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界的盛宴,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每一件都是精品,值得细品!

 爱阅读的老年人 2023-09-06 发布于天津
图片

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是南京浦口人,他一生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积学深厚,涵养丰润,是书坛的一座丰碑。

林散之(1898--1989),江浦县乌江镇人,自幼酷爱书画诗文,自号'三痴',一生创作古诗词四千余首,尤以书法闻名于世。早年,曾师从书法家范培开、前清进士张栗庵、国画大师黄宾虹,后只身远游,跋涉万里。既师古人,更师造化,打下了扎实有艺术功底。解放后,林散之先后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全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南京书画院院长等职。他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境界。

图片

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并已举办了四届。展览一届胜过一届,此次展览的稿件比往年多20%,对每件来稿进行三查五审,严格把关,公平公正的评选出每件优秀作品。

图片

这些作品风格多样,形式丰富,质量上乘,作者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重庆、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山东、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25个省市自治区,展现当前全国书法的整体水平与最新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图片
林散之书论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芾、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得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定时、定量、定帖。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不宜学欧字,免得流于僵板。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草,唐人楷书亦可。
书法亦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欧阳公大才,诗、文、书、画皆通,后遵友人劝告,专攻诗文,以文为主,后成为八大家之一。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

图片
图片
林散之书论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要用长锋羊毫,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图片
图片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 “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

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蓝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

图片
图片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古无有此法。千万不能单运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图片
图片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不要故意抖。偶尔因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图片
图片
​笔笔要留。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图片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


字硬、直,无味。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古人书法忌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图片
图片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图片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图片
图片
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蹲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

图片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


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特别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