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建筑风格特征及特点

 黄之中 2023-09-08 发布于上海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

⑴汉代建筑的风格特征

1、汉代屋架的几种形式

1)抬梁式: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檩条。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民居和南方的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主流。

2)穿斗式: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以加强柱子的稳定性。柱子不承重,所以和“梁”完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

3)井干式:将木头两端凿出榫卯,四木平面交叉出头组成井字方格,然后层层重叠,如“井上四交之干”,故称井干。它是一种承重墙结构,不属于木构架结构。

2、汉代斗拱的多样形式

汉代斗拱资料十分丰富,从石阙、石祠、石墓、崖墓中可见到汉代斗拱实物,从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楼中可见到汉代斗拱的间接形象。大量资料表明,汉代斗拱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形制尚未确定,正处于斗拱的积极探索期,形成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这些斗拱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形成整体联系。斗拱的形式有最简单的柱上放置栌斗和柱端插实柏拱的做法;有构成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拱做成曲线形的曲拱和交互曲拱的形式;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拱出跳、重拱出跳的形式。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也用以承托平坐。由此可见,汉代是确立斗拱在中国木构建筑体系重要地位的时期。

3、汉代屋顶的多样形式

屋顶形式在古代社会具有等级意义。中国传统屋顶有五种常见形式。按其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除了硬山外,其余四种汉代建筑均已具备。一般来说,庑殿顶又称“四坡(阿)顶”、“五脊殿”,从史料记载看,庑殿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常用于宫殿的主要殿堂;歇山顶又称为“九脊殿”,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殿堂、王府及庙宇中的大殿等;攒尖顶常用于园林建筑;悬山顶常见于官署建筑和庙宇中的配殿等处;悬山和硬山屋顶等级最低,多见于民居。

4、阶基

阶基为中国三大部分之一。从汉画像石中可看出,两汉建筑中的阶基表面主要是在夯土台外侧包砖、包石、上压阶条石,下放土衬石,角上放角柱石,中间有间柱石。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用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仍然通用。

5、柱子与柱础

汉代柱子的形状有八角、圆柱、方形和长方形,此外还有瓜梭柱。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柱高和柱径之比都似乎与真正木柱有一定距离。石雕、石室中柱子比例多肥短粗壮,而画像砖、石中比例则细长。柱身有直的和有显著收分的两种,其上置栌斗。

柱础的形状也多样化,有凸起两层的,有覆盖斗式的。凸起两层的,如武氏祠石刻及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室所见。而沂南汉墓的柱础呈上圆下方的覆盆式,上面刻满花纹,柱础约为柱径的1.4倍至1.8倍。

6、门窗、平坐、栏杆

汉代的门和窗成为装饰部分而被加以艺术处理。门多为板门,屋门开在房屋一面或偏在一旁,一般都是双扇,门扇上有兽首含环,称为“铺首”。窗子未见可开启的窗扇,通常嵌直棂、卧棂,也有斜格、琐纹等比较复杂的花纹。有的在窗外另加各自窗笼或在窗内悬挂帷幕。栏杆以卧棂居多,已出现在寻杖下用蜀柱和几何形栏板的栏杆样式。栏杆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的平坐,在汉代就已经形成。

7、屋面、檐口、脊饰

文献记载,汉代屋面已有“反宇”,但绝大多数的汉阙、明器、画像所表示的屋面、檐口都是平直的,还没有反宇的凹曲屋面和翘曲的屋角,只有个别的实例有檐口起翘和屋面凹曲的迹象: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翘起,并用筒瓦与瓦当予以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平直的屋面、檐口,都带有微微凹曲的垂脊,并在垂脊端部有意地翘起,以削弱僵直的感觉,显示出追求屋角起翘的意图。这是汉代建筑与汉以后建筑在形象方面的一个重要差别。

8、瓦当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圆形装饰物,既有实用功能,又起到装饰效果。瓦当大多数为圆形,瓦当头上多印有花纹图案,板瓦大,瓦垄间距也大,这是汉代屋面瓦垄的特点,也是两汉建筑的重要特征。

两汉也是瓦当装饰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瓦当图案丰富多彩,云纹瓦当最为流行。为适合圆形的装饰布局,设计者非常巧妙地把动物形象安排在瓦当上,动物造型既夸张变形,而又活泼传神,龙的飞舞奔腾,刚健苍雄;虎的活泼凶猛,强劲有力;朱雀起步展翅、勇捷豪迈;玄武的龟蛇交绕、静中有动。这些被视为神灵的动物,都充满着非凡而旺盛的生命力,艺术手法的简洁朴素,形象的生动传神与装饰的要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些瓦当,在当时是整齐紧密地并列于高大建筑物的檐口,不难想象其装饰效果是多么的绚丽、辉煌。

