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花小鼠 2019-05-05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梳妆图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中,有一位洛阳少年崔瑜卿,豪掷二十万钱为名妓玉润子打造绿象牙五色梳。象牙梳本就名贵,又经繁复工艺染色雕镂,自然身价不凡但当时的二十万钱已足以买一幢房屋,也不知耗资如此之巨的一套梳子,该是怎样的巧夺天工。无独有偶,美国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丈夫卖掉了祖传金表,倾尽所有,也只为买一套玳瑁镶珠宝的梳子,以搭配妻子的头秀发不料妻子又剪了头发去换一条白金表链,心酸的错过,却自有一番令人动容的甜蜜。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仔细想来,梳篦的温柔,其实全由那一头青丝赋予。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剔去毛发的“髡刑”所致的羞辱,甚至胜于“答刑”带来的皮肉之苦,可见头发的意义实在重大,以至于梳头绾发的仪式,也因之庄严了起来。

《礼记.内则》中云:“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东汉郑玄注日:“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也就是说,古时十五至二十岁的女子,会在许嫁之时盘发插簪,行加笄之礼,与男子成年的冠礼相对。但若是女子到二十岁仍未受聘,亦可行笄礼,并不一定与婚嫁相联系。只不过到了后世,冠笄之礼废弛,原先的笄礼便演化为出阁之前绾髻梳妆的仪式,是为“上头”。在上头仪式中,家人往往会请来“好命婆”,一边为新娘梳理头发,一边吟唱着美好祝愿的歌谣:“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少女待嫁的纷乱心绪,也就被这温柔的旋律渐次抚平。而正式的婚嫁仪式中,也少不了梳篦的参与。《礼记.曲礼》云:“女子许嫁,缨。”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梳妆图

古时女子许配人家之后,会以丝绳束发。到了成婚之日,新郎会亲手解下丝绳,是为脱缨之礼。后来,这种仪式渐渐演变为“合髻”的婚仪,如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婚夫妇对拜后,“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这便是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中,那句写给青梅竹马的少年郎文茂的诗句:“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两人各取一绺乌发,打成丝缕盘绕的同心结,那系于发间的无言承诺,却比所有指天誓日的发愿都要神圣庄矜。

也正因如此,“结发”的仪式唯有原配夫妻方能举行,而亲手为对方梳发,更是夫妻之间极私密的事情。南朝刘庆义所撰志怪小说《幽冥录》中,记录了一个灵异却动人的故事。相传,晋太元初,苻坚派大将杨安攻打襄阳。有位士兵战死军中,同乡人为其扶丧归乡,然而尚未到家,死者就托梦给妻子说:“送回家的不是我的尸体,在仓乐脸朝下的那个才是我,你为我梳的发髻还在。”妻子赶去一看,果然找到了丈夫的尸体,而丈夫头上的发髻,依旧是出征前为他细心梳挽的。

梳篦的梳理之道

其实人类最早、最简便的梳子就是双手。陆游在《行东山下至南岩》诗中说:“正如头垢得爬梳”,所谓“爬梳,显然是用手梳理头发的动作。但古人没有理发的习惯,时间长了难免蓬头垢面,就算以手梳通发结,想来也很是费劲。于是,梳子就应运而生。江苏邳县刘林、甘肃永昌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皆曾出土有五齿骨梳,说明早期的梳子很有可能是以五指为原型制作的。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梳妆用具

此外,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象牙梳、玉梳、石梳及木梳。其中,分布于长江下游,距今4000至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雕饰花纹的玉梳背,而距今

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亦发现了精美的回旋透雕象牙梳,说明当时梳子在实用功能之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梳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器具。《礼记·内则》云,儿子侍奉父母,媳妇侍奉舅姑,要在鸡鸣时分起身, '咸盥漱,栉、縱、笄、总。”也就是每日早晨皆须梳理头发。而不同的梳发需求也对应着不同材质的梳子。《礼记.玉藻》曰:“沐稷而靧粱,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要求用淘稷的水洗发,而用淘高粱的水洗面。“栉”为梳篦的总名,洗后的湿发要用椫木梳子梳理,而晾干的头发容易滞涩打结,则要改用质地细腻的象牙梳。西汉马王堆墓葬中就曾出土数对木质梳篦和角质梳篦,梳背部分从新石器时代的长形演变为半圆形,更适合以手把持,还配有马蹄形的精致小漆盒。此外,新疆尼雅遗址也出土了汉晋时期的兽纹锦栉袋,内有木质梳篦一对。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梳妆图

那么,篦箕与梳子究竟有何区别?根据《说文解字注》,“梳'字古作“疏',言其齿疏,而“篦”古作“比”, 取密集排比之意,其齿比梳子更加细密均匀。若只是梳理发型,用梳子就已足够,而篦的用途则更侧重于清洁。古代的卫生条件大概不是太好,魏晋名士谈天说地时,随手就能从衣服上捉出一只虱子,反被视为率真自然之举,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王猛扩扪虱而谈的典故。但身上的虱子容易清理,蓄得又密又长的头发,若是藏了小虫子就比较恼人。为了去除发间的灰垢和虮虱,人们制出了梳齿细密的篦子,压着头皮梳到底,恰能解痒去垢。因此,篦子最初也称“篦虮',后人嫌“虮字不雅,方才改为“篦箕”。古人不仅不理发,因崇尚须髯飘飘的风度,还经常不剃胡子,故而也有专用来梳理胡须的小梳篦。清人褚人获《坚瓠集》中称,北宋宰相王安石上朝时,有只虱子爬上胡须,宋神宗见了也禁不住笑,但王安石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勤用胡梳实在很有必要。无锡硕放明代将军墓中就曾出土胡梳,而清代尤其流行银制胡梳,做得精巧别致,坠以翡翠玛瑙,再配上刺绣花套,就是男性常备的随身饰物。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梳妆图

