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照例”与“破例”——《不懂就要问》

 吕俐敏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讲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里面有个词语“照例”,非常有趣。


照例,词典的解释是“依照惯例或常情”。

学习词语,不仅仅是要学习词语在词典中的概念意义,而是要学习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具体意义,这样才能切实地掌握词语,并且有可能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课文第一段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这段话应该就是交代了一个“例”,接下来的“照例”就是照着这个模式开展的。所以,后面的段落其实是对第一段的具体化、细致化和情境化。

(照例1)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照例2)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照例完成了上述动作后,孙中山开始“破例”。破例,就是突破常例。

破例,是要付出代价的。他需要壮着胆子(这个,难度本身就很大,设身处地,领导在上面讲话,你站起来说,你这个什么意思,你敢吗?我肯定不敢)——成为班级同学里的异类(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被疑问的权威开始发挥威权(拿着戒尺、厉声问道、考问功课)……

孙中山这次课堂的“破例无疑是成功了——因为他经得起考问,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老师便回答了他的问题。不过,孙中山这种善问,好像并没有得到老师的鼓励。或者,也有可能因为要突出主要人物孙中山的不懂就要问,就没有交代老师鼓励的事情。

这篇课文中,老师照例,每天教学生读书背书,一旦被质疑,便会拿起戒尺,厉声责问;学生照例,每天就是咿咿呀呀地读熟背诵,不求甚解,一旦有同学质疑,他们就会表现得非常不适应,“吓呆了”。只有孙中山破例,冒着承担挨打或者责骂的风险,提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为了追求个“清楚”,一个孩子进行了这样勇敢的表达。

略读课文,可以学的简单一些。提出几个问题:照例,照得是什么例?如何照例的?孙中山的行为,用照例的反义词来概括一下。对于他这种行为,你怎么看的?用课文里的证据来说说你的观点。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皇帝的新装》。那些围观的人里,一定也有很多“照例”的人,他们颂扬、歌唱、赞美,假装没有看到皇帝没穿衣服;也有很多孩子,他们跟着大人一起,大人让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说什么。他们不会“破例”。人群里,只有那个小男孩,“破例”了一会,打破了平静,揭穿了谎言。不知道除了骗子之外,那些大人小孩们会不会骂他太煞风景,害得他们以后连裸着的皇帝都看不到了,破坏了他们的生活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