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轩辕黄帝是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真正缔造者?文/刘斌夫

 风信旗语 2023-09-07 发布于四川


文/刘斌夫

    如果最早迁徙到成都平原的古蜀人不仅是蚕丛氏族,那会是何方神圣?除蚕丛外,成都平原古蜀人的来源,还有另外一个奇特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版本。

    在巴蜀地区民间传说和地方史志中,描述的三皇五帝后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且模拟远古初三皇(盘古王之后、有巢氏之前的天皇地皇人皇),习惯把后三皇青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与初三皇天皇、地皇和人皇作譬比,依次分别称青帝伏羲氏为后天皇、炎帝神农氏为后地皇、黄帝轩辕氏为后人皇,相当于远古天皇、地皇、人皇在古蜀现实生活中重现。

    所谓黄帝时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末叶,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较早时期,约肇始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司马迁《史记》说:蜀之先王,肇于人皇。司马迁的说法,应专指成都平原上的古蜀王朝,因轩辕黄帝入蜀而从整个华夏大视角正式认定古蜀王国的存在。《华阳国志》和《路史》亦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难道这位人皇是指的轩辕黄帝?公元前2697年~前2597年在位的黄帝轩辕氏率先进驻入主了成都平原并在此立国建都?

    约公元前7724年即位的伏羲,比炎帝要早4700多年。位于古蜀盆地成都平原东北方的大巴山中段嘉陵江中游,有伏羲孕育于阆中而为巴人远祖的传说。巴蜀从来就密不可分。

   炎帝一世神农氏到600的末代炎帝榆罔氏之间,已于黄河中游崛起的后三皇后人皇”——轩辕黄帝,才是成都平原古蜀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文明的真正缔造者?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轩辕之国江山南,此云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

    长江古称大江。上古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江山即指岷山、岷江。此言轩辕之国在长江之上源岷江之南,岷江之发源地岷山之南——即蜀地海水刚退去不久的成都平原。意即:回中原取代炎帝末世而正式即位之前,黄帝最早在蜀地建国。

    又据《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载:玉山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郭璞注:轩辕之丘因黄帝(号轩辕氏)曾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嫘祖故名。《西次三经》又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所居者,昆仑也。玉山在昆仑山系。岷山即在西王母居地玉山之西近五百里。从方位看,轩辕之丘,在古蜀国即今四川盆地西北岷山山地。郭璞解释说:因了黄帝轩辕氏曾经有一段时期住在此地并且迎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元妃(当时不称王后,称元妃即王后),所以西陵氏所居地(岷山某处)得名轩辕之丘

    大约距今5000年前,长江三峡迸开,洪流飞泄,当古蜀盆地内陆海的海水从三峡夔门消退流出,成都平原成为沼泽草地、江河湖泊和千里平畴沃野,当年蚕丛王不可能实现的入主成都平原的梦想将可成为现实。也许正是古蜀盆地内陆海一瞬间成为大平原的沧桑巨变,激发了轩辕氏开拓新大陆的向往。

    我们依然确认这一史实:蜀王率领蜀国万民沿龙门山最高峰的峡谷间开路而行,迁居古蜀盆地平原定居,先后在新津宝墩和三星堆等处建立圣城王都,与北方中原地区殊途同归,开创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此处所言蜀王,不是蚕丛王本人或其嫡系后裔,而是轩辕黄帝及其在古蜀国的继任者。

    黄帝、嫘祖夫妻把两个儿子青阳和昌意降居岷江和青衣江,原来不是远在中原所为,而是本来就在蜀中自家附近。而且,让次子昌意娶回蜀山氏之女。蜀山氏族就世居岷山(蜀山)。黄帝、嫘祖与蜀山氏和亲,实际上使其是在成都平原新建的蜀国,一如既往地承袭岷山古蜀国蚕丛王的文化衣钵。

