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得感恩

 莲花再生缘 2023-09-05 发布于广西
作者: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日期:2020-12-11 11:05:30 浏览次数:1751
    春天感谢冬天,给了他萌芽;夏天感谢春天,给了他绽放;秋天感谢夏天,给了他耕耘;冬天感谢秋天,给了他安详。感恩来源于生活,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谢谢你”如今似乎也成为了当代青年的“口头禅”,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体会到了感恩的深层含义呢?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综上所述,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份责任。感恩还可以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因为它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的爱和希望,它也是一种心态,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道德素养即感恩心理都不具备的话,又怎么能再去奢谈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品德教育呢?那就是架在空中的海市蜃楼,难以实现。因此,鉴于感恩心理在人的品德大厦中的奠炼性,同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那就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一下感恩吧:
    一、感恩内涵
    1.认知层次
    是指人脑接受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就感恩而言,认知层次是指受教育者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2.情感层次
    俗话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是发自人内心并且以一定的身体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者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体验。
    3.意志层次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基本特证。感恩从对象来划分,包括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家庭和感恩社会。
    二、缺乏感恩现状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知恩不报非君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感恩的崇尚之情。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感恩的古训萦绕耳畔,学会感恩,了解感恩,这是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做的毕生功课。但是现如今的当代大学生似乎对于“感恩”这个词还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并有所作为,因此我们总结了几点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方面对于感恩的缺乏:
    1.对父母缺乏感恩
    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把父母的含辛茹苦,辛勤养育抛诸脑后,追求享受,放纵消费,将父母对他们的培养和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甚至是无休止地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伸手,大肆挥霍,高档享受,以乐为便事。而他们却极少为父母考虑,很少或从不向父母表达感谢,少有的电话都是三言两语,根本不把父母的付出看在眼里,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2.对他人缺乏感恩
    与人为乐,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也是与人友好相处的必要的心理要素。可有一些大学生自私、冷漠。从自我出发,缺少集体主义的协作观念,缺乏关怀他人、服务信人的可贵品质;同学之间,缺乏真情和关爱;同寝室之间,人情关系淡薄;同学间的矛盾,睚眦必报。央视曾报道:一位支握了许多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资助者,在患癌卧病期间,他曾经援助过的大学生就无一人给予他帮助,甚至连一句简单的慰问都没有。
    3.对社会,国家缺乏感恩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明清思想家顾变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大有责.”国家为大学生的培养不仅在财政上而且在政策上也进行大力支持。国家对大学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恩社会、国家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之义。可仍有个别大学生更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前途,没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他们不关心政治,不努力学习,不奉献社会,而只是不断地以自我为中心。
    4.对自然缺乏感恩
    人类既是自然的产生物,也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给予了我们人类生存的一切。在当今我们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同时,也更应感恩自然。如果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更没有人类良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环境,我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部分大学生对自然缺乏感恩,只知向自然索取而不懂回报。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乱踏草坪、乱弃垃圾、乱涂乱贴、乱吐污渍,甚至进行一些校园环境的破坏活动。
    三、大学生感恩缺失心理分析
    1.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着,对孩子缺乏善良情感的双向引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普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中国的父母大多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现在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得到了太多的关爱,父母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氛围,一味地付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反过来却从不要求孩子回报,缺乏自省意识的培养和点拨。这种情感的单向传递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心态——只知索取,不知感恩。
    2.从大学生自身层面来看,缺乏感恩体验和贫困生的极度自卑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练,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不求感恩和回报,他们很少亲身参加大型的感恩活动,他们对感恩缺乏深层感受,况且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总是心甘情愿的。孩子的要求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但这样容易导致孩子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进行享受和“掠夺',感恩、尊重和珍惜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另外在日趋浮躁,把金钱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的社会氛围里,贫困大学生对家庭的贫困感到“极度自卑'。羞于公开贫因身份。因而在得到资助时不愿主动报恩。
    3.从社会层面上看,交往恐惧导致大学生感恩减少
    有一部电视剧名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未看电视剧内容,就让我联想起人际交往的恐惧,人与人之间那种深不可测的关系让人谨小慎微,作壁上观。现在的社会交往喜忧参半,但社会上的宣传倒使人宁愿相信少交往,规避凤险。儿提时代父母教导“别人的糖果不要吃,不要理陌生人。”社会负面形象的正面导向反给青少年以严格警示:慎独交往,以防不测.自小就生活在狭隘的圈子里,交往受限,从小感觉人间缺乏真爱,无需感恩。另外当招助被媒体报道时,受助者将付出尊严甚至是隐私的代价。这让受助者宁愿相信这是一场空品,而无需报偿。
    4.从感恩层面上看,从众心理导致大学生感恩越来越弱化
    “从众”是一种比较曾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常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在我们当今的社会,诚信的缺失,对于恩人的冷淡态度,随处可见。尔虞我诈,欠债不还……社会种种不诚信的现象在熏陶大学生。社会上许多人对待不诚信,不感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无形中更加助长了大学生不感恩的心理,使得感恩越来越困化。
    有人说过:“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呢?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一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一件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该如何感恩生活。
    其实,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有道不尽的感恩。我们的出生需要感恩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我们生命;我们的成长需要感恩老师,感谢他们辅助我们进步;我们的衣食住行需要感恩辛勤的劳动者,感谢他们无怨无悔的劳动,才有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取得的成就需要感恩赏识我们的人,感谢他们的知遇之恩;我们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只有我们怀有感恩之心,真心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每个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人生旅途,或者跌宕起伏,或是一路顺风,都常会有暖人心扉的时刻陪伴左右,给我们热泪盈眶的幸福力量,让我们在“寒风”中也可以感受到些许暖意。而这一切并不是本身就应该存在的,这是他人给予你的善意,对比,我们需要感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来自他人数不尽的温暖。愿你我常怀感恩之心,为时光添几许柔情,为生命糅几分美好。
    注:心理知识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