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黄珊珊∣怎样才算是“好好写”的文章?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9-08 发布于广东

怎样才算是“好好写”的文章?

中山市第一中学∣黄珊珊

刘祥老师提到一种现象,学生平时写随笔写得很好,结果一到写作文,明明是好好写的,却总是不行。在老师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平时写东西既速度快又真情实感,一到好好写篇论文,明明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写不好。“为什么好好写的东西却不行呢?”刘祥老师说“因为好好写的东西,没写'人话’”。刘老师还说,评价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一个方法是“把它看成是别人的文章,别人拿这篇文章给你看,你是否想看,你觉得能否发表?”

我一直以来也有这样的感受,当被前辈这么说出来之后,反而瞬间觉得自己的困惑得到了解答。我曾不止一次感叹过我这么用心写的文章、写得这么好的文章,怎么会发表不了呢,也会给自己找台阶下,比如“不合适这个期刊”“不合编辑的口味”等,如果用刘祥老师的逻辑问自己“我说'人话’了吗?”“我真的觉得这篇文章这么好吗?”我们真正意难平的无非就是“好好写”与“没结果”之间的落差。可是,“好好写”并不等于“写得好”,“未发表”也不代表“没结果”。

“好好写”要写“人话”。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于论文写作有一个误区,可能会觉得写论文是高校专家教授的事,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写出那种很高大上的文章;而一线教师擅长实践,写的都是大白话。但认真阅读了很多大咖的论文,包括读研时看的《自然》《科学》等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我发现越是好的论文越是通俗易懂,它们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能够把高深的理论讲成“大白话”。反观我们在论文中的那些“非人话”,我想是因为作者自己都没有吃透所引用的理论,只能囫囵吞枣式的照搬,然后套在论文中,期待哪个编辑不要深究。别人的话说得再好终究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好好写”的第一步应该是“好好学”,在学习中领悟、运用,让“别人的话”变成“人自己的话”,那才是“人话”。

“好好写”要写“想写的话”。写论文要有逻辑性,论文标题很重要,论文要有学理性,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这么多的要求下,原本想写的东西被肢解,变了“味儿”。就像我之前想写校园心理危机的家长应对的文章,头脑中已经有了很多想法,因为在工作中接触了太多家长不能有效应对的例子。但当我真正要动笔写作时,我犯难了,我要先构建写作的框架,毕竟论文不能仅仅是工作中的案例的呈现。论文的框架是直接分标题阐述“如何有效应对”还是一步步论述“现状——原因分析——应对策略”呢;我怎样写才能把“现状和原因”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新意呢。我把自己陷入了命名小标题的困境中,既想要求新,又想要求实,当然还想要发表。初步确定了框架后,开始写作,结果写了一段就已经痛苦万分,觉得写得词不达意,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天。我明明是想要好好写一篇自己一直想写的文章,文献也看了不少,框架也是用心搭建的,可怎么就这么难写出自己想法呢。痛苦之下,我反思是论文的很多标准限制了我,于是只能用我的“土方法”先来调整我的情绪:打算写篇随笔吐槽下现状,结果写着写着,我改变了思路,“我何不把自己想写的文章内容先不管是不是论文,先按随笔写出来呢”。就这样,我写了将近5000字的随笔,几乎一气呵成,相当于有了论文的“底稿”,所有的字都是自己心中所想。然后,再在随笔的基础上,用论文的逻辑进行修改完善,很快一篇论文就出来了,也得到了发表。“好好写”不是为了写好论文,是为了写好内心所思所想。

“好好写”要摒弃功利心。论文如果能发表,固然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如果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发表的话,不管是否真的成功,都是一件有负担的事情。我自己的写作经历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我所发表的随笔几乎全部都是“意料之外的发表”。写的时候就只是记录工作感悟,写完之后隔段时间就投稿看看,投了之后就继续写其他的,没有特别纠结前面的随笔是否发表了,但是发表的消息却隔三差五地传来。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我有了自信,开始用心地写随笔、论文,我觉得“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有心栽花也一定会开得更好”。于是,写出一篇,我就投稿,然后隔三差五地登录网站看审稿进度,发现被退稿后,心情不快,但却不是反思,而是更加“用功”地写下一篇,然后进入了相似的循环。这时的“好好写”感觉就是在为编辑而写,为发表而写。其中也有能发表的,但心情却是没那么明朗的,“写作”变得不再随心、自在。每一次的“好好写”成了能不能发表的紧箍咒,让人着实难受。每每这个时候,我会回头看看像郭老师、姗姐这些一年写150篇随笔的大佬们,想想郭老师说的“多写才是王道”,有意让自己平复下来。焦躁的心情得以平复后,自然就又能说“人话”了。

继续“好好写”吧,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自己的所感所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