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多少重境界

 古磨盘州人 2023-09-08 发布于北京
人生有多少重境界?
这个没有标准的答案,你愿意说成三层就是三层,你愿意说成四层就是四层,当然,你可以说成无穷多层。
大家非常熟悉的有禅宗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王国维大师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外,估计还有很多种境界的划分。禅宗的三重境界说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冯友兰的四重境界主要是指精神追求,王国维大师的三重境界是认识论的。关于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在此就不继续展开讨论了。
先前给单位内的一个先进人物写材料,我用了冯友兰先生的四重境界,那篇文字应用的比较贴切和到位,我感觉比较满意。王国维先生的认知论,我目前还没有实用。
最近,我感受比较多的是禅宗的三重境界。禅宗说的境界当然是指个人的认知,其实,对于社会整体,这样的认知模式也是成立的。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这是我最近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得出的。
以前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古代绘画,差不多都是明清的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偶尔地也能见到工笔画,在我的概念里,中国古代的绘画就是这样的,以写意为主,让文人的气息借助墨韵洇到宣纸里。最近翻看清廷宫藏的绘画杰作之后,我知道自己认知狭隘了。
元以前,或者精确地说,宋及以前,都是崇尚写实画,即画什么要像什么,比如徽宗的工笔花鸟,还有唐宋时期的佛像,以及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名画,这些都是写实的,比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现代很多历史和考古工作者会根据这幅画的内容进行当时的生活推理。
那是绘画史上看山是山的阶段吧。人物差不多都是平面的,画面上需要靠人物的大小来判断身份的主次,没有远近、没有光影,甚至画面都是平的。所见即所得,看到了,美就入眼入心,绘画技巧是越想越好。此外,几乎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到了写意阶段,那也就是元明清阶段了,这时候,主流画家认识到了“看山不是山”的时候,画家要体现的不是画的像,而要给人以视觉冲击,或者想象的空间,远山近水,两山夹一水,有了高低远近,有了高低明暗。画得像了,反而显得单调和呆板,显得笨拙和死气。
到了清末和近现代,看山还是山,艺术家还原了绘画的本来面目,画家就是要通过绘画的技法让人感受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绘画不是摄影,画家应用墨分五色的技术,精通浓淡干焦枯的变化,以展现绘画的独特的美,简而言之,让绘画归结到绘画技术上来。
这是我通过绘画对禅宗三重境界的理解。
人生之初,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当我们看到的事物还无法跟外界产生联想的时候,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概念的植入,这是本初的现象。
随着我们对社会了解的加深,会透过现象去观察事物的本质,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看到的跟实际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甚至会怀疑观察世界的能力。假如再看到些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象,我们就会心生不平,感觉世界失去了本来面目。
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加,我们学会了普遍联系,习惯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时候,我们慢慢地发现现象与本质各具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内心实现了统一,这就是回归自然了。
西方人说这三重境界非常复杂,第一重境界是我在看世界,主体是我;第二重境界是对自我把握的加深,把我和客体世界二分了,只有“我”才是绝对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存在;到第三重境界通过超越自我,还世界以本来面目。说法不同,意识应该是差不多的。
有聪明人用《心经》解释这三重境界,看山是山,山为色;看山不是山,色既是空;看山还是山,空即是色。理解起来有点烧脑。
还有人将三重境界解释为三段:盲从阶段、愤世嫉俗的怀疑阶段、释然于胸的达观阶段。也可以理解为相识、思考、开悟三个阶段,其实,不管如何解释,答案几乎接近相同。
人生的三重境界,就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以前学哲学的时候,总是混淆于概念,现在看来,还是当时老师没有说清楚。人生想透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万物一理,万物一法。

黄宾虹的创新。

宋徽宗的工笔花鸟。

宋代的山水。

吴昌硕的写意,这是我非常喜欢的。

黄宾虹的功夫。

依然黄宾虹

宋代的画

宋代的雪景

宋代的花鸟

我非常喜欢观音菩萨身上的霞批。宋代画。

宋代的画。

宋代的鹿

我更喜欢八大山人的写意鹿。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融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北京晚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