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优势” 比 “用户场景” 更重要

 新用户2307qzQG 2023-09-08 发布于上海

新的传播技术催生了很多新消费品牌,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品牌理念。

例如 “养成系品牌” “用户场景” “品效协同” “精准流量”  “爆款打透” 等概念,其中 “用户场景” 是谈论很广的一个。

这篇文章聊一下 “认知优势” 和 “用户场景” 的关系。

我们认为认知优势更重要,因为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占据一个场景,但是每个品牌都可以占据一个优势位置。

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以 “用户场景” 的角度来看,成都地区的顾客最多消费的就是火锅,那就存在这样一个场景:不吃火锅的时候,吃什么?火锅再好吃,吃多了也会腻,顾客自然就会想换个口味。

如果有哪个品牌占据了这个场景,是不是就能创造顾客了?用户场景理论的逻辑大概如此。

但是问题在于,顾客不吃火锅还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要选烤匠?也就是说 “不吃火锅吃什么” 的这个用户场景是不可能被占据的。所以我们看到烤匠也有 “认知优势” 的设计:成都重庆麻辣烤鱼扛把子。

他传达的意思是:不吃火锅,就吃麻辣烤鱼,吃麻辣烤鱼就吃烤匠。因为烤匠是重庆麻辣烤鱼扛把子,所以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但是这里还有两个重大的逻辑断层:不吃火锅,为什么就要吃重庆麻辣烤鱼?烤匠为什么就是重庆麻辣烤鱼扛把子?

你没有给顾客一个不选其他品类,只选重庆麻辣烤鱼的理由。你也没有给顾客一个在麻辣烤鱼中选烤匠的理由。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一个短片,里面都会讲到。这种思维的错误在于,没有想到顾客只给你3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如果你没有在画面一开始第一句话就把答案给出来,顾客是没有耐心听你讲的。

除了这两个逻辑错误,还有一个没有分清主次的错误。

如果烤匠不是重庆麻辣烤鱼第一品牌,那这个广告有一半就是给领导品牌打的。这就是品牌势能的虹吸效应,因为顾客只会选择品类第一品牌。

如果和其正说凉茶很好,能预防上火,顾客就会觉得和其正说得对,然后去买了王老吉。所以和其正要说大瓶更划算。

如果烤匠是第一品牌,那就要把不吃火锅吃麻辣烤鱼的理由,放在最重心位置。比如鱼肉比羊肉、牛肉好,烤鱼更好。然后再说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所以我们假设烤匠是第一品牌,那么首先它要把不吃火锅吃烤鱼的理由放在广告的核心位置,把不吃火锅就吃烤匠的那句话放在次要位置。

脑白金、小罐茶、六个核桃

“用户场景” 理论认为这些品牌都是在送礼场景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场景更重要。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这三个品牌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都是首先在认知中占据了一个优势位置,成为了各自品类的销量第一或开创者,才被顾客当作礼品选择的。

例如脑白金,我们能记住的都只有那一句广告词。但是如果你去查一下他的资料,在订阅号《张知愚》里搜一下“脑白金”,你就知道脑白金是从润肠道助睡眠开始的,为了唤醒顾客的需求焦虑,他还在各大媒体上做了大量软文植入。

脑白金是以润肠道助睡眠的功能性价值开始的,然后才成为礼品。

再看小罐茶,他首先解决了茶叶消费的标准问题。用统一的大师手法、统一的包装形态、统一的价格、统一的一罐一泡来消除顾客的选择困难。之前的买茶方式,根本不是品牌思维,价格靠猜、品质靠猜、产地靠猜。

有人说茶叶怎么没有价格,我们也有标价啊。但是你只是把价格标签放在货架上,明天你换一个价格谁也不知道,你这叫有标价?小罐茶是把价格明确写在包装上。

正是因为小罐茶做了很多标准化的工作,他才在顾客认知中占据了优势位置,他才有被顾客当作礼品的前提。

六个核桃也是如此,他首先发现并占据了核桃补脑的认知。所以首先是占据了一个认知中的位置,然后才可以成为礼品场景中的一个选择。因为礼品场景是任何品牌都占据不了的,在顾客选择礼品的时候,他随时可以选择别的品牌。

但是品牌可以占据一个位置、一个词,让顾客在选择礼品的时候选择你。

江小白和可口可乐

用户场景理论认为,江小白是占据了休闲饮用这个场景,而不是年轻的白酒这个认知位置。

这期间,他们主要打的点是“小聚小饮小时刻小心情”,切入的是三五好友在路边摊的四方小桌上吃烧烤的场景。

至于到底是不是年轻人,已经不重要了。所以大家在说江小白是年轻小酒品类时,其实是不够恰当的。

在这样的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又是什么呢?需要茅台那样的身份象征和陈年佳酿口感吗?显然不是。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个表达情绪的载体,或者是创造话题的切入口。表达瓶上的情怀文案,其实才是江小白抢占这一场景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三五好友在路边摊闲聊,为什么不喝小瓶二锅头、小瓶啤酒和小瓶的其他酒水呢?

