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今析》第三章

 管中和 2023-09-07 发布于上海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贤者为世人标榜之贤,与上章世人皆知之外求美善同义。

民者,精气也。

经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炁犹民也。故知治身者,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炁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炁竭则身死。”

不争者,无欲,守中,惩忿窒欲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恬淡无为,不起心动念,克守其正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恍恍惚惚,行合中庸

虚其心者,虚心要识心,虚其妄心,识得道心才能防危险。此言养神也。

实其腹者,存至诚而累道心。道心者,真阳真金也。虚心实腹两不相离,先虚其心才能实其腹,此言炼气也。

弱其志,弱志要识志,弱其不坚之志,识得不变之志才能保身。

强其骨者,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还精补脑,可长生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者,身心清静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知者,应物,不敢为者,不迷。故为,真常须应物,应物而不迷。知而不守,勿忘勿助,任其自然。

为无为,则无不治者,常寂常动,无为而无所不为

    前章言圣人立世,内丹之基功成而不居,今再行温养治身治国之道,身者,国也,宅也,小虚空天地万物之载体。所以治身即治国,治身治国必先正心君,君正则民安,安民而国富。故温养治身之道即惩忿窒欲,炼气保身,修此身心才可使内丹之基永固。因为此时的内丹只能算是受精卵,还未成熟之内丹种子,故又称丹头。若不经过温养沐浴之法,此丹只能最多保十几年不失。

    温养者,火候之工夫,温即指不冷不热,不寒不燥,中正不偏之义。养者,孕育之义。温养子珠,功在勿忘勿助,绵绵不绝,使水火两平,身心两静,丹法以此谓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温养之功又含大还之用,即行大河车,筑内丹之基的河车谓小河车,此河车虽有河车之象,但算不得真正之河车,因为只是小药在脉胳上运行。而今之工夫大河车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河车,是真正于任督二脉上运行。任督二脉一前一后,在人于胎胞之时,四十九日后,先生督脉,之后生任脉,而后天二脉闭塞不通,必行九还七返(大还)之功以通之。督脉是连接真身的通道,而任脉为连接真心的通道,身心二字由此二脉而来。故曰温养治身之道即惩忿窒欲,炼气保身也。《太清玉诀》曰:“若到河车地,黄金满我家是也。中则富国安民演法。夫演法者,中去邪欲之心,上朝淳坎之水,为之法字。是心为帝王,坦然得一,正其法度,富国安民也”。

   《易》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即此段大还功夫,大九还七返是在小还的基础上,重新安炉立鼎,以纯乾之体再入三昧正定温养此胎仙。于虚静之地,再使下元起火而生真气,以我之乾阳来感彼之先天乾阳,谓重乾之象。到此再运阴符阳火,渐抽渐添,逆运黄河之水而还精补脑,又合和神水下降复还于丹田,炼成坤体,合内外二重天,上下二弦之气,《悟真篇》曰:“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须知最上乘丹法,纯为先天景象,皆以元神为用,故为自然之火候。以后天应此先天,顺此自然,可达先天无息之境。

   不过工夫到此阶段,已能与虚空的频率连接(通过任督二脉),若肉身没有一定的条件基础,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危险性是极大的。原来我们后天任督二脉闭而不通,它们就象两条平行空间,相互纠缠的量子,佛家神话中的彼岸花,道家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相互影响但相互看不见也无法直接交流。如直流电。要让直流电变成交流电,就需要一个逆变器来改变其振动的频率,使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而太极一气是造化的基础,它是最原始的祖气,可以穿越三界之物,相当于这个逆变器。以它为车,承载着炼丹所需要的阴阳药物将阴阳二气交合,这中间还有一个过滤波器将高频波过滤掉,这个就相当于温养沐浴的功夫,需要通过玄关将频率整合。故而此工夫有惩忿窒欲之作用,惟有身心两清净才不会致丹毁也。一旦若起妄念立生魔障,实际上就是因心境变化而连接到与此相应的频率导致的。因为此时虽然识神已泯,但未除根,必须经过温养功夫,以及之后的七日大周天才能尽绝。所以在温养沐浴之际,历劫业根,外界的物欲,时刻都在扰乱我之心神,此时必须端正心神,凝神定志,物我皆忘,慎独致知。经曰:“况此中步步有景,时时有象,必须对景无心,见象忘相,水火始得平均”。因此此章圣人示人须以内求法而虚心无欲,清静无为,端正心神,不偏不倚,和光同尘,坚守中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