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间隙中的月亮

 黎荔专辑 2023-09-08 发布于陕西

间隙中的月亮

黎荔


渐寒的白露,茫茫的月下,隔着树荫看月亮。细碎的槐树叶子,筛下一地碎银。时有风来,风摇槐叶,沙沙飒飒,洒落一地絮语。月亮隔着影影绰绰的树梢,隐约露出皎洁的脸庞,羞涩的小月亮啊,好像在树荫的缝隙里探头探脑,欲言又止。

想起甲骨文中的“间”(閒)字,画出来的是一幅鲜活的生活场景:两扇门的门缝中有一个月亮。其表达的景象是:夜晚,皎洁的月光从门缝中透入。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每个字和词的构造与变化,都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印记,承载着先民独特的认知模式。“閒”字这里传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在中国文字学的开山鼻祖、东汉学者许慎所著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间(閒),隙也,从门,从月。”虽然具象含义是门缝,而奥妙在于画面之间各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抽象义,表达出的概括特征是缝隙(或形成缝隙)。

所以,在后世的文字演变中,我们将活动的场所叫“空间”,活动的过程叫“时间”,拥有充足的时间是“闲暇”,让人产生隔阂叫“离间”,用以挑拨事非的信叫“间书”,窥探对象国家(地区)或敌对方内部事务的人叫“间谍”……这些词义都是由“缝隙”这个特征义产生的。从空隙到空间再到时间,以及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凭借这个“门中窥月”生活场景呈现出的画面,也许我们真不知该如何表达。

中间,间隙,间断,间接,间歇,田间,人间,亲密无间,黑白相间……我们有那么多“间”字组合的汉语词语,最初时都是与在门缝里望见月亮有关的。上古没有“間”字,后代写作“間”的,上古都写作“閒”。“间”与“閒”同源,后分化。从“閒”字还出来了一个通假字“闲”(閑),字源可能是“阑”的讹写,造字本义可能指由白天转入夜晚,入夜后人在屋内休闲、歇息,古代生活不像现在有热闹的夜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字在现代用于表示“空馀地带”引伸出的“空馀时间”等含义。由于“閒”与“闲”混用,有的隶书用“日”代替“月”另造“间”,以使“閒”(间)清楚区别于“闲”。

想想看,在古代“閒”字和“間”可以任意互换,也可以与一部分“閑”互换。原来古代人写“闲”字是写作“閒”的,画面感一下子出来了: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抬起头见当空皓月。迷朦的月光洒在大地上,透过大门空隙又散落在美丽姑娘的身上,使她显得格外皎洁明亮。“闲”,原来和月亮有着扯不断的情思,人有一颗闲逸之心,才有人生最美的画境啊!

今夜,林间窥月的我,窥到的是和古人眼中一样的,最诗意的一枚月亮。这一轮高悬千年的月亮,穿越过每一个朝代的每个人投下过同样宁静而妩媚的光芒。悠悠独步中天,它曾被诗人别在衣襟上,被画家描绘在宣纸上,被女子纤纤玉手绣在素绢上。与白天光芒万丈的阳光相比,如水的月光,毫不吝啬它的温柔,治愈每个人沉浸在夜色中的孤独。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路有方向。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细细柔柔,安静从容。此时的月亮是这样通透,不管是什么间隙,都能从中柔软地穿过去。

今夜,且蘸月光写一首诗吧!月光淡淡,诗也淡淡;月光朦胧,诗也朦胧;月光如水,诗也如水上的月光。

生命短暂得转瞬之间,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月色如银,此身如梦。
在时间的逆旅里,你我照影翩鸿。
世界不会珍惜你,你要珍惜这个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