还是回到最初那个话题:用户场景是任何品牌都无法占据的,用户场景是一个很好的源点人群或源点渠道,但他不是一个品牌的起点。

江小白的起点是什么?是年轻的白酒。注意不是年轻人的白酒,而是年轻的白酒。陶石泉本人亲自说过,年轻是一种心态,如果你50岁你也可以认为自己是年轻人,你也可以喝江小白。

正是因为年轻的白酒这个认知优势,才给了顾客不选择其他小瓶白酒的理由。相比之下,二锅头太土了,啤酒太没劲儿了,只有江小白是年轻的。

正是基于这个认知优势,江小白才开始了在产品、价格、渠道、推广上的工作。“三五好友路边闲聊” 的场景,是渠道和推广端的配称动作。

至于可口可乐,我们认为更加要关注的,是他成功之前的样子,而不是畅销之后对场景的开创。当然场景开创也很重要,但是首先是品牌要在顾客认知中占据一个位置。

可口可乐诞生的背景,是顾客需要一种可以提神醒脑的饮料。如果你去看他早期的广告,都是在强调这个功能属性。而为可乐注入价值观、新的场景是他畅销之后的事情,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变得畅销,而不是考虑用户场景。

如果你认为,考虑用户场景就可以让品牌畅销,那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哪个品牌能够独占一个用户场景,行业领导者随时可以抄袭你,把你从这个用户场景中驱赶出去。

瑞幸咖啡

用户场景理论认为,瑞幸咖啡是开创了办公室咖啡这个场景。他不同于星巴克咖啡在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间。

聚焦场景,它能够与品类巨头形成错位竞争。喝咖啡的场景,在星巴克的引领下几乎都是第三空间,星巴克早已抢占了第三空间的心智定位。

那其他品牌如何与这样的咖啡巨头形成错位竞争?聚焦其他场景。

比如瑞幸咖啡,作为一个外卖起家的咖啡品牌,它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星巴克那种第三空间,而更多是通勤咖啡。

为了快速抢占这个场景心智下的品牌份额,瑞幸咖啡用5000+店铺抢占写字楼,用规模宣示自己的场景竞争力。

那么问题来了,在通勤咖啡或者办公室咖啡这个场景中,早就存在雀巢咖啡,顾客为什么不选雀巢?

在没有瑞幸之前,顾客也会把星巴克带到办公室。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楼大厅就有星巴克,顾客完全可以带着星巴克到公司。还有很多靠近写字楼的便利店如便利蜂、全家等都有自助咖啡机,顾客为什么不选他们?

仅仅是因为瑞幸可以送到顾客手里吗?如果是因为便捷,那么顾客手冲雀巢咖啡不是更便捷?如果是因为好喝,那么顾客直接从楼下买星巴克不也很好喝?

还是那句话,没有哪个品牌能够占据一个场景,就像没有哪个品牌能够占据一个人群。所以从场景或人群开始思考品牌,一开始就错了。

品牌的起点是顾客认知,因为品牌能够在认知中占据一个位置。比如安全插座、凉茶、可乐、年轻的可乐、天然水、年轻的白酒、安全的汽车、智能的汽车、补脑的饮料、火锅、汉堡、酸菜鱼等等。这些位置分别都有一个品牌去占据。

然后他们才可能进入某个场景。

瑞幸咖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占据了一个“比星巴克便宜,比冲泡咖啡好喝”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定义为:性价比高的外卖咖啡。他没有星巴克好喝,但是他比星巴克便宜,他比冲泡咖啡贵,但是他比冲泡咖啡好喝。

为了不让顾客觉得他不如星巴克,他在认知上关联星巴克,说自己便宜是因为模式创新,星巴克贵是因为房租和智商税,以此解决顾客的心理障碍:别人不会觉得喝瑞幸是没钱。

那些想喝咖啡,又觉得星巴克太贵、手冲咖啡不好喝的顾客,就会选择瑞幸。而通勤场景或办公室场景,是瑞幸能做到这一点之后的选择。

总之,认知优势比顾客场景更重要。是占据了认知优势的品牌进入了某个场景,而不是因为品牌选择了某个场景而成就了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