的多巴胺模式:

从小事开始,不带感情色彩,不带评判思考,专心在任务本身,一点一点推进,从而收获任务本身自己的多巴胺。“活在当下”,一点一点练习我们的大脑神经。

3.如何避免进入到一个「低多巴胺」状态?

<任务开始前>

  • 不要熬夜,尽量不要病痛

  • 不要进入到很饥饿的状态。要定点准备饭,不管吃不吃。真正饿的时候,是无行动力的!

  • ③做任务之前,不要提前过度释放多巴胺(如刷手机到停不下来),要尽量避开高多巴胺释放的事情。

  • ④放下预期,尽量抛开自己对这个任务的喜好、感觉、评判、意义,只管做,某种程度上说把自己当做“工具人”

  • 必要时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天啊这可能是世界上最xxx”(最好看的一本书),“我这辈子以来最xxx”(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

<任务进行时>

  • 专注每次

  • 不要用其他方式来辅助你释放多巴胺(如一边听音乐/喝咖啡/吃东西/刷手机/刷后台消息,一边工作;如一边吃饭,一边看剧/刷手机)。

<任务结束时>

  • 不要把“任务”和“结果”强绑定在一起,培养从过程中收获多巴胺,而不是结果。可以将奖励变为“随机模式”(如抛硬币),而不是“固定模式”。

对“平静”的联想

视频最后,博主说,“有行动力时,是充满能量的、很激动的,这是一种误区。”

当你真正有行动力时,你反而特别的平静,你的脑子很平静,你的人也很平静。你就是非常有条理地一件又一件地完成事情,你没有任何感觉,就变得'很自律’。”

我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纳瓦尔宝典》中作者对幸福的定义。

《纳瓦尔宝典》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平静”和“平和”,并表达了对其的追求。

就个人的经验而言,我最想要的就是内心的平和。”

平和是静态的幸福,幸福是动态的平和。只要愿意,你就随时可以把平和激活,使之变成幸福。但是大部分时间你想要的其实是被封印的幸福,即平和。如果你是一个内心平和的人,那么无论做什么事你都可以获得幸福的体验。”

“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充满爱的家。这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追求平静,而不是其他东西。

现在有点明白了,这种“平静”“平和”,就类似于从任务本身中缓慢而持久地释放多巴胺,身体富有行动力和专注力,也类似于心流体验,这样,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深层次中感受到快乐

所以书中作者针对“如何获得内心的平和”的建议,跟博主给出的“专注感受”“放下偏见”建议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以下是作者在书中给出的建议:

如果想获得内心的平和,你就必须超越对万事万物的善恶评判

理性很强的人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无感反应获得平和,即学会漠视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

  • 我降低自己的身份感。

  • 我屏蔽脑海中的噪声和杂念。

  • 我不在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

  • 我不参与政治。

  • 我远离郁郁寡欢的人。

  • 我珍惜光阴。

  • 我阅读哲学作品。

  • 我进行冥想练习。

  • 我和快乐知足的人交往。

这些方法很有效。可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稳步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线,就像提高身体素质一样。

大自然没有幸福或不幸福的概念。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自然的发展遵循完备的数学定律和一系列因果关系。大自然的一切都浑然天成。幸福或不幸福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因为我们有欲望,所以给事物贴上了“完美”或“不完美”的标签。

相对于宇宙,你就像一只在夜空中闪烁的萤火虫,你的生命转瞬即逝。如果能彻底认识到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你就能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和平和感,因为你会意识到,生命不过是一场游戏。

但生命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随着生命的展开,你要不断地体验现实。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以最积极的方式去诠释自己经历的一切呢?

北京青龙峡,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