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河纪》|治河利弊,条序分明

 原典纪书局 2023-09-08 发布于广东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经历了数百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但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明朝时期,水利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店铺)此次推出的四库全书为底本的《北河纪》便是一本河道治理相关的图书,另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万历间42年(1614)序刊本。

北河纪谢肇淛撰。是书乃肇淛为工部郎中视张秋时所作。8卷。书中先列河道诸图其次区分河程、河渠、河工、河防、河臣、河政、河议八记详细记北河发展的原委及历代治河利弊资料丰富条序分明颇为后人撰此类书籍所取法。

  

  

  

 

岁漕东南以给都下,会通河实国家之气脉,而张秋又南北之咽喉”“漕渠绾毂之口,为明清时期四方交通之枢纽,运河漕运之要地。张秋之所以被朝廷所重视,是因为它是京杭大运河和大清河(后来被黄河改道之后所夺,成为今天的黄河下游)交汇之地与重要的商业码头,明朝大学士于慎行在他的《安平镇新城记》记载在这里的货物有齐之鱼盐,鲁之枣栗,吴越之织文纂组,闽广之果布珠琲、奇珍异巧之物,秦之罽毳,晋之皮革,皆荟萃期间, 在清朝康熙时则河上官商船只云集,樯帆如林,市肆楼房栉比,百货云屯。商民往来,肩摩彀击。 当时张秋人口数万,成为西通河南,北接京、津,南去江苏的商业重镇。正是由于张秋的重要地位明朝在河道治理上大费苦心不得不提的是明朝一贯很注重对于水利的兴修

  

  

  

  

明朝时期,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各地水利建设发展不平衡。但整体来看,明朝水利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初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局不稳定,水利建设较为落后。当时的水利工程多为民间自发建设,规模较小。但在政府推动下,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也开始建设,如万里长江第一堰、蓝田大坝等。第二阶段是明中期。这一时期,明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海河、黄河等重要河流上的水利工程相继建成。第三阶段是明朝晚期。这一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如杨公堤、沈万三堤等。

  

  

  

  

  除了注重对于河道的治理,明朝统治者从“以农为本”的国情出发,还制定了与水利资源保护有关的政令、法律。农田供水方面,明代基本袭用元朝的泾渠管理制度。其重要条目有:未经特别批准,不得构筑堰坝拦渠壅水;严禁砍伐灌渠两岸的林木等等。倘若违反,将受到经济处罚,乃至问罪判刑。对于一些重要的河流,朝廷就其管理和维护颁发单行法规条例。如《漕河禁例》,就是一部最早的管理运河的法规。它颁布于明代前期,所禁约事项均刻成碑文立于河畔,使人人知禁;而有些内容还附录于明朝法律中,可见其重要地位。明代有关水利资源的政令法律,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障社会生产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是延缓了生态状况恶化的进程,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仿真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关注:原典纪古籍善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