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跑的中原人 | 围龙屋遗存中的广东梅州访古

 恶猪王520 2023-09-07 发布于新疆

   时常在想,文脉不断,总有有意思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探究追寻,这是身为访古爱好者很大的乐趣,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中华之幸。中华民族有着超越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无论史迹如何沧桑巨变,朝代如何频繁更迭。

   你是否见过一个个围龙屋点缀在田野乡间?似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围龙屋是中原汉晋文化传承的物证,更是客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迁徙过程中,驻足闽西、粤东、赣南金三角地区迁徙时,留下的建筑杰作。客家人的形成,和中华历史上自北向南的大迁徒移民有很紧密的关系。第一次迁移是魏晋时期,五胡乱华;第二次是唐末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把客家移民向南方又推进了一步;第三次就是宋末元初、蒙古人南下,这是梅州客家文化形成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广东梅州,是客家人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

图片

上图:梅州大埔光禄第围龙屋(国八)

   梅州市区并不大,梅县老城的田野乡间,随处可见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围龙屋,梅州下辖的大埔县,更是客家建筑的天堂。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并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之所以围龙屋的造型特殊别致,与历史中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选址在当时偏僻的山区,共同团结起来求生存,不得不聚族而居的选择。其建造功能具有强烈的防御性,这样才能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在汉民族的八大民系中,客家人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他们没有自己的省份,分布范围遍及海内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居住建筑像客家围龙屋那样传承数百甚至上千年,所以影响深远。

   观其地形,梅州地处丘陵地带,给客家人依山建房,聚族而居提供了先决条件。站在高处或航拍你会发现,围龙屋大多呈马蹄形(也有方形),马蹄敞口的一面,常有一个半月形的水塘,整体布局好似一个体育场的形状。且选址也是有讲究的,有些围龙屋建在山坡上,强调背山面水,即使在地理条件不是很理想的地点,也要营造出背山面水的格局。步入其内,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图片

上图:梅州大埔泰安楼(国八)

   梅州拥有若干客家建筑,文保名称多与近代史的大人物有关,但其实几个故居都是围屋建筑,书院也独具特色。大埔是梅州客家建筑的密集地,不大的县域内拥有多座国家级历史文化明镇(名村),内容太多,一次写的话实在信息量太大。如果你作为一个外地人来梅州旅行,飞机场与高铁站都在新城梅江区,从梅江区去蕉岭县和梅县都很方便,所以本文先来记录梅州市下辖的蕉岭县与梅县。

   丘逢甲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这是一组坐西朝东两堂四行的围龙屋,厅堂在中轴线上,两边的横屋对称排列。在整体造型上,这组围龙屋像一个太极图。半圆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是房舍与生活场地,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图片

图片

上二图:丘逢甲故居围龙屋(国六)

   谢晋元故居为土木结构,坐西朝东,这组建筑是谢将军的曾祖父所建,左边是方形结构围龙屋,右边围龙屋面积虽并不大,但堂屋等居住与生活空间俱全,谢将军曾在这里度过了童年。这组建筑跟同在蕉岭镇的铁耕楼有点像,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窗棂精美,四横两层走马楼结构,保存完好,但隐于乡野间,根本不起眼,且门脸平淡无奇,乾坤在里面,若不是专程来访古,真是很难找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三图:谢晋元故居围龙屋(国七)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三图:铁耕楼(省保)

   客家人在南迁后也发扬了中原的崇文重教之风,史载梅州曾有不少书院,但如今遗存下来的并不多。清末民初,梅州客家人向海外迁移,这一时期是客家文化向海外传播很重要的时期。客家人是历史上中国北方的中原汉人与南方的土著,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互相融合形成的一个族群。常年的迁徙促使客家人具有前瞻意识,知道读书的必要性,于是类似于儒家思想“文庙”性质的书院,也曾在梅州遍地开花。中国历史上有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

图片

图片

上二图:蕉岭书院(省保)

   蕉岭中学内桂岭书院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三层宫殿式楼宇,至今仍作为教学楼使用。

   梅州的书院始于宋,兴盛于清,本次梅州访古去了两个书院,另一个是梅州市区的东山书院,梅州历代的名贤,很多都是在书院里培养,通过科举考试一朝成名的。当他们成了才在社会有影响力之后,又回到梅州继续办书院所以梅州历代大量贤达都与书院的教育密切相关。

图片

图片

上二图:东山书院(省保)

   松源河上,砥柱桥略显“S”形,沟通着显朝村与松源老墟之间,古时唯一的要道,此桥建于明代后期,清代有过大修,造型古朴独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五图:位于桃尧镇显朝村的砥柱桥

(未见文保碑,不知道文保级别,但造型奇特少见,非常值得前往)

   从砥柱桥去松口古镇,骑楼街的民国风犹在,大江大河的文化底蕴,在这个古镇环绕深藏。梅江穿镇而过,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韩江,最终流向大海。想必人类的生存与繁荣都离不开河流,但是随着现代铁路、公路的发达,古老的曾经无比繁华的码头,后人很少有人问津。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松口古镇就是当年客家人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的一个重要码头。

图片

上图:松口古镇元魁塔(省保)

图片

上图:松口古镇世德堂围龙屋(省保)

图片

上图:松口古镇图书馆(省保)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三图:松口老街的民国气息与松江大酒店(省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四图:松口古镇骑楼街

   回到梅州市区,市区人境庐和荣禄第,名字来源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这是清末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这栋老宅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整个故居结构精巧,可惜位于机场禁飞区无法航拍看全景,置身其中曲径回栏,景致还是十分幽雅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六图:人静庐与荣禄第(国七)

   梅州把客家的文化精华保存了下来,客家人把客家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全球。梅州客家围龙屋从产生、发展、全盛、创新到衰退,是历史中客家人渡长江、溯赣江、入北江、汀江、梅江,驻足闽粤赣金三角定居和拓展,与当地土著畲、瑶等民族融合而成为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的过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华夏大地上造就着无数的神奇,文脉传承,特色井然,历史文化的渊源,客家围龙屋在岭南以及周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绝笔。

图片

上图:梅州中国客家博物馆

图片

上图:千佛铁塔(省保)

   关于客家围龙屋,还会再写一篇大埔历史名城的访古文章,敬请朋友们期待,感谢大家阅读浏览。

访古利器,斯飞坐标

助你驰骋在中华大地遍访顶级史迹

微信小程序,点进去5058处国保直接导航

图片古建筑好课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