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断收到一些香菇界网友提出的问题,就是有些设备(主要是接种机厂家)厂商要求用户使用所谓的“大厂菌种”,这其实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过是一种商业上的绑架行为,和用算命电脑看相差不多属于同一类的智商税。 如果让我选择,大厂在我附近我可以优先考虑,考虑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供应保障(随时有),其他方面我根本不会考虑。 当然这里说的大厂,就是一个字,大,规模大,与菌种品质和品性没有关系。因为如果是说品质,现在福建浙江许多小厂(其实也不是很小)默默无闻的做菌种,他们的老板可是活的都很滋润,也没见被人拉横幅索赔,更不说一堆推销员去各地拉业务。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不就是个质量好嘛。而品性更不要说,菌株编号排号快两位数的山东某大厂,何曾有过自己的东西?就是拿国内的某些东西充脸,也都不会大批量应用,骨子里中国香菇商用菌株基本上就没有纯种的中华字号。所以品性这事儿,与大厂也没有逻辑联系,更谈不上事实依据。 大厂唯一的优势,是条件设施,这只关乎均匀度(还要是及时使用前提下)和制作纯度。均匀度是个好东西,但只要生产者愿意淘汰一些没坏但生长有异常的菌种,那也能够在最终出售的菌种上有很好的均匀度。另一个优势制作纯度,说穿了,也就是个成本问题,不纯洁的淘汰掉,检查严格些,小厂售出的菌种也可以确保很高的纯度。 大厂更大概率没有技术优势,因为大厂更着重设备设施投入,以为用这些可以取代人的作用,就像出了ChatGPT后,有人想娶机器老婆了一样。一个会娶机器人做老婆的男人,他还是个男人吗?而小菌种厂老板则不一样,自己就必须是一个不错的技术人才,否则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比如今年河南汝阳某老板就很难受。好的菌种小厂老板,事事时时都要亲力亲为,他们的菌种就是老板的亲生孩子,都是可以直接负责的,技术上大多数都是家学渊源,比如以前我介绍过的浙江的吴通飞。其实对于真正的香菇菌种生产应用来说,在质量保障性没有过多优势(有劣势劣迹的直接免)可谈的时候,最靠谱的菌种质量判断依据是出产(正常长满)日期,使用菌种的日期距离出产日期越近越可靠。但就日期方面讲,菌种生产厂越大越恐怖。因为大厂很难接受订单生产,都是赶产季旺需求提前做好冷藏准备随时销售,冷藏这个环节,对于香菇菌种品质来说,必须打负分。同时大厂的业务覆盖范围大,运输距离长,不论制作品质如何,香菇菌种的在途问题也是必须打负分的。没有菌种厂家的专用菌种运输车辆,运输风险更大,物流托运就是很可怕的问题,而快递成本一般人受不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索赔,绝对不出问题的菌种厂可能不存在,但近距离的索赔成本低,同时索赔难度小。而远距离供应的菌种厂,你去索赔,很可能花销大于原来的损失。所以远距离的大厂供应,就不要想什么索赔了,没有什么救济手段,甚至还有地方保护等扯淡事儿。 我听过的故事就有某山东大厂菌种业务员在辽宁上演脱逃大戏,堪比美国大片。 菌种品质判断的另一个因素是历史以及口碑,这两个东西对菌种业来说可不简单。最直接的例子是三明,三真公司虽然比黄年来时代差了不少,但仍然还是业界声誉较好的公司。而能够长期活下去经营这个项目,没有品质保障是不能想象的,历史是一定离不开存在价值支撑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因素来考虑菌种选择,谈优势谈可靠,是不能没有符合逻辑和事实的理由的。如果要说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信,但大厂这个理由,和可靠是挂不上关系的。西南贵州的安龙曾经出现过一个大厂,选择据说已经奄奄一息了这还是有地方行政资源支持的。而在贵州攻城略地的还有山东和河北两家大厂,可惜也是同样声名狼藉的。 至少在名誉方面,小菌种厂确确实实有些名誉好的,但大厂,无一不是是非多多,能够做到毁誉参半都算好的了。所以,相信大厂菌种更可靠的,一定都是不懂食用菌菌尤其是不懂香菇的。大厂做事不光是需要技术,还需要管理水平,要不然,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为什么不办菌种大厂?因为他们虽然有技术,但管理却因为体制局限更加难搞,所以干脆都不做这个想法了。 选择菌种最怕的是不了解菌种行业,这个神仙都帮不上忙。而反驳设备搭卖性推荐的理由也很简单:你这个设备加上你推荐的菌种,出问题的时候你负责赔偿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