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日历 |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09-09 发布于江苏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昨夜雨疏风骤,帘帐外飒飒秋声。灯火将尽,天快亮了,一次次斜靠枕头,无论坐还是卧,情绪都不能平稳。

人世之事,如同流水,想一想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还是大醉一场好,那里没有烦恼,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注释

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频:时常,频繁。
欹(qī)枕:古同“攲”,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够。

赏析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咏愁词。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李煜国破家亡之后,其所填之词充分体现了“感慨遂深”四字。
这首词填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秋。开宝八年(975)冬,宋军攻陷金陵,李煜奉表降宋,被俘到开封。南唐国亡。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发生斧声烛影事件。而李煜去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8月13日。宋太祖对于李煜相对仁义,故其词不至于如此凄厉。而宋太宗赵光义就不同了。他垂涎于小周后,对李煜也极其苛刻。史书记载:
 (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王銍《默记》。
更令人发指的是,赵光义还将画师招来,将当众“强幸”小周后的画面让画师描绘下来,供后人观赏,这幅画名叫《熙陵幸小周后图》。
所以,这首词只能是在赵光义执政的第一个秋天发生,即太平兴国二年(977)秋,第二年七夕词人即被毒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就更能体会到词人心中的那一份痛苦与无奈。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听到的“飒飒秋声”,感受到的“风兼雨”,早已成为“愁”的另一种书写。
结合李煜的理想世界,即回到故国当皇帝,与现实世界作为囚徒被软禁,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落差中间写着一个大大的“愁”字。
李后主填词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之愁上升到人类之愁。王国维说:“(李煜)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他在写个人不幸的时候,把天下所有人可能遭遇的不幸都包揽进去了。所以他的“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中,不仅仅只有他的亡国之愁,也有我们每一个人遇到的小我之愁。
这首词既不用典故,又不雕琢藻饰,而是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倾泻亡国后的深哀剧痛。
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一方面表现人物言谈举止,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个性鲜明,情态传神。诸如“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另一方面是简笔淡墨,点染景物,“风兼雨”中“飒飒秋声”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了忧愁。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词人最善于把抽象的故国之思,融入具体的景物中,抒写国破家亡的生活感受。“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这里词人虽没有明说亡国之愁,但却于景物之中,仿佛一切又都说尽了。
他善于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世事流水,浮生若梦。短短十字 就将一生的苦难写尽了。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与他的另一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可对照看。词人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得不到解脱,只能通过饮酒来麻痹自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只能在梦中才能回到过去。醉乡,即是故国。那里安放着李后主一个理想世界,支撑着他在人世间艰难地活着。
综览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明净优美,接近口语,一扫花间词绮丽文风,注重心理的变化与生命的感悟,将小我之愁融入到大我之愁中,将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附着到景物之中,写就了一篇篇流芳百世的动人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