有趣的是,古人用梳篦清理头发,而又另造了梳刷来清理梳篦。汉代墓葬中常有出:土铜柄刷具,许多人认为那就是清扫梳篦的刷具。明代王坊所著的(三才图会器用梳帚》中,亦有“帚则去梳垢”的记载。徐州后楼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梳刷,手柄末段还制成精巧的挖耳勺形状,一物两用,颇有心思。

而梳篦本身,其实也是可以一物多用的。古人对梳篦的养生功效颇为推崇,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有言:“头当数栉,血流不滞,发根常竖。明代谢肇制《五杂俎》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其实梳发不见得有多神奇的养生功效,但能刺激头部血液循环,对头发健康的确有一定好处。此外,唐人王焘《外台秘要》中载有用“金篦”治疗白内障的方法,说是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日“。这种金篦其实是金属制的针状手术器械,其形态类似篦箕的尖齿,但与梳头用的篦箕并非一物。

插梳为饰的审美风潮

在实际用途之外,梳子也承担了重要的精神含义。良渚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大量玉梳,几乎全都被放置在人的头部附近,且梳背较高,雕饰精美,纹样复杂。其中常见的一种神人纹样,头上带有倒梯形冠状饰物,其形制与当时的梳子颇为相似。我们可以据此推测,这种纹样很可能是当时冠饰习俗的反映,贵族首领们会将这些玉梳插于发髻之上,以表明自己的崇高地位。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相关画面

贵族以梳为冠饰,其身份含义远大于装饰意义。其后的秦汉时期,妇女虽用梳篦,但似乎没有插梳之习。真正以插梳为装饰的风俗,一般认为起源于魏晋。陕西咸阳平陵十六国墓曾出土一批女乐俑和女侍俑,其脑后发髻自下而上地插着小梳。到了唐代,插梳之风盛极一时。常见的是横插法,即在发髻前方横插一把梳篦。此外亦有斜插法,如花蕊夫人《宫词》所言“斜插银篦慢裹头'。随着梳篦做得愈发小而精致,插多把小梳的风气也流行开来。唐代张萱《捣练图》中所描绘的妇女,头上就错落地插着数把小梳。唐人王建《宫词》中云:“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头梳。”也描摹出金玉小梳在云鬓间闪烁的迷人光景。

中唐以后,还出现了一种夸张的插梳法,即在发髻前方插两把上下相对的大梳。唐人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就有一位妇女采用了这种发饰。不过,作为装饰的梳篦,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沉重。由于插梳之风盛行,有些梳篦渐渐丢弃了梳发的实际用途,只以轻薄的金、银、铜片雕镂花纹,剪出梳齿,专用来系结在头发上作为装饰也起到压发、固定发的作用,但并不能用来梳头。因奢靡之风横行,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还对公主下了道命令: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过,插梳的奢华风尚是有增无减。建于晚唐的敦煌莫高窟196窟内的供养人壁画上,就有发上对插金色发梳的妇女,满头珠翠,更显雍容华贵,气势非凡。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相关画面

在人们的印象中,宋代的服饰风格往往较唐代内敛,但发饰似乎是个例外。宋代不再流行满头小梳的戴法,平日里插戴的梳子花样也少了些,但盛装出行时所戴的梳子却越来越大,

造型也越来越张扬。其中,最惹眼的莫过于“冠梳”。自北宋中期至南宋,妇女尤其偏爱高冠、大髻、大梳。发髻梳得越高越好,有时还要加装假髻。冠饰往往以金银珠玉制作,大型的花冠高至三尺,宽与肩等,两侧下垂及肩,再插上一尺长的宽齿大梳,又以罗帛仿造年四季之花, 尽数嵌于冠上,名之为“一年景”。但如此妆饰的妇女,想必得有过人的毅力和平衡感,方能维持发髻不坠。据说这种花冠尺寸过大,以至于妇女上轿、进门之时,都得小心翼翼,侧首而入。

关于梳头,你不得不知的历史,从梳子到梳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

都城妇女沉迷华贵冠梳至此,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皇祐元年十月(1049年),宋仁宗为此特意下诏:“妇人所服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梳长无得逾四寸,仍无得以角为之。”不仅限制了冠饰、梳子的大小,还禁止以昂贵的白角制梳。不过,社会风俗并非一纸禁令所能轻易扭转。仁宗去世后,人们更以象牙、玳瑁制梳,侈靡之风盛行不堕。到了南宋时期,夸张的高冠长梳已经较为少见,但妇女头饰依然崇尚富丽,梳头成了唐宋以来一度最为重要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