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抱怨以德”被误解千年,不知怨从何来?德为何物?

 如心悟道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都想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和轻松。

老子的“报怨以德”,是留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最有效的良方之一。然而千百年来,却被大多数解老们误解了,以至于“报怨以德”的良方无效。

“报怨以德”出自《道德经》第63章。

一.德的概念不清,混淆乱用

历来,绝大多数人在解读《道德经》时,都把“抱怨以德”简单解释为:面对别人的怨恨,不要计较,要报以恩德。这样解释是大错特错。

这样,就这个“德”字解释为品德、恩德、美德等伦理道德的“德”了。这跟《道德经》所讲的“德”相差甚远,是概念混淆。

我们现在所讲的伦理道德,品德,恩德、美德的这个“德”,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是属于道德仁义礼,义的范畴。

《素书》: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义:是人们根据伦理道德的观念,对他人的言行的回应,而采取的行动。

所以面对别人的怨恨,报以恩德,最多只能算义行,跟老子所讲的“德”,有本质的区别,且有很大一段距离。

《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德”就是“德”,跟伦理道德没有一点相干。在《道德经》中,也就谈不上什么恩德了。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和领会《道德经》的“德”的真实含义。“德”概念混淆了,乱用瞎用,所以怎样解读是大错特错。

二、我们先从《道德经》第63章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来分析,看问题所在。

《道德经》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本章也就十几句话。

我们先把“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两句暂且不看。

其他所有的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讲教人如何做事,都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为无为:是用无为的态度,做有为之事情,这是对事。

事无事:做事而不执着于事情的得失,做完事就能够放得下,这是对事。

味无味:味,是指古人吃东西的感觉,感受。

用在此处,就是做事情不要有感觉和感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不能用感情用事,有情绪化。同样是对事。

后面的难事易事,大事细事,就不用说了,都是对事。

剩下:“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大小多少,不会是大人,小人、人多人少吧。 也应该是说大事小事、事多事少。大小多少就算是指怨恨,同样也是对事。只能是怨多怨少,大怨小怨。不可能是大人之怨,小人之怨;人多之怨,人少之怨。还是怨恨之事。

现在好了,整篇文章都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而唯独把“抱怨以德”解释为:面对别人的怨恨,报以恩德。这明显是在对人,而不是在对事。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解老的出发点已经错了。

《道德经》不只是本章对事,甚至可以说整部《道德经》就是讲对事。

《道德经》第一个字是“道”,最后一句“人之道,为而不争。中间洋洋洒洒五千多字,最后都要落到“为而不争”上。为而不争就是做是做事不争。做事不争,就是人道,就是老子所要讲是“道”。

《道德经》是对事不对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对人出发来解老,出发点错误,在逻辑上肯定就说不通了。

这也是,许多解老的大家在解读本章时,错误地理解了“报怨以德”,也就觉得“报怨以德”跟上下文不通,没有直接的关系。想当然认为这一句是错简,不应该放在本章里,而 应放在 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之后的原因。

说白了不是位置错放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悟透《道德经》的“德”的正确含义问题,也没明白:“怨”在何处?“怨”从何来?

三、现实生活中,“怨”在何处?

就拿我本人来说吧。

每天吃过饭后,老婆一叫我洗碗,马上就来气。天天要洗碗,烦死着。

在单位里,领导只要让我加班或者多做一点小事,心里就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憋屈难受。

在路上开车遇到红灯,就骂前面的车子开得太慢。不是技术差就是素质问题。

在地摊上买菜,三块钱一斤的小菜,我2块5还不下来,,我肯定就不高兴,会骂骂咧咧地离开,心里还要骂人家等等。

报怨以德。请问我们自己的这个“怨”:何人又能报我以“德”,何德又能解我之“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的问题,不是别人如何抱怨我们,而是我们每天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知道从哪来的没完没了的抱怨。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什么事都干不好,干什么事都很难,都很累。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就是连洗碗、加班、开车、买个菜这些小事,我们总是做不好。

就因这个“怨”,我们生活才苦,工作才累。

“怨”在何处?“怨”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四、怨从何来?

《道德经》在本章开头三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已经把怨从何来,说得很清楚了。

我们用有目的功利心,做有为的之事,必然执着于所做之事的得失,肯定会感情用事,情绪化做事。这就必然生怨,这是无法阻挡。也就是上面所讲的“为、事、味”。

“怨”就是从“为、事、味”中而来 。

《道德经》64章,紧接就说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在此,我再妄加一句:“味者毁之”。败之、失之、毁之都是来自我们的“怨”。

不但我们现代人做事生“怨”,古人也是一样,甚至连老子所说的圣人也不例外。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只要是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要用趋利避害来分别、衡量、判断事情的利益得失,有得失就会必然生怨。

“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因我们心胸狭窄没能力化解、消除而来。

能够及时的觉知,并能习惯性的用自己的“德能”来化解、消除这个“怨”,就是圣人。

五、“德” 为何物?

