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haior 2023-09-05 发布于湖北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清晚期 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无故不剃发。

《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样的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甚至在满清入关后,有不少人为反抗剃发的命令失去了性命,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对头发的重视程度。正是因为这种重视,梳篦在当时是人手必备之物。

梳篦,是梳子和篦箕的合称。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战国早期 玉梳 (图片 | 新浪博客·廖南)

颜师古注《急就篇》曰:

“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谓之梳,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虱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

“梳”,齿疏,主要用于梳理头发;“篦”,齿密,主要用于去掉发垢。

相较于男子,女子使用梳篦的频率更高。

因为妇女每天需要花很长时间“对镜梳妆”,力求使那及腰长发化累赘为美饰,要在发式上花样翻新,梳篦便是一样重要工具。

一、 梳篦之史

▼ 梳篦的诞生

梳篦,是古人基于梳理、固定头发的需要,模仿人手制作出来的。

秦汉时期,妇女的发髻种类开始变得繁多且新奇,其中尤以秦代的各式仙髻和汉代的堕马髻最为出名。

梳妆理发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对梳篦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时间一久,便有了插梳的风气。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西汉 黄杨木梳 湖南省博物馆藏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绾发插梳之风开始流行。

《太平广记》卷三二二《袁无忌》条记载:东晋陈时人袁无忌遇女鬼,“彩衣白衣,头上有花插及银钗象牙梳,无忌等共逐之……头髻及花插之属皆坠,无忌悉拾之,……天晓,视花钗牙梳,并是真物”。

插梳篦之风真正盛行,还是在唐朝。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咸阳十六国墓出土女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 隋唐

隋唐时期,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妇女的头上也日渐华丽。为了彰显财富,在头上插栉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此时社会上流行的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有金的,如薛昭蕴《女冠子》中“翠钿金篦尽舍”;有银的,如花蕊夫人《宫词》中“斜插银篦慢裹头”;有玉的,如元稹《六年春遗怀》中“玉梳钿朵香胶解”;有象牙的,如崔涯《嘲李瑞瑞》中“独把象牙梳插鬓”;有犀牛角的,如《安禄山事记》中“太真赐(安禄山)金平脱装一具,……犀角梳篦、刷子一”;有白角的,如罗隐《白鹿篦》中“白似琼瑶滑似苔”等等。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唐 鎏金花卉纹银梳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藏

▼ 两宋

如果说隋唐时期插梳篦主要是贵族妇女的时兴装束,那么到了两宋时期,妇女插梳几乎司空见惯了。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江西景德镇宋墓 插梳女俑 (图片 | 百度)

陆游《入蜀记》载:西南一带的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入手大”。

苏东坡有诗“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又有“山人醉后铁冠落,西女笑时银栉低”。自注:“於潜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

无论是在都城还是在普通乡村,戴冠插梳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装束,这时用的主要是大梳子。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南宋 李嵩《货郎图》 故宫博物院藏

▼ 元、明时期

到元代,插梳的习俗渐趋式微。到了明代,这一习俗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梳篦又变成了以实用为主。

明人陈大声写了一首《梳笛铺》曲:

“象牙玳瑁与纹犀,琢切成胚,黄杨紫枣总相宜,都一例,齿齿要匀齐。(么)清浊老幼分稀密,向清晨栉裹修饰。拂鬓尘,除发腻。诸人不弃,无分到僧尼。”

▼ 清代

清代是手工艺比较发达的一个时期,宫廷中和各户达官贵人家中女眷对各种梳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梳篦又成为装点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金瓶梅词话》中有:

“金莲在傍把抿子,与李瓶儿抿头,见他头上戴着一付金玲珑草虫儿头面,并金累丝松竹梅岁寒三友梳背儿。”

辛亥革命以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都以在身上挂着装有梳篦的小口袋为时髦。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清 描金带彩黄杨木什锦梳具 故宫博物院馆藏

二、 梳篦之用

▼ 礼仪

古人使用梳篦的最初动机是参与礼仪或巫祭,其次才是梳妆整容,而梳妆整容也往往出于自律敬诚的礼仪需要。

梳与德行、仪礼的关系,正如唐卢仝《栉铭》所言,“人之有发兮,旦旦思想,有心焉有身焉,胡不如是”。德行及礼仪的养成,要像对待自己的头发一样,只有每天都得到梳理,才能达到言行规范的提升,实现内心悟得的理性自觉。

男子使用梳篦,多与角色礼仪相关。角色礼仪对使用梳篦的要求,是德行、礼仪的具体化,起到规范自我行为的作用。

如《礼记·内则》: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緃笄总。”

《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言不惰。”

此后“栉緃”泛指侍奉父母起居。在朝礼中,上朝的官员出门时也必须事栉沐礼。

如白居易诗《和栉沐寄道友》:

“栉沐事朝谒,中门初动关。盛服去尚早,假寐须臾间。”

▼ 装饰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唐人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梳篦的装饰作用,在唐时尤为瞩目。

唐代女子喜爱插梳,其造型颇为独特,最典型的就是将梳篦插在头顶发髻正前方和前额发上,这种造型大多使用的是体型较大的梳子。

大致有三种:一是上下对插两把大梳子;二是将两把大梳子同时向上或向下叠插;三是单插一把大梳子。这些大梳子不是完全插入发间,而是系结固定在发髻上,做到压发、固定发髻或单纯的装饰作用。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女性供养人头上便是这样的造型。

除此之外唐人还喜欢在发髻上插饰多把小梳子。

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六十二:

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

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

这样的组合梳,常见的是将前额单梳与两侧左右对插的小梳子组合,多者可至八件以上。这样“一头梳”的头饰,大概也是温庭筠《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所形容的内容。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唐人宫乐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妇女也极爱插梳,却不如唐时繁琐,多以大梳子为主。

▼ 养生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唐 张萱《捣练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梳篦除了作为装饰品和实用工具外,还有养生的价值。

南北朝时陶弘景已经对梳子的养生功能有所论述,他认为“晨夕以梳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隋唐时期孙思邈扩展了梳子养生及药用内涵,据说他以交加木造百齿梳,用这种梳子梳头从此成为养生要法。明代,随着大量的养生类书籍和日用类书的出版,梳头养生似乎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焦竑的《焦氏类林》对梳头养生有这样的记载:

“郭尚贤尝云:服傅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每夜先发后脚方寝,自曰:梳头浴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周天佑尝言: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名神仙洗头法。”

从历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国古人的诗意生活

唐 张萱《捣练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养生类书籍中多见这样一句歌诀,即“发宜多栉、手宜在面、齿宜数叩、津宜常咽”,由此也可看出,用梳篦梳头养生似乎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小梳篦,历史久远,虽随着时代更迭而几经变化,却依然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之物。

作者:木子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