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迎建:也谈三应诗

 杏坛归客 2023-09-08 发布于山东

也谈三应诗

文/胡迎建

   三应诗,即应制、应景、应酬。古已有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且对诗词的兴盛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弊端也不少。多数难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品。明代公安派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清代袁枚倡性灵说,可以说是起而救其弊。

   三应诗顾名思义,都为应其需求而作,既是需求,也就有相当的压力,有完成的动力。三应诗的作者都有较高的诗词素养,只有腹笥不穷,才能应付得高明。如今把三者置于一起,往往是贬多于褒。其实这三者的优缺点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而言,因其需求不同,三者的价值也就有不同。

   应制诗,应帝王之要求而作,可说是诗经六义之一“颂”的流变,最典型的如明代台阁体,是当时馆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三杨”也都是饱学之士,但他们的诗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迎合皇上,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诗风平正典雅。但不可否认,应制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试想一下,没有帝王对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就没有应制诗。正因帝王的重视,也就能引导臣民的崇文。历史上的曹操、唐玄宗、康熙、乾隆莫不如此。大量的台阁类诗,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不无认识价值,况且其中也确有少量的好作品。

   应景诗,多为应付眼前光景而写。由于事先缺乏深刻的感受,常常为文而造情,故公式化、概念倾向的诗极易产生。如配合各种运动、形势而写的诗作。而今日更多的是布置写纪念重大事件或某重大节日的诗,此类应景诗,政治性较强,却比较空泛,缺少具体的场景、生动的细节,独自的感悟。诗中无我在,则易成为徒具其表的形势诗、表态诗、口号诗,大同小异的图解政治诗。如今为人所诟病的“老干体”,不少作品可归入此类。不过,也并非一无是处,让有的诗词爱好者练练笔,习惯“戴镣铐跳舞”也是有好处的,至少也起到健脑的作用。加以引导,知不足者倘能发奋,或也可能成为诗词高手。

   至于应酬诗如何看,问题就比较复杂。有赠诗也就有酬答诗,也是诗人之间的礼尚往来,更何况诗人们互相唱和与慰藉,为诗词繁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唐宋以来唱和诗大盛,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欧阳修与梅尧臣、苏东坡与黄山谷。他们既是诗友,又是诗敌,暗中较劲。观照同光体重要诗人的交游也如此。陈衍说:“子培工为诗而不常为,尝言吾遇苏堪而诗思自生,为之亦多工。弢庵诗为谢枚如、张幼樵而为者,常工于他作。苏堪工者固多,而为子朋而作者则尤工,且无不工。”说的正是他们相遇而作或为友人而作,诗能作得特别好。

   但是物极必反,譬如陈三立曾在南京与樊增祥、夏午彝斗诗,后来郑孝胥也从沪上来,加入叠韵诗战,“心解瞻园继坛坫,发兴那恤疲荒乘”(《太夷自沪至遂偕至瞻园》)。以致后来陈三立责怪樊山与夏午彝将他拉入斗诗圈子里,沉溺其中,骑虎难下。句如:“苦吟已成骑虎背”;“声满天地起衰惫”;“诱我向壁号寒虫”。他想躲避斗韵免战,但又怕对方追着索诗。后来陈三立回忆说:“坚壁拒责索,惧成一鼓擒”(《舟夜戏简樊山使君》)。正表明他当时的尴尬处境。叠韵之作,是诗技艺的较量斗胜,但过多唱和,勉力而为,竭尽思索,极耗精力。

 还有如今不少诗词学会成立,换届,都要征诗或索诗,被征者或出于为对方鼓劲,或有时确是应酬。我也经常被索求写此类诗,但我还是力求写出点新意来。上海王瑜孙致我函中说:“近年各地诗社纷纷成立,赋诗申贺,亦礼尚往来,但人云亦云,终觉乏味,大集中祝清江、抚州、石城、晚晴诸社之作,往往因景抒感,轻挽入题,颇具睿见。”

   总之,三应诗如何避其弊而革新,确是严峻的课题。我以为,第一,立意更高或构思有不同;其次要避套话、熟语;三是不能勉强自己写,务必有创作的冲动与真实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