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一位“保送生”写的楷书,笔笔都有晋唐之风,比“印刷体”强数倍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随着历史的更迭变化,晋唐的真迹自宋代之后就非常少见了,尤其是明清时期,能写出“晋唐”风韵的人少之又少,除了董其昌、祝允明等人之外。

清代广东的一位小县官也做到了,他就是徐元礼,生于浙江桐庐,乃嘉庆十八年的拔贡,就是没有经历过科考,直接保送的考生,加上后来官位一直不高。

因此他的书法受到“馆阁体”的影响较小,直接以师法“晋唐”为主,尤其是他的楷书,字体端正稳健,结构上较为疏朗,不刻意追求法度的精细。

用笔灵动沉稳,多以尖峰入纸,展现出点画的流畅气韵,于典雅中见遒劲,于飘逸中见凝练,笔笔都有“晋唐”风度,意境颇为高远。

改变了“馆阁体”板正的束缚,是清代的“楷书之冠”,其书作在日本、朝鲜也风靡一时,成为大家重金争抢的“珍宝”。

徐元礼目前存世最精妙的楷作就是《吴氏重修草堂记》,此作是在好友吴氏重修房屋后,为他写的一篇记文,全文共计330余字,单字大小约为3厘米。

卷中用笔婉约遒劲、严谨稳健,字体明朗宽绰,较为开张,展现出大气风流之姿,似能看见颜真卿、欧阳询的技法。

还融入了魏碑的古雅之气,笔势刚劲有力,于秀润中展现质朴,丰富了书法的艺术风格,并且徐元礼在书写时,没有刻意追求笔画间布局的均等。

而是“因字赋型”,根据字体的结构来决定它的章法布局,气韵上前后呼应有序,颇为畅通舒润,更显全卷的鲜活生动之感。

但是即便是这般高深的古人技法,也会不被人认可,有人认为此作在技法、气韵上,没有当代大师写的“印刷体”好,其实并非如此。

今人写字缺少笔法的丰富变化,追求点画的横平竖直,用笔极为小心谨慎,喜欢把字写的像电脑打印的“印刷体”一样。

这种书体如果只是为了日常使用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来说却万万不可取,因为“印刷体”内在气韵单调。

没有艺术的独特风格跟灵动鲜活的变化,会让学书者走进“圈笼”中,未来难以提升,而且学习书法本身就要“取法乎上”,以古人完善丰富的技法为宗。

就像这篇《吴氏重修草堂记》一样,既有着古人的神采气韵,还容易参透领悟,时常临摹,可以防止用笔变的“模式化”,让自我书写更加自如。

为之后学习唐楷,以及王羲之等人书作打下良好的根基,比“印刷体”强百倍,同时卷中楷字还保留了一些唐楷的法度与规整,实用性较强,用来日常书写也是可以的。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徐元礼的《吴氏重修草堂记》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这种清晰度市面罕见,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