    如果轩辕氏率领部族进入成都平原,应该是在其继位中原之际。轩辕氏把部落安顿停当,将蚕丛王之后新一轮古蜀国建成后,又回到中原主政全天下。

    可以大胆想象,距今4720多年前,这场恢弘壮观的大迁徙。后人皇(轩辕黄帝)率领北方入蜀族团的军民万众,跋山涉水,越过秦岭-大巴山脉和汉水-嘉陵江流域,与古蜀蚕丛部落男女老少豪壮会师,迁徙到古蜀盆地生存繁衍,浩浩荡荡进入成都平原,并最终改变和重写巴山蜀水的历史。

    三国蜀汉大司农秦宓认为,人皇(轩辕黄帝)是经斜谷南下进入成都平原的。斜谷在哪里?在古蜀山区武功水(今陕西岐山县石头河)河谷,南连褒河河谷。斜谷中这条斜道沟通中原与古蜀盆地的多条山道之一,古称褒斜道。褒斜道是秦岭-巴山间出入蜀门秦关的多条古道之一。褒斜道南下转入阴平道,可直入巴蜀盆地。那么,居于岷山丛林的蚕丛氏族余部,是从龙门山系九顶山麓湔江峡谷,与黄帝轩辕氏部族大军汇合后,进入成都平原。

    1995年,在今成都平原腹地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考古发现了距今4700多年前的宝墩故城,据考证,可能是人皇(黄帝轩辕氏)在公元前2697 年始筑60万平方米的古蜀国第二座都城,宝墩故城在柏鹳后期和鱼凫王前期即公元前2550年扩建为276万平方米,被废弃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 年,宝墩故城存在了四百年。宝墩文化起讫年代碳14数据和《三皇五帝年表》标明的黄帝在位年代基本吻合。

     据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鹳、鱼凫、杜宇、开明(鳖灵)。是时椎髻左衽……从开明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又如东晋常璩编撰的西南地方史书《华阳国志》所言: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鹳;次王曰鱼凫……”

    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的发现与发掘,进一步揭示和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继以岷山石室蚕陵故城古蜀王城为中心的古蜀文化第一阶段距今4800年前蚕丛文化期(对应炎帝文化期)之后,古蜀文化第二阶段整个宝墩(黄帝-柏鹳)文化期(对应黄帝文化期禹夏文化前中期)应为公元前2700~1800年之间。尔后,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三期青铜文化鱼凫文化成熟期(对应夏文化中后期和整个商文化期),约为公元前1800~1200年间;以成都从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期至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群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文化期),约为公元前1200~316年。至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吞并巴蜀,辉煌壮美而神秘独奇的长江上游古蜀文明,最后全然融入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华夏文化圈,浑然一体。

    宝墩故城是川西平原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城,其工程分为二期,其第一期工程面积为60万平方米,后第二期工程扩增为近300万平方米。

    宝墩古城城墙采用堆筑法建成。第一期城墙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60万平方米(1995年探明);第二期城墙也采用堆筑法建成,但比较残缺,只能测量其总长度约为6.2千米(2010年探明)。考古人员使用全占仪对第二期城墙、壕沟的分布范围和走势进行了精准的测量并绘制了城址平面地形图。以第二期城墙外侧的壕沟外侧边为界,面积约276万平方米;以第二期城墙外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68万平方米;以第二期城墙内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53万平方米。这一面积数据在目前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290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大城(280万平方米),而大于湖北石家河古城(120万平方米)。

     宝墩古城两期城墙的关系:从空间角度看,在东北方向上,第二期城墙(即外城墙)与第一期城墙(即内城墙)重合。从时间角度看,两期城墙(即内外城墙)曾同时存在过。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经4个月发掘后确认,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与三星堆王都文化年代相差不远,比金沙文化遗址年代更早,属于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阶段。

    年代早于广汉三星堆圣城的新津宝墩古城遗址,系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古城遗址,对探索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继广汉三星堆器物坑发掘之后,巴蜀地区古蜀文明又一重要发现,在中外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也许,轩辕氏圣驾首度莅临成都平原,建立别都(同时亦是继岷山丛中古蜀国第一座王城之后,在成都平原建立的第二座古蜀王都城),就在此地——宝墩。