“德”就是上面:“无为、无事、无味”。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事,无味故无毁。

“无为、无事、无味”,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要讲的“德”。

再具体地讲这个“德”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厚德载物”的这个“德”。这个“德”就是是能量,是我们每个人自身都具有的为人处世根本能量。只是我们每个人能量的大小,也就是“德”的多少。

古人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之。怎样得之,还是靠能力,能量得之,就是能量。

这个能量的“德”怎样获取呢?

这个能量,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是通过,致虚极,守静笃,不争等修身来获得的。

做到致虚极,守静笃,不争。就能无为,就能无执,就能无味。就是有德。

从本章的内容来讲:“报怨以德”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对: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得进一步总结强调。

再具体的来讲,“报怨以德”,就是我们不论做大事小事,都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做到不争,调整好自己心态,这样才能把每件事做好。

这才是《道德经》中,“报怨以德”的真实含义。

“报怨以德”是63章的核心,只有做到“报怨以德”才能:终能成其大,终无难矣。

错解移除更是大错特错。

六、“报怨以德”为什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良方?

我们先来看,面对别人的怨恨,报以恩德的可能的结果。

假如,遇到我这个素质低的对你有怨恨,你报以恩德。我会跟你没完没了,还会变本加厉,你怎么办?我身边比我素质更低的,跟着后面学,你又怎么办?会把你逼疯,这根本不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良方。

你一厢情愿想简单处理不可能的,只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处理起来越来越难。老子所讲的: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就是这个道理。

不但,老子不提倡,面对别人的怨恨,报以恩德呢。儒家孔子也不提倡。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怨恨,该怎样就怎样,以直报怨,德只能报德。以直报怨也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从对人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就永远存在你我二元对立,矛盾问题就出在二元对立之中。二元对立不消除,矛盾和问题也永远得不到解决和消除。

对事不对人,面对别人的怨恨,根本不用接受,也就无所谓别人的怨恨。

这并不是说老子叫我们,面对别人的怨恨,不管不问。是要求我们面对别人的怨恨这件事,在这件事中,用冷静、不争、无为的态度,从我们自身出发,找我们自身的问题,并用我们自身的德能,解决这件事当中的我们自身的问题。也就无所谓用伦理道德的恩德来绑架我们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老子道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也就是人与人,人与事永远不能对立,要融为一体

不是被动的在生活和工作去做每件事,而是积极主动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事之中,与生活和工作的每件事融为一体。

生活就是锅碗瓢盆,吃饭洗碗天经地义,只有融入锅碗瓢盆,才能享受生活,生活才不累。

工作就离不开加班,处理不完的小事琐事;开车就是红灯停,绿灯行;买菜永远要讨价还价,只有积极主动的融入进去,这些事情才能轻松,顺利,更不会生怨。

对事不对人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是因事而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怨恨也是因事而起。人与人没有无事的交往,更没有无事之恨。

事是人际关系的因,人际关系是事的果。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事的因,才能会有人际关系好的果。

老子的报怨以德是做事的积极条件、前提和基础。

以报怨以德的积极态度对事,是事前的主动;以报怨以德的伦理道德对人,是事后被动应付。对事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对人是解决人际关系的表。

所以正确理解、运用和老子的“报怨以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良方。

七、对“报怨以德”的认识

“报怨以德”是《道德经》第63章的核心,“报怨以德”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总称。甚至可以讲是整个《道德经》的核心。

许多朋友经常问《道德经》讲什么?说简单点,就是教导我们做到“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是“人之道,为而不争”的不争前提和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70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讲的道理好懂,但我们就是做不到。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搞懂“报怨以德”正确的含义,不能做到事事“报怨以德”。

比如28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谁人不想荣耀?但前提是要守其辱,守其辱是能够承受得住这个辱。辱是什么?辱就是怨。你要用你的德能消除、化解这个“辱”,这个“怨”。

守其辱并不是说,甘心情愿永远抓着这个辱不放。怎么“守”?就是承受得住、化解得掉、放得下。靠什么?靠“德”。靠“报怨以德”。能做到了守其辱,心胸就是天下谷。

同样道理,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做到也就不难了。

还有15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的关键就是,厌浊怕动而生怨,也是要用德来解决问题。“报怨以德”同样这两句话的前提。

《道德经》中所有的道理都离不开“报怨以德”这个前提。

也可以说懂得“报怨以德”,也就基本懂得《道德经》。

八、在生活和工作中怎样做呢?

在正确理解“报怨以德”的正确含义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每件事之前,都用“报怨以德”提醒自己,让自己积极主动融入到每件事当中去。做完之后,再看看是不是做到了“报怨以德”。只要这样坚持3个月到半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首先是周边的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

习惯了,怨就会越来越少。只要你不抱怨,这个世界都不会抱怨你的;如果你还在抱怨事,就会抱怨人,这个世界必然会抱怨你。这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道理。

不仅是报怨以德,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做到报以德。进而你的心态必然就能得到宁静安稳。心稳手就稳,手稳做任何事情都会更加轻松自如。这也是,老子所讲的“其安易持“”的道理。

正确理解并做到报怨以德,是学习《道德经》的核心。做到了报怨以德,也就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最高境界,离老子所讲的圣人也就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