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明君唐太宗非常尊师,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

 gaolaw878 2023-09-05 发布于北京

史爱好者:人独我痴


第一则是魏文侯尊师。据《资治通鉴·周纪一》载,“魏文侯以ト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千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也就是说,魏文侯以子夏、田子方为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千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的贤士很多前来归附他。最有意思的是,魏文侯选宰相的故事。《资治通鉴·周纪一》载,当时,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贤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说道:“居视其所亲(平居时观察他所亲近的),富视其所与(富裕时观察他所给予的),达视其所举(显达时观察他所推荐的),穷视其所不为(困窘时观察他所不做的),贫视其所不取(贫穷时观察他所不取的),这五个方面就可以定了。”


魏文侯说:“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很不高兴,但李克说:“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己用,所以访到了ト子夏、田子方、段千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大家看,魏成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成为魏文侯的老师,而翟璜推荐的吴起、乐羊等人,虽有功劳,却是魏文侯的臣子,最后魏文侯就定了魏成为丞相。这也反映了,在魏文侯心中,老师的地位是高于功臣的。


第二则是汉章帝尊师。汉章帝即汉明帝之子,受其父影响,也非常尊师。据《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载,张酺曾用《尚书》教授门徒,后来汉明帝让他入宫教授太子(即汉章帝)。张酺为人质朴正直,遵守经义,侍讲之余,多次有匡正过失之辞,其严肃使人害怕。等到太子即位后,便提升老师张做侍中、虎贲中郎将。没几个月,又任他为东郡太守。元和二年(公元85年),汉章帝到东郡,张作为太守来迎接,汉章帝让张酺和他的门生及郡县的官员在庭中聚集,并说:“天我们相见,应当先行师生之礼。”于是让张坐上座,自己坐下座,请张酺讲《尚书》一篇然后再改行君臣之礼,还给了张很丰厚的赏赐。这位汉章帝也是了不起的皇帝,对百姓很是仁慈,他在位时还颁布过“养胎谷”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胎儿进行养护的法令。


著名的《白虎通》记载的就是他在白虎观裁决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儒生们辩论“五经”异同的内容。他刚刚即位时,还下诏:“守文之主,必建师傅之官。”(《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第三则是唐太宗尊师。一代明君唐太宗非常尊师,他尊高僧玄奘为国师,对其极为尊重。他还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训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步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表示对他的敬重贞观六年。


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史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何尝没有师傅呢?前段时间,所进的待批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从前,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指点,他们的功业就不能显著于天下,声名也不能载入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统领天下之民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原文是'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吗?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没有老师教导就能得到太平的,还不曾有。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上述所举的都是帝王尊师的例子。在平民百姓和读书人中,更有许多尊师的感人事例。这里也举三则例子:第一个是子贡。子贡,在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被认为是“儒商始祖”他也是尊师的楷模。孔子去世后,其他弟子皆服丧三年而去,只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而且孔子之所以名扬天下子贡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当有人说他比老师更贤能或诋毁老师时,他的回答非常精彩。《论语·子张》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围墙来做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


叔孙武叔又毁谤孔子,子贡说:“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原文是'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原文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他活着是十分荣耀的,他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可以说,子贡有这样尊师的言行,不愧为圣人孔子的学生。


第二个是魏昭。《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载,郭泰学问渊博,善于言谈议论,深受当时河南尹李膺敬重,李膺认为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郭泰的名声也因此震动京城洛阳。郭泰善于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喜欢奖励和教导读书人,足迹遍布四方。有一次,陈国少年魏昭请求郭泰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原文是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是我们常讲的一句名言)。我愿意跟随您,给您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应允。


后来,郭泰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呵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还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呵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就把魏昭当作好友,善意对待魏昭虽然受了三次委屈,但是没有申辩,是真正出于敬意对待老师的,所以郭泰也非常看重他。


第三个是杨时。《宋史·道学传二》载,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他小时候就很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长就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进士。当时理学家程颢和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的绝学,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拜他们为师,杨时连做官都不去赴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到洛阳拜程颐为师,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有一天拜见程颐,来到程颐家时,恰逢程颐坐在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与同学游酢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程颐醒来。等程颐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今天小编介绍的古代的帝王、平民百姓和读书人尊师的一些例子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哦。各位网友们,看完今天的故事,你对这段历史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跟见解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区进行留言探讨,把你的观点分享给更多的网友,如果你喜欢小编分享的历史故事,也希望您多多转发分享哦。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