    如果黄帝轩辕氏曾入主成都平原,于蚕丛氏在岷山茂县叠溪第一次建立古蜀国被灭亡之后,在成都平原新津宝墩重建古蜀国,继之,黄帝元妃(第一夫人)嫘祖在古蜀国遍植蚕桑、缫丝织锦的史迹就更为真切而无懈可击。

      为什么丝绸之路最先肇始于古蜀国,谜团就此迎刃而解。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大意是:西南方的岷山山地黑水河(岷江支流),(距今4600年前,今成都双流县东南有浅丘陵牧马山一带和今新津宝墩故城,古有古蜀国王城别都)周围有广阔的蜀中平原,帝尧时专门研究种植五谷的著名农技师后稷就葬在这里。王城周边方圆三百里地,确是天地的中心,著名美眉素女(与彭祖晚年一起练成采阴补阳长生之术并合著有《素女经》的采女、素女和玄女三位女友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出生在这里。此地出产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各种豆类、稻谷、高梁、小米,气候温暖,各种作物冬夏天都可以播种,各种禾苗四季都可以生长。雌雄凤凰鸟欢乐地歌唱尽情的舞蹈,树稍上果子金秋已经成熟,草木葳蕤,植被丰茂。各种珍禽异兽群居杂处,其乐融融。这里生长的草,冬天和夏天都不会死,一年四季常绿。

      《水经》和《水经注》只有漾水,而无嘉陵江之名。又有一说,《山海经·海内经》所言西南黑水,是古西夷之水,即嘉陵江上源白龙江的上游。

      《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山海经》中的四海:西海即今青海湖(亿万年前远古青海湖一直连着欧洲地中海,是同一海域),北海即今渤海,东海即今东海、黄海、日本海和太平洋,南海(巴蜀内陆海)即今四川盆地。上古的四海之内,主要在以昆仑山为立足点,有长江黄河流域为主要范围。5000年前,四川盆地是内陆海,之后三峡迸裂,海水流经长江中下游而入东海,原来的内陆海成为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

    南海之外:如果只指一方,就会说东、西、南、北,只说之外就包括四周,南海之外就是四川盆地四周的盆周山地。

    黑水青水之间:黑水指的是岷山山地的黑水河,在岷山山地注入岷江上游;青水为青衣水的简称,发源于岷山以西的邛崃山,东南流在乐山市以西与大渡河汇合,注入岷江,全长近三百公里。

    有木名曰若木:《山海经》云:金乌东出扶桑,日中建木,西归若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又云: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扶桑、建木、若木,都是古代神树。建木,另当别论。若木,应该是扶桑,所谓东极为扶桑,西极为若木,意即在(东海,即今太平洋)最东边(汤谷,即今墨西哥,距今12000年前后,青藏高原华夏部族有一支先民东渡扶桑,即经阿拉斯加冰桥或白令海峡等路径,万里迁徙到中南美洲)称为扶桑,在昆仑西南(在北半球,昆仑看太阳是在西南方落山)称为若木,实际上扶桑与若木也许是同一种树的两种称谓。若木,高大乔木,暗红色树皮,青绿色叶子,大红色花朵。有行家考证,扶桑、若木即为木棉。木棉又名攀枝花,原产于印度,上古沿南方丝绸之路移植于蜀滇山区(四川云南交界处山地,即今西昌-攀枝花地区)和南越地区(南越通南粤而范围更广,即今广东和越南等一大片地区)和在四川盆地南边盆周山区的渡口(今攀枝花市)地区随处可见。

    《尔雅·释天》解氐:天根,氐也。注称:“……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亢,咽喉也。亢下系于氐,咽喉以下直到足跟也。言氐为龙足。若木之有根,此处有两解,一是就像树木有根一样,二解为氐羌之氐,就是若木这种神树的根。

