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忽悠出来的“忠诚”能牢固吗?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9-08 发布于上海

作者:阮直

在我工作的写字楼下有几家商铺,隔三差五就看见一名领班模样的人统领着一群身着统一工作服的人在那儿大呼小叫,类似发誓表决心,过往行人越是注目,他们越是昂首挺胸,声音洪亮。就是规模小了点儿,要是聚集数百之众,颇有威武之师的架势。

据说,这是从国外的管理学课程上学来的仪式化管理,认为这么做可以振奋员工精神,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集体的忠诚度。

其实,这几家铺面我都熟悉,大多生意冷淡,喊完口号的员工回到自己的岗位,马上就如被扎了一锥子的皮球,那股气就没了。其原因也简单,店铺经营不好,工资太低,员工在这里无非是骑驴找马,没人忠诚于那个老板。你一个月就给人家开个最低工资,还想培养别人“爱的情怀”“忠的精神”,无论仪式搞得多么庄严隆重,有多少人见证,也是老板忽悠员工,员工就是把嗓子喊充血了,也不过是为了忽悠老板。

仪式化这种玩意儿其实并非外国人首创,自从孔子发明了“礼仪”,从宫廷到市井便都开始重视仪式化。就连三个小毛贼在决定偷一家杂货店之前也对天发誓:被抓之后绝不互咬。可一旦事发,没有一个人坚守同盟“打死也不说”的。就连水泊梁山那些最讲义气的铁血好汉,在聚义厅里海誓山盟,打出“替天行道”的杏黄旗,都以为自己能一干到底,可最后“大当家的”自己就带头儿归顺了朝廷。

我总觉得要想让员工焕发工作热情,忠诚于你的事业,前提是这事业一定也是他的事业,他做得越好对他越有益。你把员工聚集在关帝庙前搞个歃血为盟的仪式,都不如给员工一些股份更有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里指出,现代社会中“共同确认”的心理效果是一种有社会危险性的羊群效应,他写道,“关于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人们在观念上的'共同确认非常具有欺骗性,与理性和精神健康都毫不相干”。

就像那些被仪式化洗脑的传销人员,他们好像是在忠诚于“共同确认”的目标,但其实找他们单个一聊你就知道了,原来他们都有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被绑定在“团伙”之中了,谁以为那是“仪式化”的效应,谁就被忽悠了。

仪式不仅可能被剥离掉意义,还可能像婚礼一样,虽然的确有一点儿意义,但实际上起不到维护这种意义的作用。我从不相信仪式化能让人永远效忠,婚礼可以热闹、可以煽情,但婚礼的仪式从来不能保证男女双方对彼此的忠诚,倒是葬礼的仪式即便有点儿浮夸,可那个沉默不语的主角在这个仪式之后就真的没有“二心”与“不忠诚”了。

仪式化也为某些文明禮貌行为的形成做出过贡献,例如,空姐那仪式化微笑是用嘴叼着筷子训练出来的,美丽但没有温度,谁要以为那是她对你情有独钟,那真的只是自作多情。

仪式化的社会行为,诱发出的人类的信心、喜悦、愤怒、憎恨等情感都不会在心中扎根。

【选自新浪博客,本刊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