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南到闽南 啜茗显真功(中)

 金浦茶馆 2023-09-09 发布于福建

·张岱文章《闵老子茶》读后

  啜茗成知交

明代史学家、文学家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仕宦世家,年轻时四处游历,见识颇广,擅长散文,一生著作颇丰,包括《琅缳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夜航船》《石匮书后集》《茶史》《四书遇》等。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嘲,即自己是过分地喜爱品茶下棋、读书写诗成瘾成狂之人。

张岱像

张岱42岁时,写了一篇亲历散文,讲述自己专程拜访泡茶高手闵汶水,以茶会友的故事。全文不足500字,情节跌宕起伏,对话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用白话文道来,大意是:

好友周又新(周墨农)每每喝茶,就要说起闵汶水,品茶不喝就能辨别茶的优劣,真正是茶中高手。崇祯十一年九月,我到南京去,船刚抵岸,下午三至五时,就前往桃叶渡他家中拜访。闵汶水正好外出,过了很长时间才回来,我一看竟然是一位奔波劳碌的老人。刚要与他聊几句话,老子急忙起身说:“我的拐杖忘记在某个地方了。”于是又匆匆离开。我自忖:“今天怎能白来一趟呢?”继续等待很久,直到初更以后,老子才迟迟归来。他吃惊地斜着眼说:“客人还在呢?为什么还在这里?”我说:“仰慕您老人家很久了,今天如果不能畅饮您泡的茶,绝不会离开的。”老子看到我的诚意很高兴,便亲手支起炉子煮水。茶很快就泡好了,速如风雨。老子带我来到了一个窗明几净的房间,室内有宜兴小紫砂壶、成化宣窑出产等十多种瓷瓯,都是精品。我在灯下观察茶色,发现茶色与茶具的颜色浑然一体,而且香气逼人,便赞不绝口。问:"这茶产自什么地方?”回答:"阆苑茶。”我再喝一口茶水,说:“您别骗我了,这茶是阆苑茶的制法,但味道不是阆苑茶。"老子偷笑说:“那你说是什么地方的茶呢?”我又一次拿起茶杯啜一口道:“这茶怎么那么像罗岕茶呢?”老子听后吐舌称奇。接着又问:“泡茶是用什么水?”回答:"惠泉水。”我又说:“您不要骗我了。惠山泉距离此千里,如果运到这里水一定会变质的,但这水一点也没变,这是为什么?”汶老子说:“看来你也是懂茶之人,不敢再瞒你了。取惠泉水前,一定要淘井,在静夜等待新泉涌出,然后马上取水。在水瓮底部铺就山石,待到有风时才行船,让鲜活的泉水保持片石中的气息。闵老子再次对我啧啧赞叹,连连称奇,话还未说完就又离开了。一会儿过后,他拿出一壶茶,并斟满杯说:“你再品尝一下这个茶。”我品完说:“这茶香气浓烈,味道醇厚,这是春茶吗?但刚才泡的茶却是秋天里采摘的。”老子一听哈哈大笑,说年过古稀,遇到的茶友不在少数,然精于鉴赏者,再没有超过阁下了。于是相见恨晚,成为知交。

明张岱《陶庵梦忆》

阆苑茶解惑

闵老子茶一波三折,如同现场面试,其实是有原因的。张岱在编《陶庵梦忆》书时,将此文作为《茶史序》的主要文字,除去开头和结尾,内容相差无几。增加开头一段缘起,说的是朋友周又新(周墨农)每每喝茶,就要说起闵汶水,知张岱也是爱茶精茶之人,恨不得令张岱与其相见。已然是未见闵老子,已闻闵老子茶了。后来,一日,汶水至越,访又新先生,携茶具,急至予舍,机会来了,即闵汶水来到了家门口,但机缘不凑巧,余时在武陵不值,生生错过了,后归,甚懊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缘,文人均有性格,闵汶水是名士,难免心存芥蒂。因而,《闵老子茶》文中才有这么多的相互试探、盘桓问答,平添了高深茶文化的展示机会。

上述文中,反复提到阆苑茶,是一大亮点。何为阆苑茶?笔者多方求索,难得答案。有白话译文者将阆苑茶直接译成闽苑茶,应该是猜测的,没有依椐。我破解的办法是,将阆苑茶一词分为阆苑、茶两部分。阆苑,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阆苑茶,即神仙喝的茶。这神仙喝的茶并不是托词,而为实指,确有其茶,并且两人均喝过,才骗不了,谈论得头头是道。

神仙喝的茶是什么茶?环顾海内海外、神州大地,当时最好喝的茶非武夷岩茶莫属。为什么呢?因为有参照物,阆苑茶比罗岕茶好喝。明冒襄《芥茶汇钞》,对罗芥茶给予很高评价。罗芥茶为江苏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山野所产之茶,在明朝时,一斤罗芥茶的价格就相当于两三石的粮食,可以说是“天价”。而当时的阆苑茶,价比黄金,远比罗芥茶值钱,所以才可以拿来冒充炫耀。此后,罗芥茶由于种种原因,在大明之后成为“绝唱”,就连清初的爱茶之人想品尝都没法得到。

罗芥茶,在茶人们的认识中属于绿茶。而从张、闵两人的茶话中得知,他们品饮的罗芥茶,一如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阆苑制法的岩茶,即为后人统称的乌龙茶的制法,那么,失传的罗芥茶,会不会是另一类的乌龙茶呢?无法求实,只能存疑了。

神仙府中有好茶

既然当时有罗芥茶之称,为何没有阆苑茶之真名呢?答案是此茶有名气但长期没有名字。如同小孩生出来,没有取名,熟悉的人叫“阆苑茶”,便成为小名。明末时期,漳州人创造了乌龙茶制法,赴武夷山大展身手,加工出新款茶类。以上茶话可论实,此款茶在明崇祯年间在江浙一带已颇有名气,把本地名茶比下去了。直到68年后,释超全在厦门写下《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内有“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等诗句,详述乌龙茶诞生的经过。这新款茶被叫为武夷茶、岩茶,才算是有了大名。

明代文士览书茗饮

专心品佳茗

其实,武夷山历史上一直盛产绿茶,新款茶出现之后,当地人又发明了红茶。武夷茶本应为绿茶、新款茶、红茶的总称,但因新款茶最负盛名,便常被人们用武夷茶作代称。严格地说,用岩茶称之更为准确。至于茶叶分类,有乌龙茶(青茶)之称,则是当代的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