9、东汉重楼

大约在西汉、东汉之交,开始通行重楼建筑,这是汉代建筑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见于东汉明器陶楼,重楼多为三、四层。其做法不一,有的在层间设腰檐;有的在腰檐上置平坐,平坐边沿施勾栏;有的只置平坐而不施腰檐。这种分层配置平坐、腰檐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各层的土。

10、汉代的砖墓结构

西汉时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墓,它以黄肠题凑为墓室,较少使用砖石。自东汉起,墓室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结构,早期砖石墓为梁柱结构,稍晚则为砖石穹窿、栱券结构。汉代用于墓室的砖材形成空心条砖、楔形砖、企口砖、楔形企口砖等多种类型。地下墓室多为长方形,有斜向的墓道通向地面。墓室的地面、四壁及室顶大多使用长条形的空心砖或石料铺砌。这些砖和石料宽0.6米-0.8米,厚约0.2米-0.3米,长约1.5米,它们一块接着一块搭砌在墓室的四壁和顶部,砖、石表面上多雕刻有各种纹样,因此称为画像砖和画像石。

这种由大型空心砖和石料构筑的墓室在制作工艺上比较费事,而且墓室的宽度也受到限制,于是逐渐改为用板材斜撑使墓顶成为宽度较大的折面,继而发展成为弧形的发券顶。这时小块的砖、石代替了大型的砖、石板材,墓壁上的装饰也由雕刻而逐步发展成为彩绘。西汉晚期形成的小砖券墓是墓室结构的重大演进,在东汉时期仍久盛不衰。东汉前期和中后期,分别产生了穹窿顶小砖墓和叠涩顶小砖墓。叠涩结构利用栱壳矢高增大的条件,采用水平砖的层层出跳成顶。它在结构受力上不如穹窿顶,但在施工上较为方便而得以应用。

(2) 汉代建筑的特点

1、追求强大的思想和壮丽的美

汉代宫殿和寺庙的建筑设计确实达到了华丽、伟大、前所未有的地步。西汉时期,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开始建设。武帝扩建上林花园,占地3500多平方公里,规模前所未有。除了规模、建筑风格,特别是宫廷建筑风格也反映了一种强大而庄严的势头。

2:从高台到楼阁的过度

西汉及以往流行的高台建筑在东汉逐渐衰落。西汉早年高几十米,后来逐渐减少。东汉高台建筑的台基一般高几米。一般房屋的台基高度为屋身的1/5,或约20~30cm的样子。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对神话思想的追随,楼阁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庭院布局形式

虽然建筑群严格按照儒家礼制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尤其是宫廷和礼制建筑)布局,但并不严格对称。群体建筑注重整体平衡与和谐。建筑群轮廓生动丰富,组合形式多样,包括高层建筑、走廊、三合院、四合院和码头墙建筑。建筑物周围通常有围栏。

4、独特的建筑类型-

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它的雏形是古代墙门两侧的岗楼。汉代是建阙的盛时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堂、衙门、贵邸和具有一定地位的官民墓地可以按一定等级建造。

5、受神奇意境影响的园林

蓬莱神话和楚文化中昆仑神话,使秦皇汉武热衷神往。

建章宫在太液池中堆积了三个岛屿,象征着东海的英洲、蓬莱和方丈三仙山。它开创了中国园林人工理水堆山造园技术的先例。同时,汉代宫殿保留了先秦宫殿的一些传统,建造了相当数量的高台。水榭建在高台上,池塘旁边有一个伸臂悬梯,连接着凌空的水榭,反映了通天的向往。

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繁荣,建造亭台楼阁园林和池塘园林已成为地主相互效仿的时代风尚。

6、重屋之地-屋顶艺术

1)屋顶形制

汉代屋顶形式舒展优美,坡度温和,屋顶多为直坡,很少反向。檐口和脊柱多为直线,弯曲的脊柱和翘曲的例子很少见到,只在脊柱末端微微翘曲,用筒瓦和瓦片装饰强调。汉代,中国传统木结构屋顶的类型基本形成了阳台大厅、悬挂山、屯顶、保存尖端和休息山。悬挂山河阳台大厅的屋顶是最常见的。

2)重屋之境

亭台楼阁齐竞秀,妙笔画汉风。是汉代建筑风格的写照。在汉代,由于各种建筑高度和类型的存在,屋顶的艺术重叠,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7、重屋之地--古拙生动的建筑装饰

1)题材

受神话的影响,汉代往往雕刻出各种生动的秋龙、奔虎、牛鸟、奇、白鹿、狡兔、玄熊、胡人、神仙、玉女等形象。还有几何福瑞等图案。

2)风格

汉代建筑装饰轮廓粗糙,线条简洁简单,对比强烈,动态描绘,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在风格和色彩上与后代精致华丽、繁复、色彩华丽、静态描述形成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