    若水出焉:若水即雅砻江,以及雅砻江注入金沙江直至宜宾的这一段江。

    关乎轩辕黄帝入主成都平原,还有问道峨眉山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可作为旁证。

    在佛教传中国之前,峨眉山是道家文化在西南地区的重要祖源地;直至东汉以道家文化为根基的道教作为宗教而创始,峨眉山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魏晋时期,峨眉山道教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直至佛教全面兴盛的唐代,峨眉山同时成为以普贤道场为核心文化形构的中国四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依然是佛道二元文化并存状态。唐人李白名诗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诗中的仙山仍然是指道文化名山。信奉道家文化的李白与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佛教名僧广浚法师结成好友,写有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名句。多少年之后,佛教文化终于在峨眉仙山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至今,峨眉山左山道仙峰寺背后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悬崖绝壁上神奇魔幻的九老洞,依旧是道家文化、道教文化传承基地。《封神榜》描述的道家文财神赵公明,就成长于九老洞。传说中的仙女白娘子,姓白名淑珍,出生于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青城山,漂飞到浙江绍兴,后来在杭州西湖奇遇许仙结成良缘,却被金山寺和尚法海所镇。白娘子的侍女青儿,就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下黑龙潭修道。

    东晋著名道学家、道教领袖、医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葛洪的名著《抱朴子(第十八卷)》记载:轩辕黄帝上峨眉山向天真黄人请教真一之道。

    南北朝北齐魏收所著史志《魏书》,其中《(志第二十)释老志》专门记述道家、道教与佛教史实,有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

    峨眉派绝学之一的峨眉重要内功心法《五符经》亦云: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

    峨眉山当地民间至今传说着4700多年前轩辕黄帝从北方中原来到成都平原,上峨眉山九老洞拜谒天皇真人求仙问道的故事。

    九老洞因有九仙——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位老者在此修道而得名。传说九老在年轻时,曾为女娲补天捡拾五彩石。

    轩辕黄帝入驻成都平原初上峨眉山,在九老洞仙皇台,求问美髯银须鹤发童颜的天真皇人如何一统天下之道,被婉拒。两年后,轩辕黄帝再拜峨眉山,朝觐天皇真人。天真皇人感其诚意,且见轩辕黄帝襟怀天下而治蜀有方,即在峨眉山报国寺后面的凤凰坪上,传授《灵宝经》和《九仙三一五牙经》等宝典秘法给轩辕黄帝。其中《九阴真经五符经》,以五符为经,上为五星,下为五岳,内为五玉,外为五云,化为五龙。轩辕黄帝从此顿悟自省修身明德齐家治天下之大道,在宝墩古蜀王城工程完竣、移交王权、安定蜀中后,归返北方,涿鹿中原,经炎黄大战和黄蚩大战,定都黄河流域,一统华夏而成就千秋伟业。

    以上所有描述,都在叙说:黄帝轩辕氏在四川盆地内陆海因三峡崩裂而海水退潮前后,曾在岷山山地暂居而迎娶嫘祖为妻册封王后,曾于成都平原为古蜀王国主持筑立新都”(同时亦作为轩辕黄帝在西南地区的“别都”)

    黄帝入驻成都平原在宝墩建立别都后(黄帝在中原即位,首都建在中原),很可能同时在广汉三星堆建有小规模圣城,主要为冬季祭祀北方之用;尔后的蜀王继任者也继续使用三星堆圣城作祭祀,甚至作为王城国都。否则,三星堆发掘的一期文化已距今约有4800年,就无法解释。三星堆因有一个三级土堆方台而得名。祭天、祭祖、祭神,祭台上方高低有别。

    比炎帝一世晚近600年的黄帝一世,在与炎帝部族后裔在中原的部落发生炎黄大战之后,炎、黄文化进一步深度融合。黄帝包容与承袭了炎帝文化,在正式与中原即位之际,率众举兵西南一隅古蜀盆地成都平原,重建并且仍然以炎帝部族后裔之一蚕丛氏原有名号命名的蜀国,完全成为可能。炎黄文化无疑是古蜀文化的嫡亲母体。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血浓于水,骨肉难分。

——摘自刘斌夫新著《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第三章最古老而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长江上游古蜀王国盛况空前 <五王时代:神秘古蜀王国如梦如幻千年传奇>

 

作者简介

刘斌夫,宏观(区域)经济学家,历史文化学者,规划策划专家,中国新丝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撰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新思维大量内参特稿,出版《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策划中国:经济大转型》、《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中国城市走向》、《中国策划批判》等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