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博珍藏|汉代木梳木篦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9-08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中国人自古就有蓄发的传统,作为打理头发的工具,梳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梳子的功能也逐渐丰富了起来,拥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历史上梳篦的变化既能反映制梳工艺的进步、时代审美的变迁,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那历史上的梳子到底长什么样呢?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馆藏于武威市博物馆的汉代木梳和木篦,两件文物的梳背呈半圆形,木梳长8厘米,宽5.3厘米。木篦长7厘米,宽5.5厘米。在古代,梳和篦统称为栉,它的区别在于齿的疏密。一般篦子齿密、梳子齿疏,篦子用来梳理眉毛与胡子,梳子则是用来梳理头发的。

古人将“头发”称作“青丝”,谐音“情思”,梳子也就被作为定情传情的信物,有着以身相许,白头到老的情意。因此便有了“卿且梳相思,思卿共白头”的佳话;随着时代的发展,梳子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和内涵,因其梳齿分明,被古人视为治国安邦的象征。北宋文学家和史学家宋祁曾在《笔记》中写道:“栉之于发,不去乱不能治髻;法之于人,不诛有罪不能完善人。”更是把梳子的哲理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小小的梳子不仅承载着传统文明的发展演变,也是中华人民审美及制造工艺进步提升的实物写照,古人以梳子为喻,也使得梳子的内涵到达了新的高度。从梳发工具到装饰之物、从寄物传情再到治国安邦,一把小小的梳子不仅见证着以梳为礼、结发同心的爱情,更是不经意间梳理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它以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传承,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来源:武威市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